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语言欺凌,消弭校园冷暴力

2024-04-16 03:45周世恩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施暴者暴力校园

周世恩

妈妈发现女儿放学回家之后有些不对劲:面无表情,神情恍惚;本来丰盛的晚餐,她扒拉几口后,就不吃了。妈妈关切地问孩子是否遇到不开心的事,可孩子就是沉默不语,甚至还“嘤嘤”地哭了起来。这让全家人都揪心不已。

妈妈把女儿抱在怀里,等她情绪稍微缓和之后,才慢慢引导。孩子终于说出了真心话:“同学们在学校给我取绰号,而且总有一群人在教室对我指指点点,上厕所的时候还堵我的门……”女儿一边啜泣,一边说道。妈妈从女儿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女儿平时说话声音小,有些害羞、胆怯。有一次同学们讨论问题,她说得很小声,导致同学们没有听清。从此,同学们就开始了“报复”行动,说女儿是“蚊子”嗡嗡嗡,给女儿取绰号。因为女儿天生胆小怯懦,不敢反抗,结果同学更加来劲,以取笑女儿为乐。女儿这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神情恍惚,都因为同学们的言语攻击、语言暴力。

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社交欺凌,比如传播谣言,破坏同学的名誉,或者纠集班上的其他同学,不让他们跟某个同学玩;有动作上的欺凌,比如动手打人或者吐口水,抢同学的东西,做一些粗鲁的动作;有语言欺凌,比如取外号、威胁讽刺或者是进行人身攻击。开头案例中的女孩,受到的就是其中的一种校园欺凌——语言欺凌。而语言欺凌,因为不涉及身体的伤害,发生得比较隐蔽,所以教师和家长往往难以发现;或者因為家长和教师认为语言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选择忽视,导致校园语言欺凌的现象滋生,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实际的情况是,语言欺凌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语言伤害”是最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青少年教育关爱援助热线发现,每逢期末或开学,总有不少孩子或家长打来电话寻求帮助,其中,“语言暴力”是他们反映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欺凌,都会对教育生态造成破坏。语言欺凌看起来对身体没有损害,但实际上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却更加严重:受害者容易形成“退缩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回避问题,逃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受害者还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害人又害己。在语言欺凌中,施暴者往往自己也是受害者,而且这种伤害更潜在、更久远,如果任由其发展,孩子的交往圈子就会越来越小,造成被动孤独的状态。另外,时间久了,孩子的攻击性就比较强,会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样看来,语言暴力对学生的戕害,可见一斑。

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些教师、家长习惯性使用粗话、脏话等不文明的用语,甚至在教育中,使用语言暴力取代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给孩子做了坏的带头作用。其二,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网络语言暴力的泛滥,导致接触新鲜事物的孩子无法分辨情况,盲目接受、使用。孩子使用网络语言、暴力语言,获得一时的快感,陷入使用低俗网络语言、暴力语言的循环之中。其三,同伴的影响。当同伴将暴力语言作为一种流行和潮流的时候,容易导致其他孩子纷纷学习、效仿。其四,语言欺凌因不伤害人的身体,在现实中容易被老师、家长、社会忽视,导致语言欺凌现象发现迟、处理轻,给语言欺凌提供了蔓延和滋生的土壤。

找到校园语言欺凌产生的根源,对于消弭校园语言欺凌现象,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消弭校园的语言欺凌现象,引导学生文明用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呢?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地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净化语言环境,努力隔断语言欺凌产生的土壤

语言的学习,有特定的环境;语言的滋生,也来自特定的环境。一个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学会特定的语言。譬如长期生活在英语国家,就会耳濡目染,学会说英语;再如长期生活在北京,就会学会北京话。欺凌语言的产生,也来自环境的熏陶。如果孩子周边充斥着欺凌语言,最终,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之中,学会使用欺凌语言。孩子所处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尽力净化孩子所处环境的语言,是隔断语言欺凌的前提。

教师要做消弭语言暴力的榜样,营造良好校园语言环境。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是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其一,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心境、情感、态度、行为,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其二,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频频出口伤人,学生也会一一效仿,将语言暴力、语言欺凌的行为学过来、用下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秉承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管住自己的嘴,净化自己的语言系统,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语言暴力的环境中。

家长要做消弭语言暴力的行动者,努力净化家庭语言空间。家庭是孩子主要的活动空间,打造纯净的语言空间,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为人处事,都会对孩子的言行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语言欺凌的施行者,家长就要成为文明语言的使用者。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确立适当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与别人平等、文明交流。在和孩子的互动交流中,家长语言文明、平等交流,就可以潜移默化地阻断不文明语言的源头。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保持心绪的平和,夫妻和睦、孝顺父母、邻里互助;在日常交流中,不要爆粗口,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批评孩子,诋毁孩子的人格,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绪平和的家长,必定培养出心绪平和的孩子;使用文明语言的家长,孩子大概率也不会使用暴力语言。

人人要做消弭语言暴力的支持者,净化社会语言系统。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校园语言欺凌现象的频发、欺凌形式的多样,与社会的发展也有关。

