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萍 郑叶平 郑建春 吴建祥 陈伟
(嘉兴市第二医院1.急诊科 2.护理部,浙江 嘉兴 314000)
重症多发伤(severe multiple injury,SMI)在重症医学领域内较为常见,临床上将其定义为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造成机体出现2个或者2个以上器官的损害[1]。具有伤情危重、复杂多变、进展迅速、感染与休克发生率高等特点[2],易引发严重的低氧血症,使体内的多个器官出现衰竭,进而导致死亡[3-4]。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 600~800万人遭遇创伤,SMI造成的死亡在人类总死因中占第4位,而在40岁以下人群中则占第1位[5]。SMI急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部分发达国家已建设院前院内整合式的创伤救治模式[6],但国内急救网络构建不够成熟,创伤中心建设缺乏规模,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不当、流程不明确、各科室之间配合度较低,不利于客观评估患者病情,延误急救时间,降低急救效果[7]。如何在院前第一时间获得现场急救,提升“黄金1 h”的急救质量成为了救治工作的要点[8]。如何在院内规范SMI救治体系,提倡实施一体化综合救治,构建相匹配的创伤一体化团队成为必然[9]。本院基于5G网络,依托120协同救治平台,实现院前院内“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提高了SMI患者的救治率。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急诊科救治的S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损伤严重度评分 (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16分。(2)同一致伤因子下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的损伤危及生命。(3)年龄≥18周岁。排除标准:(1)未通过拨打急救电话来院患者。(2)入院前已死亡、转院或不配合治疗自行放弃。对照组为2020年1-12月救治的148例患者,观察组为2021年1-12月救治的144例患者。2组SM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JXEY-2021SZ051),向患者或家属告知病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模式,120接到报警,院前初步处理,SMI患者到达急诊科,预检护士分诊后完成挂号,转至急诊抢救室。急诊外科医生接诊,抢救室护士遵医嘱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B超、CT、X线检查后,呼叫相关科室进行会诊。专科会诊后进行手术作确定性诊治,或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针对性治疗。
1.2.2观察组 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利用5G网络,创伤事件发生,启动120预警,安排院前救治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给予生命支持和初步救治。依托120协同救治平台,院前救治人员上传患者信息、生命体征、伤情、预警级别及预计到达医院时间等;急诊科分别在预检台和抢救室设有2个显示屏,信息发出后,显示屏有声音预警提醒并弹框:“您有新的患者”,预检台护士确认接收,同时一键启动院内创伤救治团队。协同救治平台应用5G网络实现急救车数字智能化,救护车到院时间及距离可即时呈现,为院内创伤“一体化”救治团队的准备提供充裕时间。工作内容包括:(1)创伤救治团队(包括创伤组长由医疗组长担任、气道医生、创伤护士、循环护士、记录护士)根据平台上传的患者信息,预先挂号、开具检验、检查申请单,根据伤情严重程度提前联系手术室。(2)SMI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创伤团队接手救治工作,创伤组长率先完成ABC(A:气道;B:呼吸;C:循环)初步评估,其余成员各司其职。(3)创伤组长严格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原则评估,完成SMI患者创伤救治的ABCDE流程(A:气道;B:呼吸;C:循环;D:神经损伤程度;E:暴露),同时积极采取止血抗休克治疗[10]。气道医生保证气道通畅,循环护士遵医嘱开通两路静脉通路,迅速给予液体复苏;创伤护士协助创伤组长做好患者的出血控制集束化策略:胸腔闭式引流术、腹腔穿刺术、肋骨、骨盆固定术、床旁快速B超或CT、X线等检查。记录护士负责记录SMI患者诊治时间管理表,同时提供抢救物品、设备、药物,呼叫急会诊,全面快速推进SMI患者救治流程。(4)经过初次评估、二次评估,甚至反复多次评估,在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基础上,决定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或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急诊救治效率 (1)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患者到达急诊科至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2)完成CT检查时间:从接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3)完成B超检查时间:从接诊至完成B超时间。(4)接受输血时间:从输血申请至输血开始时间。
1.3.2急诊时间效能 (1)抢救室滞留时间:患者接诊至离开抢救室时间。(2)急诊至手术时间:患者离开抢救室至手术开始时间。(3)确诊时间:患者接诊至确定性治疗时间。(4)ICU住院时长。
1.3.3急救成功率 急救成功率=(急诊科SMI抢救人次-急诊科及入院死亡人次)/急诊科SMI抢救人次×100%。
2.1 2组SMI患者急诊救治效率及时间效能比较实施“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后,观察组急诊救治效率(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接受输血时间、完成B超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时间效能(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认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ICU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SMI患者急诊救治效率、时间效能比较
