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伟,敖跃飞,李 珍,甘小艳,鄢煜川
(1.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2.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南昌 330009;3.江西善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共青城 332020)
白蚁是等翅目昆虫统称,属社会性昆虫,其生存与活动已有2亿~3亿年历史[1]。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具备白蚁快速大量繁殖基础条件,故白蚁生存旺盛[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具有群栖性和巢系发育及空间分布的生物学特点,经历种群繁殖扩展后,巢系结构会严重破坏堤身内部密实性,降低堤坝御水能力。当水位上涨并超过特定水位时,会在堤防内部形成漏水通道,造成堤坝溃决,给沿堤地区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的通知》(办建管函〔2015〕846号)要求,2018~2020年,江西省水利厅组织实施了江西省重点堤防白蚁危害情况专项普查,以期掌握全省重点堤防的白蚁危害种类、危害区域、危害程度,为随后白蚁危害的治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普查结果显示,江西省鄱阳湖区重点堤防白蚁危害相当严重,呈现“危害堤数多、危害堤长长、危害程度重、危害范围广”的特点[3-5]。
为探索江西省重点堤防白蚁防治较优技术,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组织开展新建区药湖联圩白蚁防治试验,期待为日后全面开展江西省重点圩堤白蚁防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药湖联圩所在地为南昌市新建区、宜春市丰城市,堤防级别为4级,堤防长度为34.8 km,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保护面积为166 km2,保护耕地1.04万hm2,保护人口11.69万人。
2020年10月,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组织开展新建区药湖联圩试验段选定工作,依据普查结果和询问附近居民白蚁历史情况,综合确定防治试验地点为新建区流湖镇鸡鸣洲村附近,桩号为药湖联圩K1+150~K2+650,选取治理范围为背水坡面与堤脚管理范围,试点堤长1.5 km,试点平均宽度约49 m,试点面积约为7.37万m2。
新建区药湖联圩白蚁防治试验综合采用“诱杀”“挖巢”“灌浆”等技术手段,比较防治效果,进而选择建议普遍使用的较优防治技术方法。具体方法:第一,K1+150~K1+650试验段,采用“诱杀+灌浆”防治方法,即进行全堤施药诱杀并结合蚁道位置灌浆固堤;第二,K1+650~K2+150试验段,采用“挖巢+灌浆”防治方法,即进行全堤挖巢并结合蚁道位置灌浆固堤;第三,K2+150~K2+650试验段,采用“诱杀+挖巢+灌浆”防治方法,即进行全堤施药诱杀和挖巢,最后蚁道灌浆清除隐患。
诱杀指将白蚁喜食植物与药物混合制成饵剂投放到白蚁经常活动的泥被、泥线、蚁道、分飞孔内或投放到诱杀堆、诱杀坑内使白蚁取食,杀灭白蚁。本次试点诱杀物采用经10%吡虫啉浸泡暴晒的桉树皮。防治程序包括埋设准备、测量放样、埋设诱杀片、自检验收。
3.1.1埋设准备:在试点区域内,人工清除试验区域内的杂草、垃圾、废弃物及其他有关物质,用运输车辆运走妥善处理。
3.1.2测量放样:自桩号起始点开始,沿堤顶每隔5 m设置记号点,每20 m设置记号桩;沿记号点位置向堤脚顺直方向,设置4 m间距点位并做标记点,交叉错开排列。
3.1.3埋设诱杀片:根据坡面标记点,组织人工开挖10 cm(直径)×15 cm(深度)柱状坑洞,将诱杀片插入坑中,将开挖出土方回填至诱杀片坑洞内,用脚将土方踩实。铺设量为1片/点位。
3.1.4自检验收:铺设完毕后,量测诱杀片地表高度,超过10 cm重新埋设,直至全部达标。
