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流行歌曲的“审美饱和” 现象研究

2024-04-15 04:56:04陆蓝溪王志军
轻音乐 2024年1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听众

陆蓝溪 王志军

中国的流行音乐自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起, 就在以黎锦晖为代表性作曲家的推动下开始在探索中发展, 至20 世纪70 年代末, 又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短短五十年时间内迅速发展。 随着全世界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在这几十年间亦飞速变化与发展——我国已经全面步入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传播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转而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 的严谨表述是 “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 “新媒体” 是数字化的; 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 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数字化”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1]几十年前, 流行音乐主要依靠唱片、 广播、 电视等传统的媒体形式得以传播, 而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在2010 年左右开始直至现今, 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网络音乐平台和网络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 网易云音乐、 QQ 音乐、 哔哩哔哩、 微博、 抖音等APP 逐渐发展成熟, 成为人们欣赏流行音乐、 获取音乐信息和讨论音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样的传播方式变化下, 我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开始愈加趋于商业化和大众化, 并在这样的社会音乐环境基础下呈现出更加强势的涌现姿态, 音乐作品的数量与日俱增。 但与此同时亦不可避免地涌现出一些客观问题, 其中之一便体现在我国当前的流行音乐发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 “审美饱和” 现象。

“审美饱和” 现象是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受人类自然心理活动规律而决定的现象, 其出现基于人在音乐审美中所客观具有的 “听觉适应性”。 张前在其 《音乐美学教程》 一书中对这一心理特性进行了如下解释:同一音乐材料呈现次数越多, 听众心理反映的强度和敏感度就越低。 这种心理反映强度和敏感度与音响材料呈现次数呈反比关系的心理特性为听觉适应性规律。 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这种听觉适应性则会表现出一种我们称之为 “审美饱和” 的现象, 即由于对音乐音响过于熟悉而产生的拒绝态度与厌烦感。[2]纵观当前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 这种 “审美饱和” 现象已经在我国的部分音乐听众中有所显现, 并具有愈加严峻的趋势。

本文将以 “审美饱和” 现象这一音乐美学领域中的音乐审美现象作为理论支撑, 以当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作为时代背景, 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出现的 “审美饱和” 现象展开研究, 阐述该现象的具体体现, 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策略建议。 在此有必要对本文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 本文中所研究的 “流行音乐” 主要指有人声演唱的含有歌词的歌曲, 不包含流行器乐作品及纯音乐等, 因此严谨称之为 “流行歌曲”。 且本文所研究的流行歌曲主要指国内原创作品, 暂不延伸至翻唱、 舞台现场作品等其他流行歌曲呈现形态。

一、 “审美饱和” 现象在我国流行歌曲中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国流行歌曲的 “审美饱和” 现象主要体现为: 在如今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下, 部分国内听众对于现如今的我国部分流行歌曲作品由于反复听到与过于熟悉, 所产生出厌烦与疲劳心理的这一发展现状。 按照现今发展中流行歌曲的两种主要呈现形式不同, 将其概括划分为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 大量“网络流行歌曲” 对听众造成的厌烦心理

随着网络媒体在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 我国流行歌曲由传统的歌手发行专辑形式, 一部分逐渐转向为 “网络歌曲” 的大量发行。 主要体现在: 大量的网络独立音乐人开始活跃于网络平台之中, 依靠网易云音乐、 5sing原创音乐等可以自由发行个人原创音乐作品的网络平台, 发表其个人创作的流行歌曲作品并获得广大受众。其中这些具有高热度的网络流行歌曲又被二次应用于抖音等短视频APP 频繁作为背景音乐出现, 其受众为国内的广大短视频用户, 使其无形中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从而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 “审美饱和”, 产生反感和厌烦心理。

这种 “网络歌曲” 带给听众的 “审美饱和” 可具体体现在两个不同方面: 第一方面, 听众对这类大量在风格上高度相似的网络歌曲产生整体上的审美饱和, 从而在听到所有具有类似风格的网络歌曲时都会产生反感——即使是一首第一次听到的风格相似的歌曲; 第二方面, 听众由于多次反复听到某一首网络歌曲而对该首歌曲过于熟悉, 导致对该首歌曲产生 “审美饱和” 现象, 从而当再次听到这一首歌曲时就会产生反感。

