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吃”绘本

2024-04-16 03:46赵建芬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奶油怪物条纹

赵建芬

导读:小班是精细动作发展的敏感期,结合本园特色绘本活动,本研究充分利用生活模拟室资源,设计以绘本为载体的“创意‘吃绘本”游戏活动。活动根据绘本角色、画面、情节、主旨等多个维度开发针对不同手部部位的游戏环节,旨在更好地发展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促进幼儿协调发展。

一、缘起:生活模拟室里的浪费

今天的生活模拟室的主题是“剥橘子”,幼儿每人分到了一只橘子和一只小碗,动手将橘子皮一块一块地剥下,将橘子一瓣一瓣分开摆好。大家都很专心,小心翼翼地剥着。剥完橘子后,教师将橘子和橘子皮都扔到了垃圾桶,幼儿一直盯着橘子,还有人问:“教师,为什么要把橘子扔掉?”

反观生活模拟室活动,最忙碌的身影是教师或家长的,幼儿则作为观众观看教师和家长变魔术似的将食材变成各种高难度的样子。生活模拟室的具体操作项目多在一成不变的计划下进行,从小班到大班,几乎在同时开展相同的项目。

二、反思:如何促进“吃”活动的开发

(一)手部精细动作的敏感期

3—4岁的幼儿处于手部动作技能的敏感期,包括手眼协调、手腕转动、手指伸展、指尖捏按压等局部小动作。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提供了大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的体能锻炼活动,而小肌肉的发展则通常利用较为枯燥的剪纸、撕纸等方式代替。小班幼儿对于重复性的动作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具有童趣性、生活性的游戏模式是促进其手部精细动作的良好机会。

(二)绘本教育价值的多元开发

绘本中蕴含各种各样的教育契机,其鲜艳的色彩搭配、简单的人物形象、鲜明的页面布局,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静态的阅读,动态的游戏更是幼儿“玩中学”的最好体现。

(三)生活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更强调以生活中的各种实践动作、实际搭配为契机。娃娃家游戏受到小班幼儿的喜爱,也正是基于小班幼儿更乐于模仿和再现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从事的各项活动,这也是他们充分接触和认知世界的良好通道。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吃”也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妈妈在厨房里不断进行各种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最后能将各种食材变成美味的食物,这一过程是幼儿期待参与的。

三、实践:利用创意“吃”绘本发展精细动作

(一)深挖游戏内容——吃什么

1.欣赏绘本造型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

绘本以其简单、夸张的造型深得幼儿的喜爱,如何将富有特点的造型用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和表达,同时创造机会为幼儿的精细动作提供锻炼,值得教师深思熟虑。

例如,在阅读《青蛙弗洛格》系列绘本时,可以给每个幼儿一块薄薄的圆形蛋糕片,大家要制作一只可爱的弗洛格。弗洛格的大眼睛可以用什么來代替呢?一一带来了圆柱形的白色棉花糖。大家把绿色的圆形蛋糕片拿在手掌里,手指握住,捏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在里面的空隙挤上了白色的奶油,放上两块棉花糖,弗洛格的脑袋就完成了。

区别于以往的简单拼、摆,立体的头像更吸引幼儿的兴趣。挤奶油的过程强调手掌和手指之间的配合,所以我们故意选择一个较为小的开口,为幼儿挤奶油的过程提供较长时间的机会。小开口也加大了手指施力的难度,太用力容易导致奶油袋破损,蛋糕片上的奶油过多,而不够用力则很难达到奶油的需求量。将蛋糕片合起来的过程结合了“捏”的基本动作,锻炼了四指、大拇指以及手掌的弯曲程度。最后的眼睛部分则更强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尝试在小平面“棉花糖”上画上眼睛的表情。不同于传统的画笔,用奶油袋挤巧克力时手部悬空,此时则更强调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选择为青蛙弗洛格摆上做好的成品眼睛,手指捏握的插放的精准度是这一环节的重点,两种不同的分工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为“合作”提供榜样。

2.依据绘本主色调和背景

绘本的艺术色彩不仅可以用于绘画欣赏,更可以衍生成为有趣的游戏背景。将绘本中最突出的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后,幼儿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读绘本中隐藏的艺术元素。

例如,绘本《条纹条纹,发现啦》中生活化的条纹非常多。幼儿要试着自己做一做条纹,将各种杂粮碾碎为木薯粉上色,取一小块面团搓成细条。兜兜取了很小一块,用手指左右搓,还捏住了细条的两端,轻轻一拉,细条又变长了不少。小丁拿了一块面团便放在手心,像洗手一样前后搓起来,不一会儿便搓出了一条条纹。小丁继续揉搓,条纹马上搓断了,变成了三截。毛豆取了一块大大的,先搓成了球,然后把面团放在硅胶垫上,用手掌搓成了一条。悠悠在一旁看着毛豆,还提醒说:“这边太粗了!”

