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创新”为抓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2024-04-16 20:09栾江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天津

栾江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征程上,天津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党的二十大以来,天津通过深入实施“十项行动”,不断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扎实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也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其发展的驱动机理更加复杂,这也对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根据这一发展规律,天津需要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三措并举、一体谋划、一并推进,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一、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强势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1.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与以往工业革命中单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产业变革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由多个领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驱动的。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正在产生群体性突破态势,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优势。下一步,天津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持续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着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以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生产力跃升。

2.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当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西方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卡脖子”,试图阻碍我国创新发展的脚步。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依靠自力更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一大背景下,天津要继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性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生命科学、基础性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等国家战略发展急迫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为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作出天津贡献,牢牢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3.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育为科技创新培育人才,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离开了教育和人才,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力,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这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除了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之外,还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方面应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力量。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智汇津门”计划,加大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引育并重”,强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实现“天下才天津用”,为天津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载体。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代化产业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多领域科技和产业不断交叉融合,并在边界上不断突破创新,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载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需要把握好这一积极态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推进。要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和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业态、模式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新领域,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放弃传统产业阵地,而是通过科技成果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这要求我们立足传统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促进科技成果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2.加强京津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新优势。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打造创新产业集群是扩大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京津双城联系愈发紧密,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发展定位愈发清晰,具备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上,唱响京津“双城记”对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激发区域内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加強京津科技创新协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加强科研创新机构的城际间交流互动和成果共享,完善跨区域全链条全流程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体系融合,深化区域内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在京津双城聚链成群,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迈上新台阶。

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必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化石能源节能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激发绿色生产力。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1.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迅速提升的重要制度保障。推动颠覆性、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必须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天津应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围绕党和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目标,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凝聚全社会资源要素力量确保目标如期实现。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筛选并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技术突破、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天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亮点。三是更好发挥政府服务科技创新的职能,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能力,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构建良好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新要素循环流动的堵点卡点,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领域配置。应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机制。坚持全球视野聚焦科技前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加强天开高教科创园等科创园区建设,优化园区内营商环境,支持引导创新要素资源整合集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

3.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活力。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对于调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按照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决定回报。一是突出知识、技术、数据等关键创新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加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由要素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水平。三是创新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的价值实现机制,鼓励科研人才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入股,健全对科研人员的股权、期权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技术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获得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活力。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編辑:张 莙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天津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天津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