而该第二方面又会导致产生新的问题——一些实际上确实具有较高音乐欣赏价值的优秀网络流行歌曲, 由于热度过高而被大量搬到抖音等网络平台被反复播放,从而使听众仅仅因为听到该首歌曲的频率实在太高而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 甚至一些歌曲原本并非 “网络歌曲” 而是专业歌手的正式音乐作品, 但由于热度过高而被大量滥用到网络平台, 从而被迫成为 “网络歌曲” 流传开来, 反而造成听众的反感。 这是当前我国流行歌曲发展现状中所客观存在的令人无奈的现实问题。

(二) 联合商业宣传的传统流行歌曲对听众造成的疲劳心理

我国流行歌曲的呈现形式虽然被上文所述 “网络流行歌曲” 的发布有所占据, 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流行歌曲发行形式却也并未就此没落——即由专业音乐人制作、职业歌手演唱, 经唱片公司正式发行于主流音乐平台,或兼以数字或实体专辑等形式发行的流行歌曲作品。 但这种一贯延续的传统主流流行歌曲形式仍在其日趋 “商业化” 的背景影响下, 存在着听众对其产生的 “审美饱和” 现象。

这种 “商业化” 背景因素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十几年前, 我国的流行歌曲一般更多是作为纯粹的音乐作品发行——虽然歌曲依然作为一种 “商品” 而具有商业价值, 但歌曲本身更多是作为独立的音乐而具有唯一的音乐性欣赏意义。 反观十几年后的如今, 纯粹的独立流行歌曲作品形式虽依然延续存在, 但因新媒体传播方式带来的便利, 更多的流行歌曲开始与国内的影视剧作品、 商业品牌、 网络游戏、 综艺节目等产业领域相联系, 作为电影或电视剧的OST (影视原声带)、 商品广告推广曲、 网络游戏的主题曲, 以及综艺节目的宣传曲等形式发行。

这种结合了商业化因素的流行歌曲发行形式使音乐具有了商业宣传功能, 让音乐在其所服务的商业形态中更容易被听众听到, 从而相比于纯粹的单曲更容易获得受众群体和商业收益。 例如, 一首被创作用于电视剧插曲的OST 歌曲, 会在电视剧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而作为背景音乐播放, 使得这部电视剧的观看群体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听到这首插曲, 从而为这首歌曲带来更广泛的受众和传播。 在这种积极正面的商业宣传效应下显现出来的负面影响便是: 当大量的这类歌曲不断堆积出现, 从而便造成了听众的 “审美饱和”, 产生审美上的疲劳心理。

而这种 “审美饱和” 则与上文中网络歌曲带来的审美饱和有一定差别——网络歌曲更多给听众带来的是厌烦、 抵触等反面情绪, 而这类商业流行歌曲则更多给听众带来的感受是 “平平无奇”, 即平淡乏味、 缺乏新意的疲劳感。 例如, 近年来为爱情题材影视作品所创作的抒情OST 歌曲在风格上总是高度相似, 而导致听起来全都 “差不多”, 越来越难具有新鲜感, 从而致使听众对大部分这类抒情性歌曲产生了 “审美饱和”, 疲惫和麻木于去欣赏这类歌曲。 或者说是尽管仍可以欣赏歌曲,但并不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心理满足与精神愉悦。

二、 我国流行歌曲产生 “审美饱和” 现象的原因分析

若要深入研究我国流行歌曲产生这种 “审美饱和”现象的背后原因, 可分别从音乐创作角度和音乐听众角度这两个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 “音乐创作” 和 “音乐听众”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一起构成了这种“审美饱和” 现象的原因。

(一) 基于音乐创作角度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中, 无论是 “网络流行歌曲” 还是 “传统主流流行歌曲”, 听众这种 “审美饱和” 现象的基础内在原因仍旧是在音乐创作本身上存在的不足与欠缺。 此处的 “音乐创作” 并非单指歌曲的词曲作者, 更泛指歌手、 歌曲制作人等音乐人整体。