翻开《条纹条纹,发现啦》,跃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条纹,有传统画面解析式的条纹,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潜在的条纹。对于充斥画面的条纹背景,幼儿很容易萌发创造条纹的念头。考虑到条纹是具有一定长度和连续性的,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特点否定了用挤奶油创造条纹的方式,选择了常见的面团,利用“捏”和“搓”的方式创造条纹。基于条纹中颜色的规律性,我们增加了煮熟的紫薯、芋艿、南瓜等材料,不仅为“碾”这一动作提供了机会,更增加了纯天然的颜色。在“搓”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面团的大小选择用手指指腹、手指指节、手掌等进行操作。在细节控制时会用到以上多种方式,这是结合大小肌肉展开精细动作的良好机会。

3.模仿绘本画面和故事主要内容

小班对于创作多停留在模仿的层面,画面简单且具有故事性的绘本为幼儿的模仿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从不断尝试利用不同的现有实际材料追求画面的“形似”,到根据故事内容主旨内化和“再现”故事情节,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巩固了小肌肉的发展。

例如,我们和绘本故事《好喝的汤》里的小动物一起制作一碗特别的“汤”。每个幼儿带来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和好伙伴们进行交换、分享,并将吉利丁粉末加在水里搅拌,倒进牛奶里搅拌均匀,最后加上交换来的水果颗粒,不断搅拌成五颜六色的水果奶冻,过滤到小塑料杯里冷却,午睡一起床大家就吃到了自己做的水果奶冻。

绘本《好喝的汤》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好朋友们不断在汤中加入自己喜欢的食材,在不断加热和搅拌中收获了一锅好喝的汤。它以“分享”为主要故事线索,“做汤”时的必需动作“搅”可以和小班幼儿的手腕转动进行链接。本次活动在绘本的基础上没有用到较为危险的加热操作,而是突出情节中的“分享”,幼儿在交换各自带来的水果后重复“搅”的动作。首先是吉利丁粉末和水之间的搅拌,体验粉末溶于水。其次是牛奶和吉利丁水之间的搅拌,体验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如何在搅拌的过程中互相均匀。最后是加入水果颗粒的搅拌,这时需要加入更多的“碾”“压”等手腕动作,保证水果的出汁,这一环节也是让水果奶冻变得独一无二的環节,幼儿很愿意用动作和耐心做出一份颜色独特的奶冻。

(二)拓宽游戏途径——怎么吃

1.充分利用专项室活动

生活模拟室具有良好的器械、设备等硬件材料,可以展开各种各样专业性较强的游戏活动。每周两次的活动过程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全体幼儿共同实践更能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同伴示范效应也能够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2.整合角色游戏片段

在零散的过渡环节、区域活动、自主性游戏中,小班幼儿时常进行与“吃”息息相关的游戏活动例如,在娃娃家厨房中进行烧饭游戏;在“快乐厨房”体验厨师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在游戏中从投放形象具体的仿真食物成品,到后续提供仿真食材资料,最后使用真实的食材,我们将零碎的游戏时间进行了整合。

3.依托优化家长资源

家长作为每天接触和操作不同食物的帮手,同时也是幼儿不断学习模仿的特殊具象,更是促使幼儿不断提高对自己要求的极佳榜样。通过家长助教、亲子活动、家长陪餐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可以鼓励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器械和材料,并补充基础类绘本创意活动。

(三)辅助游戏策略——吃中学

1.多元材料主题探索

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性质特征,根据食材各自的软硬、长短、粗细等,幼儿在固定主题下可以最大限度完成对多样化的食材进行感受和认知,进而呈现不同的创意造型。

例如,绘本《挠挠大怪物》中的大怪物由好多种不同的东西拼凑而成,幼儿心目中的大怪物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宸宸将一小段玉米作为大怪物的嘴巴,还用柠檬片组成了两只大眼睛,将半切开的黄秋葵变成了大怪物的长鼻子。最后,宸宸挤了波浪线形状的一圈番茄酱作为大怪物的头发。霄霄的大怪物长得和宸宸的完全不一样,霄霄把鸡蛋作为大怪物的脑袋,把一根根的胡萝卜丝插进鸡蛋里作为大怪物的头发,还用牙签挖了一个小洞,把两颗玉米也塞进了鸡蛋里,做成了嘟出来的黄嘴巴。

