○张斌利
机械地讲授课程内容,且不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期望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单向教学。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正如“格雷特·伦德贝克欧洲大脑研究奖”获得者、法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所说:“任何健康的教学关系都必须建立在双向的关注、倾听、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课堂上,老师在讲课,教室后面第二排中间一行,只见一名学生一脸困惑地回头,用极小的声音询问后面的同学,显然此时此刻他没有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便急不可待地回头向后面的同学求教,后面的同学小声地为其讲解。也是此时此刻,老师并没有终止自说自话。恰巧在这个时候下课铃声响了,老师也终于讲完了,一声“下课”,这名学生拎着课本冲向讲台,直接找老师求教。显然,后面的同学并没有给他讲明白。站在教室外面的我恰恰完整地看到了这个片段,在课间剩余的时间,我和这名学生聊天,询问后得知,我的判断没有错。
学生上课都已出现“回头说话”的举止了,但是站在前面的老师还在“大讲特讲”,这显然没有教学关系中的双向关注。学生关注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困惑,更不要提及其他了。
我的一位师范同学,上学期间就非常优秀,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初出茅庐的他在这所强手如林的学校教学成绩非常出色,他所教的数学成绩在同轨班总是位居第一。后来,任教其他班的一位数学女老师因为歇产假,学校便派一位特级教师来任教。过了一段日子,我同学所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便明显落后于这位特级教师所教班的成绩了。我同学充满疑惑,这是为什么?一样的教案,一样的课时,给学生留一样的作业,甚至是不一样的更少的付出,因为平时看这位特级教师很轻松。
后来,我同学想起听这位特级教师课的一个细节。在上课临近结束时,这位老师总是用小纸条,随手写一道或两道小题,分发给班内几位同学,并告诉他们课下找时间做出来并交给他。后来我同学告诉我们:他非常敬佩这位老师特殊的能力,他能通过学生上课时的眼神,判断出哪些孩子可能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问题。一张小纸条,就能再次给这些孩子强化一下所讲的知识点。解决不了这小纸条上的问题,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这应该是典型的师生双向关注的案例。这里面当然包含着双向的倾听与尊重。甚至还有信任,之所以“赠送”小纸条,是信任这些孩子肯定能学会。
一道数学难题,老师从头讲到尾,从第一问到第五问,老师统统代替学生在黑板上做了出来,加之老师精心讲解,学生不用太烧脑就统统地明白了,但是学生真的统统地会了吗?很多课堂,老师都是在越俎代庖。同样的一道题,到了另一个班,老师把题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大部分学生能做出前两问,有部分同学经历一番“烧脑”后能将问题全部解决,无非是时间长了一些。后者给了学生“试错”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就会有深度地思考,有了深度的思考,这些知识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了。
“教学是去关注别人的知识”,这是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注意到他人心里在想什么,以及以为别人是怎么想的,这种推演能力是脑的典型特征,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思考学生不知道什么,并基于此调整自己的表达和示例,以便快速地增加学生的学识。”实事求是地讲,有时老师并不能准确地推演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试错”是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的最佳方式。很可惜的是这个机会有些老师没有好好把握。
我们常说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但是上课时却忘了给谁在上课,讲台变成了老师的“表演台”,无论学生爱看还是不爱看,我表演完了再说!即使这“表演”学生爱看,殊不知老师表演的精彩度,决定不了学生学会还是学不会,以及对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度!
再重复一遍迪昂的那句话:“任何健康的教学关系都必须建立在双向的关注、倾听、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