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推动城乡融合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贡献“三农”力量

2024-04-16 20:09金汇江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农农业农村

金汇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落实,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工作,将首站选在了农村,强调天津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天津推进“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天津持续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农业农村委笃定信心、铆足干劲,不误农时、不务虚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以现代化理念、都市型特色、品质、科技创新、新业态、综合效益和新体制“七个取胜”的工作理念,接续推动“三农”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粮食和“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保持较高自给率。坚决扛稳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口粮自给率达到66.2%,肉、蛋、菜、奶、鱼自给率分别达到77%、85%、88.6%、100%、74%,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二是种业创新能力全国一流。小站稻品种多次荣获全国金奖,津外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津字号”黄瓜品种占全国华北型黄瓜市场七成份额,“津品”系列花椰菜品种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澳洲白羊、鲤鱼鱼苗等一批种源市场供给量高。三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日臻完善。先后创建了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4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集群带园区、园区联镇村、镇村串链条、链条聚主体”的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津农精品”增加到225个,品牌溢价率达到10%以上,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四是城乡收入比全国领先。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51元,同比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79∶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

刚刚过去的2023年,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和特点,不断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生动实践。为将中央战略部署具体化为天津战术战法,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在“十项行动”中第一个制定完成、第一个印发实施、第一个开会部署,梳理形成包括18项工程、133个任务的工作台账,作为未来五年项目化、清单化、机制化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一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在防灾减灾救灾上,“三农”战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战洪峰、防洪灾、保安全、保稳定,统筹防汛抗洪救災和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在种植扩面和夏粮增产双重助力下,有效对冲秋粮减产影响,2023年粮食产量仅比上年减少0.5万吨,达到历史第二高位,实现大灾之年粮食丰收。迅速出台灾后恢复农业生产12条扶持措施,有效调动受灾农户生产积极性,受灾区域抢种冬小麦5.46万亩,比常年增加1.16万亩,为2024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

1.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扎实做好三地农业农村领域协同发展工作,特别是唱好京津农业“双城记”。一是深化科技协同。充分发挥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聚焦黄瓜、花椰菜等优势种业提升天津蔬菜育种水平。组织实施好青花菜、黄瓜、肉羊等国家重大种业创新攻关项目。二是深化产业协同。加大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项目在津落地力度,推动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竣工投入运营,新创建不少于5个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达到20个以上。三是深化人才协同。建强用好市农科院武清创新基地,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科创人才和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加快打造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会客厅”。四是深化市场协同。持续举办“津农精品”进北京推介活动。联合京冀两省市农业农村部门推介一批特色农业品牌、美丽休闲乡村和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周末经济新亮点。与京冀两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签署《共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战略合作协议》,在开展农业农村资源资产路演活动、探索交易数据实时共享和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形成协同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2.增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支撑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一方面,提高种养水平。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把提高单产作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根本,聚焦武清、宝坻、蓟州3个区实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带动玉米、水稻、小麦单产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生猪出栏力争达到218万头。另一方面,全面恢复提升。扎实实施《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天津市农林业专项规划》,高质量完成5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推动受灾区域规划重建种植设施1000亩以上,完成5282.1亩水产养殖池塘恢复生产任务,建设提升静海区大邱庄镇、蓟州区上仓镇等5个现代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打造农垦康嘉、富优农业等30个畜禽规模养殖绿色生产示范创建场。

3.提升乡村发展动能。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大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聚焦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业增效,制定出台《天津市推动农村“三增”改革工作方案》,以“一平台、两体系、多主体”为抓手,探索形成“三增”改革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每个涉农区形成2个以上“三增”示范典型村,总结一批“三增”创新路径,探索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天津模式”。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联盟,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化配置功能,提高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按照“集群带园区、园区联镇村、镇村串链条、链条聚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创精品蔬菜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静海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滨海新区中塘镇蛋鸡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新培育水产、林果2个市级产业集群,计划再培育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三是大力推动农文旅加速融合。启动建设12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发挥市级全域农文旅产业发展投资服务平台作用,加快发展民宿产业,办好“乐享津郊365”系列活动,依托村BA、村超、村马、乡村骑行等群众性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收入80亿元以上。四是大力推动津味“土特产”培优。坚持市场导向构建品牌体系,按照“基地示范、龙头带动、科技赋能”的思路,分级分类梯次打造,首批重点培育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等1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10个以上品牌农产品示范基地,健全完善“种源、种养、加工、储运、包装”全环节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引入扶持供应链企业与品牌主体深度合作,装满来津游客“后备箱”。推动科技赋能品牌发展,提高品牌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组织“津农精品”进社区、进企业等展销活动,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多渠道提升“津农精品”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溢价率。

4.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津派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充分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风貌。一是传承农耕文化。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选树先进模范、身边好人,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和乡风民俗。加强乡土文化研究和传统民居、革命文化纪念地等保护利用,弘扬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提高文明素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百百千”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文明实践“一街一圈一带”计划,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精心书写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篇章。三是推进移风易俗。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持续整治农村不良风俗,鼓励各涉农区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农村文明新風尚。

5.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健全完善有效治理手段,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增强乡村治理实效性。提升积分制质效,推广运用清单制。累计认定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30个、示范村130个左右。组织征集评选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择优筛选30个左右向全市推介。探索建立农民住宅小区、多户联建住房等“立体形式”宅基地模式,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根据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流转交易数据,推出全市农房租赁价格指数“一张图”,为不同区域闲置农房交易提供定价指导和参考。二是抓好办成农民群众可感可及民生实事。制定出台《天津市2024年度抓好办成一批农民群众可感可及民生实事的安排方案》,聚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水平、为农民就业“搭好台”、办好农民家门口的教育、优化农民就医体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需要等领域,确保农民群众真受益、真满意。三是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农药使用、农村沼气、密闭空间、农机作业、渔船管理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底线。四是强化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扎实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开展“法治文化满津乡 法治护航促振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畅通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书记、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乡村振兴局)主任(局长)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三农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