绘本《挠挠大怪物》的表达方式是利用不同的实物进行拼凑,运用倒叙的方式将“大怪物”分解成为多种不同的现实常见的物体。依托这一表达方式,本次绘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各种形状的食材,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这些食材进行拼凑,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大怪物”形象。宸宸的大怪物是平面的,利用常见的形状进行拼搭,强调了手指对于不同薄厚、形状物体的抓握能力;霄霄的大怪物则是立体的,利用较硬的胡萝卜等物体,进行扦插,这更考验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画面辅助创意再现

最近幼儿一起阅读了绘本《我的连衣裙》,绘本画面简单但也富有逻辑性,幼儿用小番茄和吐司摆出了小兔子连衣裙的模样,接着便是大家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了。一一在盘子底部用玉米粒一粒一粒地摆出一朵朵小花的样子,让黄色的小花染上连衣裙;多多用黄瓜丝和青豆摆出了稻谷的样子,连衣裙变成了稻谷连衣裙……

《我的连衣裙》绘本有着非常清晰的“三段式”节奏,这也是幼儿理解故事的重要依据,画面中蕴含多种线索,一张完整的画面便是一段故事情节。本次活动以传统的水果摆盘类游戏为基础,在盘中央放上一只穿着透明裙子的小兔子形象作为绘本背景,幼儿可以根据绘本中的情境对画面进行再现。教师利用更多种类的食材,最大限度保留食材形态特点,引导幼儿区别软硬、长短、粗细、大小、颗粒等不同的材料如何“捡”和“摆”,在强调两指抓握的同时,让其能够手眼协调地摆放到相应位置,从而构成完整的画面。针对不同能力阶段的幼儿,我们也提供了更高难度的小勺子和小架子,从单纯的两指抓握进一步提升成为“舀”和“夹”的复杂动作,为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提供机会。

3.个体分工小组整合

今天每个幼儿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华夫饼,华夫饼一格一格的,宸宸觉得像大象艾玛里面的格子图。每组幼儿面前有三种颜色的奶油袋,大家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奶油挤进对应的格子里,一组的幼儿都挤完奶油之后,大家的彩色格子华夫饼就可以拼成漂亮的格子花啦!

《艾玛过化装节》是幼儿熟悉的绘本,其中满满的花格子画面也是大家最为印象深刻的地方。华夫饼的格子和艾玛身上的格子类似,不大的格子空间让单纯的“挤”奶油变得更有挑战性。奶油袋的尖嘴和格子的匹配以及手指收紧挤出奶油的多少,都为幼儿的手眼协调提供了有趣的练习机会。从最一开始奶油挤得太多导致格子之间颜色相互混淆,到后来每一格都清晰可辨,最后的成品花朵是幼儿互相比较模仿的平台。本来只是个体本身的艺术化成品,最后可以通过拼搭的方式将其进行整合,更具有意外惊喜。

四、探讨:创意“吃”绘本实践成效分析

(一)提升精细动作技能

有别于传统枯燥的撕纸、剪纸等发展精细动作的游戏,创意“吃”绘本活动依托绘本大背景,将小班幼儿喜欢的“生活化”元素和“吃”元素有效结合。幼儿在专注挤奶油的过程中自发地巩固了手部小肌肉的灵巧性,在搅拌牛奶和碾压水果的游戏中充分练习了手腕的转动姿势,在不断拼凑摆放再现表达绘本造型时不断强化了手指抓握以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二)拓宽绘本欣赏实践角度

传统的绘本欣赏更强调语言欣赏和艺术欣赏,创意“吃”绘本活动将静态的画面文本欣赏转化为动态的生活操作类实践。以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娃娃家厨房为雏形,创意“吃”绘本用贴近生活的食物操作游戏将平面化的绘本形象转化为立体造型,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融化进操作技法,将内涵的绘本核心经验具化为操作过程。

(三)培养合作分享意识

小班的亲社会行为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合作和分享需要设计者在游戏环节中加以引导设计。因此,在吃绘本的活动设计中,增加合作和分享的必需环节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萌发。绘本中蕴含多种合作方式,抓住绘本内容,在活动中增加“两人共用一只量杯”“交换不同的水果”,可以为合作和分享提供机会,进而增加幼儿合作分享意识,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

五、结语

我们基于生活模拟室,以绘本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依托绘本故事中的情节、角色和元素等锻炼手部精细化动作,充分地践行“玩中学”的理念,在玩乐中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奶油怪物条纹
淘气的奶油小子
奶油里的兔子洞
为什么奶油夹心饼干被扭开后,奶油总是粘在其中一面上?
谁是穷横条纹衣服的人
别急!丢了条纹的斑马(上)
别急!丢了条纹的斑马(下)
失踪的怪物等
冬日养生,“煲”出奶油肌肤
Women in the Workplace, Fighting Spam, Money in the Museum, and the Mood for Food
条纹,条纹,发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