根据土栖白蚁生物习性,蚁后是白蚁群体的主要缔造者,担负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蚁群职责。白蚁群体缺失蚁后,会导致白蚁群体崩解衰亡。挖巢法即根据白蚁活动迹象挖掘主巢,擒得蚁后,促使白蚁群体崩解衰亡的方法。防治程序包括巢穴定位、挖巢、自检验收,覆土回填[6-8]。
3.2.1巢穴定位:分别将坡面白蚁防治区域和堤脚蚁患区域进行网格化处理,根据鸡枞菌或碳棒菌或蚁道口等特征指示物进行白蚁巢分布普查,绘制白蚁蚁巢分布点位图,现场打桩标记。
3.2.2挖巢:找到打桩标记点,如果是鸡枞菌或碳棒菌标记点,则顺着鸡枞菌或碳棒菌标记位置垂直向下深挖,直至挖到蚁巢位置为止;如果是蚁道口标记点,则用竹枝或柳条插入作为标记沿蚁道方向挖掘,在找到主蚁道后,判断主巢方向,顺主蚁道追挖主巢,擒得蚁后。
3.2.3自检验收:挖巢完毕,对照白蚁蚁巢分布点位图,查看有无漏挖,直至蚁巢全部清理。
3.2.4覆土回填:针对挖巢坑洞,先将其整体清理成规则形状(如长方体形状),然后采用粘土拌制灭蚁剂分层回填夯实。
本次试点灌浆主要是对蚁害区域直径2 cm以上蚁道进行蚁道灌浆,消除工程蚁患。防治程序包括扩孔、制浆、灌浆[9]。
3.3.1扩孔:对开挖后蚁巢内形成的直径2 cm以上蚁道进行人工扩孔,扩充长度20~30 cm,做好标记。
3.3.2制浆:利用小型制浆机按照浆液物理性能指标拌制浆液,制作的黏土浆液要求流动性好,充填能力强,有一定悬浮性,沉淀慢、析水快,促使浆液能更好地充实蚁路及其他渗漏通道或隐患。
3.3.3灌浆:蚁道灌浆之前先用做好的锥形塞将所灌蚁道口密封,将其他蚁道用木棒封闭,防止灌浆时浆液流窜及回流;蚁道灌浆时应遵循少灌多复、循环灌注原则。蚁道灌浆压力一般采用0.05~0.3 MPa,初灌压力为0.05 MPa,逐步增加,最大灌浆压力不宜超过0.3 MPa;灌浆浓度由稀到稠,比重由小逐渐增大,直至蚁道口返浆为止。按上述步骤,重复其它蚁道灌浆。
试验结束,完成治理堤长1.5 km,治理面积约7.37万m2,完成诱杀面积4.78万m2,埋设诱杀片2 490片,挖出蚁巢59个,灌浆蚁道412条(表1)。
表1 新建区药湖联圩白蚁防治试验完成工作量
试验结束后,在背水坡区域和堤脚管理范围平均布置检测桩,检测桩间距5 m,选取白蚁喜食带皮干松木桩(长度30 cm),将一端削尖插入土体20 cm,露出土体10 cm,检测是否有白蚁啃食,从而判断是否有治理效果。经过巡查检测,白蚁啃食检测桩数量为0,可认定该试验堤段无白蚁危害。
2021年1月~2022年12月,试验组组织4次巡查检测,时间分别为2021年5月、2021年9月,2022年5月、2022年9月,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新建区药湖联圩白蚁防治试验四次巡查检测数据统计表
5.3.1防治效果。“诱杀+挖巢+灌浆”“诱杀+灌浆”“诱杀+灌浆”有一定防治效果,但“诱杀+挖巢+灌浆”防治效果最优,“诱杀+灌浆”次之,“挖巢+灌浆”较差。药湖联圩K1+150~K2+650,采用“诱杀+挖巢+灌浆”防治,经过巡查检测,检测桩啃食数量为0,认定该试验堤段无白蚁危害。实践证明,“诱杀+挖巢+灌浆”综合防治法效果优异,建议在江西省重点堤防白蚁防治项目中优先使用。
5.3.2防治区域。背水坡面防治效果较好,堤脚管理范围防治效果较差,实地查勘后发现与堤脚管理范围受到堤外蚁源区蚁患蔓延有关。因此,建议堤防管理单位在堤脚管理范围做好蚁害隔离屏障,降低堤外蚁源区向堤脚管理范围蔓延可能性。
5.3.3防治起效时长。“诱杀+挖巢+灌浆”“诱杀+灌浆”“诱杀+灌浆”防治起效时间较长,蚁害率控制在5%以下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因此,在进行江西省重点堤防白蚁防治时不能急于求成,迷信“一蹴而就”,要持续防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具备白蚁快速大量繁殖的基础条件,白蚁生存旺盛。普查发现,白蚁危害在江西省重点堤防不断蔓延趋势已不可避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白蚁危害防治工作。对于江西省已经存在白蚁危害的重点堤防要加强治理,要保持防治工作常态化,注重采用“诱杀+挖巢+灌浆”综合防治技术手段及其他管理手段组成立体防治体系,将白蚁的种群控制在不足为害的可控状态[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