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璇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意思就是当人们成功考研、考编或考公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与高校外或体制外的对象分手。
听起来虽然荒谬,但有不少网友表示,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因为自己就是被“斩”的那一个。有些网友还发过视频分享身边的案例,“两个人一起考研,那个没考上的,肯定一年之内被甩。”
那么,上岸第一剑,为什么要先斩意中人呢?这句话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呢?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这句话中有一个重要的词是“上岸”。
上岸,本指舍舟登陆,比喻弃邪归正。而在这句话中,指的是考生参加研究生、编制、公务员考试后被录取,成功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或实现个人目标。进一步说,上岸在人们心中,与“成功”“安全感”和“掌控感”画等号。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追求卓越”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这促使个体不断努力,以期超越与生俱来的自卑,实现自己的潛能。这种动力正是人们渴望成功的内在原因。
同时,成功往往伴随着外界的赞许、认可和尊重,这种潜在的精神激励也会驱使个体不断拼搏、奋勇争先。更何况本文所说的“岸”并非随随便便就可到达的,成功上岸无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属于缺失性心理需求的一种,指个体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渴望获得安全和稳定,以摆脱当前和对未来的焦虑与恐惧,即拥有充分的安全感。
这种对安全感的追求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生命与健康的保障、财产与资源的富足、生活与就业的稳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年轻人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与充满不确定性的“职海”相比,“象牙塔”“铁饭碗”就成了他们眼中理想的彼岸。
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是个体自由独立、幸福快乐的源泉。的确,在体制内工作不仅收入稳定,而且生活节奏更为规律,职业成长方向也更为明晰,不可控因素相对较少,因而深受青年学子的青睐,被网友戏称为“宇宙的尽头”。
同样,拥有更高的学历也意味着手中的主动权又多了一分,在未来的职场中有更多的选择,有机会走向更好的平台,而不是只能任人挑选、被动接受。
考研考公的竞争相当激烈,想要上岸并非易事,而一起备考的情侣要想双双上岸更是难上加难。一些人在成功上岸后,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值得更好的伴侣。当情侣间的互动不再以平等、尊重为基础时,亲密关系自然也就破裂了。
网络上在谈论上岸后要不要分手的问题时,很多人会提到“收入”“阶级”“条件”等字眼。
诚然,中国传统的婚恋观讲求“门当户对”,尤其看重未来配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潜力。上岸之后,人的社会地位就发生了变化,选择分手去寻找更匹配的对象,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也有利于一起抵御未来生活的风险。只不过,有些年轻人在上岸后是基于功利主义来寻找更匹配的对象,将双方的硬件条件进行量化打分,一味地把爱情物质化、公式化。对于这种行为,很多人是不支持也不理解的。
谈恋爱,三观一致很重要,这也是一段感情能够保持健康长久的必要条件。当成功上岸的一方进入新的环境,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接触不同的人群后,其思维、眼界和人生价值追求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若另一半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及时跟上伴侣的脚步,两个人观念上的差异就可能会越来越大,关系也就难以维系下去了。
上岸后分手还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情况,比如工作变动导致异地,这就和我们考上新学校就会和原来的朋友渐行渐远一样,当人生进入新阶段新领域后,原有的关系就容易发生波动。此外,迫于长辈的期望和压力而分手也是常见的情况。
对于那些想要上岸后“斩意中人”的人,请先想想自己恋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求真心相爱还是寻求一时的陪伴?是想满足虚荣还是为了获取利益?
上岸确实不易,但别被一时的骄傲冲昏了头脑,也别让世俗的眼光毁掉一段真感情。那些想要靠着学历、编制向上婚配,用爱情交换利益的人,最后很可能人财两空,什么都得不到。
对于被分手者,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主动“斩”的人不一定是胜利者,被“斩”的人也不全然是受害者。换个角度来看,对方做出这种选择就说明他终究不是那个对的人,现在分开总比进入婚姻,有了更多顾虑和牵绊后再被一脚踢开幸运得多。
始料不及的感情背叛固然是痛苦的,但人总是受过伤后才会成长。村上春树在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请保持爱自己的能力和爱别人的勇气,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