首先是网络语言的影响。当下,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普及,网络是学生无法避免的一种学习、娱乐的方式。而因为网络并不处在现实的生活中且不易监管,导致网络低俗语言泛滥、网暴行为屡屡发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玛”位居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第一位,“屌丝”“逗比”“你妹”“草泥马”“我靠”等榜上有名,连一些输入法都可自动“联想”出这些低俗词语。这种随处可见的低俗网络语言,必定会影响孩子对生活语言的运用,间接地助推了语言欺凌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语言暴力的现象增多。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日渐减少,人的情绪得不到正常的纾解。于是不少人情绪波动大,或抑郁,或狂躁,容易将情绪化为语言,释放在日常的生活中,产生语言欺凌的行为。尤其是网络因独特的隐秘性,违法犯罪的成本低,导致语言欺凌的“网暴”现象频发。

新时代的中小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网络、社会,而有些低俗的网络词汇,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的语言使用。我们要健全网络语言规范机制,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对网络低俗语言传播者进行适当惩罚。

发现语言欺凌现象,及时掐断语言欺凌生长的苗头

语言欺凌现象的出现、产生,虽然隐秘,但还是有迹可循。家长、教师要做孩子身心安全的守卫者,既不要让孩子成为语言欺凌的施暴者,也不要让孩子成为语言欺凌的受害者。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做教育的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陪伴孩子、关心孩子,仔细观察孩子情绪、行为的变化,及时发现语言欺凌现象,第一时间阻断语言欺凌的苗头。

教师、家长要做语言欺凌的第一预警人。语言欺凌施行者在肇始阶段,是有一定预警的:孩子有冲动的性格、狭隘的心胸,某一段时间内,出口成“脏”,并有攻击性的语言、行动。这时,教师、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成为语言欺凌的施行者,第一时间进行心理、行为的干预和引导,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心理、行为,避免孩子成为语言欺凌的施行者。

语言欺凌的受害者在受到伤害时也有表现:在情绪上表现为低落、悲伤,不愿意和同学玩耍,不愿意开口说话,不愿意谈论班级发生的事情;在身体上表现为食欲不佳、神情恍惚,或者失眠、多梦。教师、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这些表现,一定要提高警惕,并引导孩子说出实情,挖掘語言欺凌的踪迹。

“语言暴力”具有隐秘性,一般普遍存在于校园中的教室、厕所、操场等地方。教师、家长要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班级、社区里的语言暴力现象。

教师、家长要做语言欺凌的第一关切者。学校、班级要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班会、队会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提倡班级文明用语,让学生明白语言欺凌的不良后果;通过制定相应的“学校文明语言规范”等制度提倡文明用语,约束不文明的语言行为;可以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的语言欺凌案例,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让不同的思维积极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应对水平。教师还要密切关注班级孩子的风貌、言行,通过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校、班级语言欺凌的现象。如若语言欺凌现象在班级发生,教师要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教育手段,将语言欺凌的危害降到最低。

家长发现孩子受到语言欺凌后,要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及时制止语言欺凌的行为,及时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也千万注意不要以暴制暴,让孩子从受害者成为施暴者。发现孩子成为语言欺凌的施暴者,应当立即制止,通过寻求专业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言行,承担责任,绝不护短。

保障身心健康,及时消弭语言欺凌带来的危害

我们遇到语言欺凌,要告诉受害者,不要沉默;要告诉施暴者,立即停止。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不要选择沉默。校园欺凌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的特点,语言欺凌也是如此,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导致更持久、更严重的欺凌。因此,当学生第一次被欺凌时,应理智选择应对方式。如果与对方能力相当,要明确冷静告诉对方停止欺凌行为。一味忍让或者紧张不安,只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如果与对方实力悬殊,要想办法离开语言暴力现场,向他人求助,记住安全第一。欺凌发生后,学生一定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教师和家长发现语言欺凌施暴者,要第一时间告诉施暴者:立即停止。教师和家长要告诉孩子,校园语言欺凌属于违法行为,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根据校园欺凌的暴力行为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违规行为、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

发生语言欺凌,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都需要接受心理的引导和干预。当孩子遭受语言暴力,出现了情绪问题时,教师、家长要第一时间进行情绪安抚,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向好朋友倾诉,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寻求心理的疏导,譬如寻求学校的心理老师做专业辅导,寻求校外机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的疏导。对于语言暴力受害者,最容易受到的伤害是失去自我,丧失自信。所以我们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这样才能帮助他渐渐走出语言暴力的阴影。

对于施暴者,老师、家长也要基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了解欺凌事件的原委,探究语言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是一般的交际冲突,还是家庭的问题,抑或是孩子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又或是源于羡慕、嫉妒、恨这些情感。对于施暴者,我们绝不能简简单单训斥、责骂,而应在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或进行批评教育,或进行心理疏导,或进行适当的惩罚。若孩子已经习惯了语言暴力,屡教不改,教师、家长一定要寻求正规的心理机构进行咨询,对孩子的言行进行矫正。

社会力量也是制止校园语言欺凌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区可以联合教育、法律部门,成立“校园语言欺凌预防中心”,招募专业的法律、心理、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前置性的进校园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语言欺凌行为,可以聘请专业的机构人士,进行有效介入,处理即时性的事件、问题,对事件中的受害者、施暴者,进行深度的心理辅导、矫正。

校园语言欺凌,危害不可小觑。期望家庭、校园、社会能齐心协力,共同捍卫校园安全,制止校园欺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片干净的语言环境中,愉悦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

(插图:罗家平)

猜你喜欢
施暴者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暴力”女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