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红
一年前,晓玲作为新人来到了这家公司。初来乍到,同事之间不熟悉,晓玲感到很是孤单,直到于莹的出现。于莹是一个活泼热情的女孩,工作之余喜欢拉着晓玲闲聊。时间长了,晓玲渐渐将于莹当作了闺蜜,心里有话也愿意跟于莹说。
半年后,于莹升任了部门副总监,晓玲特意买了礼物祝贺她。但渐渐的,晓玲感觉,于莹自从做了副总监后,总是在疏远她。她邀请于莹去逛街、看电影、吃饭,于莹总是找借口拒绝。
正在她有些疑惑时,一些同事悄悄告诉她,于莹在背后说了她不少事,说她学历差,非名校出身,工作能力差,为人处世太差劲,说她是小三,男朋友也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
听到这些,晓玲愤怒地去找于莹质问,两个人大吵一架。在争吵中,晓玲恍然大悟,原来于莹跟她套近乎,并不是真的想和她做朋友,而是为自己竞聘副总监铺路,想要她手里的那张选票罢了。
晓玲指责于莹欺骗了她的友情,可于莹却说:“要怪就怪你自己太天真,以为能在职场上找到真正的朋友。职场上,利益高于一切!”
于莹的话,令晓玲和她彻底决裂。同时,她不禁想,难道真是自己错了?是她过于天真,以为在职场上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你相信职场上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
对于一些人来说,职场上只存在竞争和利益关系,他们更注重工作成果和利益回报,比如于莹。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相信在职场上也可以建立真正的友谊,可以和同事成为真正的朋友,比如晓玲。
但实际上,同事之间确实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
首先,职场上偏向于谈论专业领域、职业发展,对人的工作评价等,极少涉及价值追求以及内心层面的交流。所以,即便是共事了许多年的同事,对彼此的了解可能仍停留在工作层面。
其次,职场上存在利益冲突,同事之间是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关系。即便与同事相交多年,彼此的友谊也容易因利益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嫉妒、猜疑和矛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想找到在价值、追求和趣味上基本一致,能够坦诚相待,彼此心意相通,而不是因为利益才互相接近的朋友,这在职场上很难实现。这种现象也很正常,是由人的本性和职场特点共同作用所决定的,无关谁对谁错。
虽然同事之间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但也不排除彼此欣赏,成为职场好搭档的可能。
一方面,我们没必要把同事妖魔化,认为同事之间只会互相利用,毫无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白,与同事保持良好的职场友谊,不论对工作还是自身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有句话叫,“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职场友谊的问题上,这句话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非常适用。
初入职场时,因为人生地不熟,我们很想在周围找到一個人成为情感寄托。这个人会在这个阶段帮助我们很多,让我们产生安全感。可一旦这个人不再帮助你了,或者因为利益冲突和你关系恶化,你要怎么办呢?
在职场上的交往应广泛,要学会分散友谊。你不能只和某一个人交往,把情感倾注在一个人身上,而是要和不同的人都进行交往,扩大你的交往圈子。这样你才不会过于依赖你的朋友,有助于培养你的独立性。
在《跃上高阶职场》这档节目里,演员马伊琍谈到了工作中与别人交往时的分寸感的核心:做事踏实靠谱、交情清淡如水。
在工作中我们要踏实靠谱,让他人觉得我们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同时要用得体的分寸感将彼此“隔离”。正如工位之间会用一些隔板隔开,以此表示物理上的分寸感,在心理上,同事之间也需要这种分寸感。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和同事合作久了,有了一点交情,就瞎打听同事的薪资、上班时间聊私事等。
同事之间相处的舒适度应由双方的感受决定,而不是一方单方面让对方感到舒服。如果对方让你觉得不舒服,你不用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计较了”“太玻璃心了”,或者委屈自己,迁就对方。我们进入职场是为了工作,不是交朋友。
当你觉得被同事冒犯了,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这样让我挺不开心的”“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等等。勇于表达自己的不高兴,也是维持职场分寸感的重要一环。
与同事合作久了,交往广泛起来后,我们可以考虑发展一些人成为私下里一起玩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能对职场上的交往圈子进行筛选。
职场中,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对方对你的工作是否有帮助。能帮你升职加薪,给你的工作带来正面影响的朋友固然好,但只要对方不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你们依然继续交往。
考察对方的人品。你很可能在受到某位同事在工作上对你帮扶的同时,或者跟某个人相处很愉快的同时,发现对方的人品并不符合你的期待。
对方能否给你带来积极感受。你和对方相处时,是不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或者精神上的收获与启发?
问问自己,彼此是否有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念。如果你们相处愉快,对方的人品也符合你的标准,但价值观念南辕北辙,交往时获得的快乐体验恐怕很难长时间维持,这可能就不是一段值得长期交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