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2024-04-16 08:58杨戏戏王辉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央高质量现代化

杨戏戏 王辉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着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见,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论十大关系》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我们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不能只顾一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为导引,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兼顾各方,只顾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他强调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条件与集体福利同步改进。二是在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前提下,政策尽可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商讨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费用比例,保障社员收入。三是应当重视工厂统一领导下的工人独立性问题。由此看来,统筹兼顾各方是方法,以人民为中心是宗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为这一理念赋予新时代内涵。

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是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因此,要充分激发社会活力,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还要注重需求侧的管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农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汇集民间力量,推动国际民间交流与合作。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诉求是目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我国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更高品质商品,提供优良服务,引领消费升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市场标准,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和引导资本,为人民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农民各项权益。

二、“优先发展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基础薄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为鉴,指出要在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重工业,平衡好內陆和沿海工业布局。首先,围绕人民需求和资金积累两方面,指出发展重工业离不开轻工业和农业。其次,结合区域条件和国际局势变化,提出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促进内地工业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是我国早期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代表性成果,这一思想所蕴含的优先发展工业和平衡工业布局等原则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成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一历史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1.新型工业化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全新要求,完全符合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推动实体经济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科技水平,还要着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安全防护,建设数字技术互联互通平台,促进数字技术共建共享,全面推动工业技术化和智能化,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2.新型工业化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诠释,强调“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不仅要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各区域的地理位置、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等客观要素,把握各自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还应打破区域壁垒,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促进区域间资源流动和交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两条腿走路”:发挥中央与地方积极性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到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中央政府与省一级政府,而是囊括了省、市、地、县、区、乡所有的政府机构。基于此,他明确分析了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之间存在着中央过度集权的问题,并从管理经验缺乏和苏联经验影响深远两个方面分析原因。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必须维护好中央的权威;二是过程中体现中央与地方互相商量的工作原则;三是根据不同部门性质划分管理体制;四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延伸到地方上下级关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吸纳和借鉴毛泽东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上的重要思想,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作出创新和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飞跃。

1.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前提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中央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事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党中央从宏观层面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征程作出战略性部署,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方针,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2.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健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财政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总体呈现出权责逐步明晰、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的良好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現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财政收入分配体系,形成合理的央地财力格局,既是激发地方积极性和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之举,也可以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健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财政体制,一方面要加强中央政府财政上的宏观管理,保障中央政府财政的主导地位和充足财力,明晰中央政府财权事权范围;另一方面,明确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保障地方履行财政事权,为地方政府提供制度性激励,给予地方政府充分自主权。同时,还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形成良好的央地财政体制。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著作,文中关于处理经济建设问题所蕴含的思想是对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也对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从《论十大关系》出发,经济建设“不能只顾一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先发展工业”逐步完善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两条腿走路”充分表达了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缺一不可,其贯彻始终的统筹兼顾的基本理念,对当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基本趋势研究”(18AGJ005)、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研究”(M-CX-ZD-2022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戏戏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辉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中央高质量现代化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