对于 “网络流行歌曲” 的创作而言, “审美饱和”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部分网络音乐人由于并未接受过系统音乐学习, 从而在自身音乐创作能力上本身即存在着一定客观制约。 这类网络音乐人群体由于存在着创作水平上的客观不足, 在音乐创作中缺乏音乐上的专业性构思与技巧, 导致创作出的歌曲虽然通俗易懂但也过于简单明了——音乐音响的进行纯属意料之中, 完全吻合于听众期待中的状态。 创作者亦往往在歌曲力度、 速度、 引入方式及演唱音色等方面的处理上缺乏足够的细节变化, 从而使歌曲产生了平俗之感。但在此有一点是笔者所持的观点: 一首流行歌曲 “简单” 与否并不是评判音乐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 旋律简单的作品也有好歌, 其中的内在区别不是仅靠 “简单”而定论, 不能仅因歌曲 “简单” 就对其全盘否定。

其二, 部分网络音乐人为迅速提升自身名气、 提高作品传播度, 而通常于主观心态上即为迎合部分短视频用户群体的欣赏习惯而创作歌曲。 这些网络歌曲为了扩大受众群体、 迎合国内普罗大众的欣赏品位, 而往往于歌曲创作上体现出在旋律、 节奏、 歌词等音乐元素上的通俗易懂和朗朗上口, 并在歌曲的编曲上简单且形成固定模式化, 歌曲的演唱上通俗易学、 贴近日常。 这类网络歌曲能够在其对应受众群体中得以迅速传播,但同时在歌曲本身的程度上亦更加 “易于欣赏”、 难以免俗。

对于商业宣传影响下经专业创作的传统流行歌曲形式而言, “审美饱和” 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歌曲所服务的商业形态对歌曲创作带来的局限性上。

一方面, 在这种商业化的限制下, 对于为影视作品、 游戏、 品牌等做宣传推广而创作的流行歌曲而言,其最 “好” 的呈现方式就是与其所宣传的影视作品、 游戏、 品牌等融为一体、 相互衬托。 由于歌曲的独立音乐价值被削减, 而更多是为其商业目的服务, 就使得歌曲在创作上不得已地要贴合、 辅助于其所服务的商业内容本身。 歌曲创作被局限于一定的固有模式框架下, 无法彰显出别样的个性风格, 受制于创作上的局限性。 在此仍有一点需要明确——以上这些联合商业宣传创作下的影视OST、 游戏广告宣传曲等流行歌曲本身亦可单独作为独立的流行音乐作品而欣赏, 评价该类作品、 包括评价任何一首流行歌曲的质量应是根据其作品本身, 而并非先入为主, 不能仅因其是影视OST、 游戏广告宣传曲就对其产生负面看法从而行使不同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 在这种商业利益驱动下, 这类歌曲的创作往往同质化严重, 以量取胜、 量大于质。 每天在各大音乐平台都有数百首新歌发行, 一位歌手一年就可以发行近五十首新的流行歌曲, 歌曲数量越来越多, 但好歌却越来越少。 这些种种原因都致使听众对这类数量极多但缺乏新意的歌曲风格逐渐产生了听觉适应, 从而造成了 “审美饱和” 现象, 产生歌曲欣赏时的疲劳心理。

(二) 基于音乐听众角度的原因分析

流行音乐乃至世界上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 其本质的目的都是让 “人” 去欣赏, 而 “审美饱和” 现象的产生也是伴随 “听众” 所产生的心理特征而出现。 因此,究其核心原因要从我国流行歌曲的受众对象——广大音乐听众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 不同听众的听觉经验具有个体差异性。 一首歌曲是 “新颖” 还是 “平俗” 是听众依据自己的个人听觉经验作出的判断, 而这种听觉经验即直接影响着人的听觉体验, 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特征。[3]每个人的听觉经验都是从零开始积累的, 这就导致了不同听众会因为其个人听觉经验积累程度的不同而对歌曲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听觉经验丰富的人, 在欣赏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这一长期过程中, 逐渐获得了自身听觉经验的不断积累, 自身的听觉适应性亦随之提高, 从而更容易对缺乏新刺激的歌曲产生 “审美饱和” 现象; 而听觉经验较少的人, 由于本就没有经常性欣赏各种音乐的习惯, 对各类风格歌曲的欣赏量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在听到那些简单易懂的歌曲时就会觉得好听悦耳,当听到风格新颖的歌曲时反倒会觉得怪异和无法理解。但即使是目前听觉经验较少的人, 也有可能会随着所听歌曲风格的增多而积累越来越多的听觉经验, 从而逐渐形成听觉适应性, 产生“审美饱和” 现象。

