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扛起天津财政部门政治担当

2024-04-16 20:09吴丽祥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天津财政总书记

吴丽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为我们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宏伟蓝图,为天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具有重要指南针意义。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财政部门将立足职能使命,进一步提高政治自觉、增强战略自觉、强化行动自觉,精准聚焦党中央和市委重大战略,全面深化财政改革,高效统筹财政资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一、聚焦把握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全力推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对于天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推动学习不断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持续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一是推动学习不断往深里走。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议第一议题、集体学习第一主题、干部培训第一主课,原原本本学,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结合起来,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财政工作的政治性、大局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二是推动学习不断往实里走。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学习贯彻热潮不断深入,发挥“天津财政”微信公众号宣传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在财政部门生动实践的典型案例;结合财政特点,利用融媒优势,创新学习形式,积极组织专题研学、实地见学、交流互学等活动,谈思想认识,讲心得体会,带着问题找方法,带着困惑求答案,积极找准定位,切实把“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转化为财政部门具体政策措施和工作抓手,不断推动财政事业行稳致远。三是推动学习不断往心里走。财政干部要结合工作实践,用心思考、用心研究、用心领悟,努力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工作动力、精神动力,真正做到学出热情干劲,坚定信心决心、振奋龙马精神,强化使命担当、感恩实干奋进。

二、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有关要求,深化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服务科技创新。统筹资金支持天开园高标准建设,发挥海河产业基金、天使母基金、天开种子基金、高成长直投资金等作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安排1.26亿元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排2亿元支持海河实验室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关键技术孵化;优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新增1000家;深入实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服务产业创新。统筹安排28亿元资金,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围绕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支持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新增创建10家产业主题园区,力争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以上,推动重点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以新型工业化塑造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争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是支持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支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推进载体共建、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加强京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动财政改革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破难题,以管理增效能,切实管好“账本子”、把紧“钱袋子”,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不断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印发实施天津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理顺市财政与区财政关系,建立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区干事创业积极性,推动实现市和区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加强收支紧平衡状态下的预算管理,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扩大国有资本收益应交利润范围。强化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落实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三是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用好促进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发展海铁联运、邮轮旅游,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业务,提升天津港港口基础设施能级,高水平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滨海新区支撑引领作用,完善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

四、聚焦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全力支持文化传承发展

积极践行文化强市战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文化旅游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人文滋养。一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惠民演出活动,推动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文化惠民卡、市民文化艺术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多方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二是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推进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功能业态提升,支持平津战役纪念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李叔同(故居)纪念館提升改造,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促进小洋楼资源与商旅文深度融合。三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快建设海河亲水文化旅游发展带,支持天津“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宣传推广,支持打造天津相声节等津派文化品牌,培育旅游产品新业态,持续扩大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聚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力支持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积极筹措资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切实推进天津现代化城市建设。一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安排就业资金9.1亿元,进一步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做好重点人员的就业帮扶工作。用好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聚焦“一老一小”问题,安排教育资金480.6亿元,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安排卫生健康资金207.4亿元,打造优质高效服务医疗体系;全面培树“津牌养老”服务品牌,优化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政策。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社会保险基金财政补助资金458.6亿元,落实市与区支出责任,确保养老、医疗等待遇按时足额兑现。落实减轻用人单位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有关政策。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6.7亿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收入家庭救助等政策,修订完善临时救助办法。三是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支持实施城市燃气、供热、供水等老旧管网改造。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启动27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提升改造一批桥梁道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实施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加强排水设施养护维护,有效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切实提升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水平。

作者系天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天津财政总书记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天津
总书记的告诚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