2.2 2组SMI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84.7%(122/144),高于对照组的74.3%(11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3,P<0.05)。
3.1“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提高SMI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救治效率表现为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B超、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各个时间环节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SMI患者,及时进行休克复苏,为手术患者争取宝贵时间,能有效提高SMI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临床上将患者发生创伤后的1 h称之为“黄金1 h”,把握该时间段各个环节,通过实施快速诊断,精准治疗,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急救的成功率[11]。本研究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从院前接诊SMI患者开始,院内由创伤组长负责首诊,通过病情评估、全身创伤体格检查、明确诊断、第1时间判断危及生命的征象,从初步救治到急诊抢救、损伤控制、确定性手术治疗、重症监护、普通病房快速康复治疗,完成了SMI患者从“抢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救治过程,始终把握“黄金1 h”的急救理念,从而提高了SMI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实现了“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新型模式,助力“黄金1 h”,从而提高急诊救治效率。
3.2“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提高SMI患者的急诊时间效能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ICU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得益于“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SMI患者中的有效实施。SMI患者有3个死亡高峰时段[12-13]:(1)第一高峰即刻死亡及伤后数分钟,由于抢救时间窗极短,死亡难以避免。(2)第二高峰为伤后6~8 h,约占30%,主要由于逐渐进展的血气胸和脑疝等导致死亡,是急诊时间窗救治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3)第三高峰为伤后数周多是由于感染或后期并发症导致。因此,救治重点在于SMI患者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手术救治)、重症支持、专科重建及康复治疗的整个救治过程中做到高效配合和无缝衔接[14]。“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的应用,紧扣SMI患者的3个死亡高峰。依托5G网络信息的传递,紧紧围绕1 h创伤急救圈,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已到,完善检验检查、交接班环节。旨在强调SMI患者在送达急诊科后,进行快速的确定性治疗,有效地缩短SMI患者从院前至确定性治疗的时间。
3.3“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提高SMI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抢急救成功率84.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P<0.05)。在“一体化”救治过程中,降低早期SMI患者死亡率是院内抢救的关键所在[15]。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创伤后最短时间窗内对患者进行急诊救护,可以将患者的致残率甚至病死率降到最小[16]。研究[17]指出,在创伤救治的同时,快速融入“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由创伤组长直接进行超声定位,明确空腔脏器和出血性损伤的评估和判断,不仅可以快速及时抢救患者,同时也对提高SMI患者创伤急诊救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通过床旁辅助检查判断是否有手术指征,将FAST 纳入“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之中,快速对血(气) 胸、腹腔积液等做出诊断,降低早期病死率。该模式的理念是早期急救联合休克复苏,明确诊断立即手术,术后进行重症监护,快速让SMI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7]。
此外,“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还有利于及时调配院内救治团队和术前准备等,并可实现远程会诊指导、远程医疗救援,从而提高严重创伤尤其是SMI的救治水平[18]。可见,借助5G信息化网络,在医联体单位全面铺开“数智一体化”救治,可不断提高区域救治能力。
综上所述,“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上车即入院,构建院外联动模块,可提高SMI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及时间效能,不断提高S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在创伤中心及高级创伤中心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远程医疗的发展,聚焦护理领域同时也受益5G时代,互联网与护理行业不断融合,使护理服务更加便捷化、精准化,为提高护理服务效能拓宽了空间[19]。但该模式的局限在于,院前救治人员团队不固定,可能出现数智化网络应用不熟练、院前急救技能不娴熟等问题。期待未来能构建反应更快速快速、覆盖更全面的院前院内急救网络体系,构建智慧病房、智慧医疗,让更多患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