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扩大内需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4-04-16 20:09张立群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供给消费经济

张立群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以进促稳,通过出台更积极的政策,以发展巩固稳中向好态势。2024年关键是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

一、必须高度重视需求不足的困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高度重视中国经济面对的需求收缩制约。正是由于需求收缩使企业普遍缺少订单,产品销售困难、产能过剩等问题比较突出。企业资金循环不畅,财务支付面临较大困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必然比较紧张,这会导致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规避风险的意识加强,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循环困难。凡此种种,都会使各个方面的预期变差、信心降低。因此,需求收缩、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增长面对的主要困难。

应该认识到,需求收缩问题发展时间已经很长。自2010年开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增速出现持续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战,特别是世界经济总体走弱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2010年美元口径出口增长率为31.3%,2023年降低为-4.6%。从国内看,受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问题影响,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10年的23.8%降低到2023年的3%。投资和出口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与出口占总需求比重超过60%。这两大需求增速持续下降,必然引起需求收缩。而需求收缩会使企业生产水平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继而引起企业、居民、财政等收入增速下降,而居民收入下降会使消费需求下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8%,2023年在消费恢复基础上,同比增速仅为7.2%)。因此,出口和投资引起的需求收缩,会蔓延为消费、投资等内需的全面下降,进而使需求不足问题进一步显现。由此形成需求收缩导致经济增速下降、进而使各方面收入下降、使内需进一步收缩的循环。到目前为止,这一循环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中国经济增长率已经由10.3%降低到3%(2022年),2023年经济增长率为5.2%,近两年平均增长率略高于4%。因此,需求收缩的内生力量已经很强,表现为居民扩大消费,但缺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持;企业扩大生产,但缺少订单方面的有力拉动。面对这一严重困难,2023年我国通过多方面努力,积极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需求不足压力,努力提升经济增长水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平稳转段,线下消费持续较快恢复;随着扩大消费系列政策的落实,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速加快,支持刚性、改善性买房需求的政策和支持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政策因素加强。消费增长出现回升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在稳出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努力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为民营经济等出口企业显现其市场开拓能力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平台。在国际贸易水平总体趋降的形势下,努力减缓了出口下降趋势。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企业销售困难突出,信心不足,生产和投资活动越发谨慎;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居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仍然偏弱;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困难和债务压力仍然较大。

二、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巨大增长潜力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结构变动潜能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在我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时(2022年我国人均GNI为1.26万美元,世界银行2023年发布的高收入国家起点线为人均GNI1.38万美元。我国与之差距已经不大),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普遍而深刻。特别是在收入分配方面,202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7(0.4为收入分配警戒线),明显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考虑到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情,可以认为中低收入群体规模庞大,我国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欲使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让更多人加快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就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所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潜力仍然巨大,在充分就业目标引导下,其必然会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第二,经过第一个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我国拥有全球种类最完备、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造能力,220种工业产品产能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构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同时要看到,支持生产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要素资源供给仍然比较充分。例如,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然有比较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供给。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8.7亿左右,在城镇就业的只有4.6亿左右。有2.9亿多农民工,其中1.7亿以上要外出务工且每年增加300多万人;有7000万在校生(16至22周岁,在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学习)。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2024年预计为1179万人,应届中等教育毕业生300万人左右,综合估计,我国每年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超过1400万人,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增量,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800万人左右。从历史数据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约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因此,从充分就业要求看,我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应该在8%左右。此外,我国经济增长的资金保障充裕。2022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为45.78%,远高于美国(18.74%)和日本(28.77%)。我國经济增长也有较为充分的技术要素支持,主要是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在应用技术方面总体形成了研发供给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22年我国研发支出3.08万亿元,占当年名义GDP的2.55%,已经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提前到2022年的第11位。同时,在新型举国体制全力支持下,我国在重大关键技术方面的攻坚步伐也在明显加快。综合分析,我国拥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以及对需求扩大的跟进能力。这能为需求开始持续扩大后的供给增长提供坚实保障,可以确保需求持续扩大时供求关系大体平衡,确保价格水平大体稳定。

第三,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拥有巨大增长潜力。这主要与14亿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续增长相联系。有分析认为,中国居民消费提升存在天花板,当居民家庭普遍拥有各种消费品后,消费进一步增长会明显减慢。例如,中国城镇居民户均已有1.1套住房,因此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将明显减慢。但这些分析没有考虑到三方面因素。其一,住房作为不动产,是不可能在全国城镇居民之间进行平均分配的。因为人的发展需要在地域空间上流动,而住房则不可移动。住房的不动产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进行全国范围的平均。因此这一计算会掩盖大城市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其二,中国的城镇化仍然要持续推进,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7.7%,与高收入国家75%以上的城镇化率比较,差距很大。因此,未来要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将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要加快跟随其家庭成员进入城镇生活。这就决定了,户均1.1套住房仅是一个时点指标,对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判断,不具备趋势性意义。其三,中国人民的居住条件要不断向美好方向迈进。这就决定了存量住房需要不断更新。综上,城镇居民户均1.1套住房这一计算,不能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依据。实际上,如果以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作标准,消费品需求就不会存在天花板。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幸福,对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景,切不可描绘一些小富即安的具体目标,一定要从大历史观出发洞察中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文明和进步。

三、着力扩大内需,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中国经济拥有强大的结构变化潜能,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有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克服了需求收缩问题后,必然会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诸多有利因素,因为需求收缩问题的不断凸显,而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压制,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奋斗。要特别注意,当市场形势比较低迷时,居民的消费支出会趋向谨慎,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也会趋向谨慎。因此扩大内需从启动力量看,必须依靠政府投资。当前需求收缩的内生性力量很强,克服这一发展趋势,需要政府进行相当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因此,要根据当前形势及对其趋势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步伐,确保需求收缩态势能够被有效扭转。积极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也必须与这一任务相匹配,不可仅仅自求平衡。当适量的国债资金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时,就必然会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公共产品的高质量建设加快发展,就必然会有效有力地增加企业订单,带動企业生产和投资,带动就业,带动消费,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就一定会进入全面回暖态势。由此必将加快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国内经济大循环一定会全面畅通,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必将进入全面提速的新时期。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供给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