第二, 每个听众在欣赏歌曲时都具有个人主观审美。 其对一首流行歌曲是否产生 “审美饱和”, 可能会与听歌的时机和情境、 听到该首歌曲的场合或来源、 对演唱歌曲的歌手是否喜爱, 甚至是当下听众自己的心情等诸多因素都有所关联。 另外, 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下,一首流行歌曲在网络间可以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听众的讨论与评价, 一些热度很高的流行歌曲也正是因其在网络间的反复传播才得以出现现象级的 “爆红”。 有时听众对一首歌曲产生 “审美饱和”, 可能是受到他人言论看法的影响而产生从众心理, 从而对歌曲产生审美偏颇。

第三, 听众由主动欣赏歌曲逐渐转向 “被动” 听到歌曲。 十几年前, 人们更多会选择自己去音像店买实体唱片和专辑, 或者自己从MP3 里下载喜欢的音乐去欣赏。 这种对流行歌曲的欣赏带有主观性与积极性, 是基于个人的喜爱与愿意。 而现如今, 随着网络媒体的愈加发达, QQ 音乐、 网易云音乐等各大音乐平台早已普及于听众中, 人们欣赏歌曲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 随时可以实现。 但与此同时, 抖音、 快手等短视频APP 也迅速发展——且不仅如此, 如今微信、 微博、 百度等越来越多的APP 都增设了短视频功能, 流行歌曲在其中大多作为烘托原本视频内容的背景音乐而出现。 因而, 人们会在玩手机等原本并非要欣赏音乐的生活情景下, 随时随刻被动地听到那些本就缺乏新颖性的歌曲, 从而在这种反复而多次的听觉刺激下生成反感情绪, 产生 “审美饱和” 现象。

三、 改变我国流行歌曲 “审美饱和” 现象的策略建议

笔者对应上文的原因分析, 依旧从音乐创作角度和音乐听众角度这两个层面, 来提出改变我国流行歌曲“审美饱和” 现象的针对性策略建议。 希望国内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和广大音乐听众能够从中获得启示, 改变这一 “审美饱和” 现象的发展现状。

(一) 基于音乐创作角度的策略建议

音乐创作者将一首流行歌曲从无到有创作成型,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根源上提升流行歌曲的创作质量, 改善音乐创作本身上存在的不足与欠缺, 是改变流行歌曲 “审美饱和” 现象的根本方向。

音乐创作者应从态度和能力两者上加以改变和提升——在态度上, 无论是网络音乐人还是专业音乐创作人, 都应该改变盲目迎合大众品位、 单纯迎合商业宣传需求的流行歌曲创作思维, 减少音乐创作上的追逐利益之心, 从音乐本身进行创作。 诚然, 大道理虽然如此,且音乐创作者们自己也未必不明白, 但在如今的流行音乐创作现实环境下, 对音乐创作者而言也必然有种种为难之处和身不由己。 因此, 笔者并非意为让音乐创作者完全抛开现实不顾而只去单纯创作音乐, 而是应该保持清醒并在其中寻找平衡, 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大众心理和商业需求, 在自己能把握的最大程度上去做好音乐本身、 赋予歌曲力量。 而这也需要音乐创作者在个人创作能力上不断提升, 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水平, 不断大胆尝试创新, 追求歌曲的个性风格。

例如, 歌手周深演唱的流行歌曲作品 《生而为赢》和 《瞳 (出类拔萃)》 分别是国内某两个手机品牌的推广曲, 作为必须具有商业宣传作用的广告歌, 《生而为赢》 在其歌词上看不出丝毫广告宣传的痕迹, 而更像是一个少年的热血独白。 而 《瞳》 在其旋律和编曲风格上则酣畅淋漓、 新意十足。 这两首歌曲既满足了品牌方所要的商业宣传需求, 单从音乐欣赏角度上又是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 已经可以脱离开 “广告歌” 的外皮而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

(二) 基于音乐听众角度的策略建议

第一, 已经产生 “审美饱和” 的听众应主动拓宽自己的流行歌曲欣赏面, 欣赏多元化的歌曲风格。 前文已提及, 听觉经验丰富的人在欣赏大量音乐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自身的听觉经验, 从而更容易对缺乏新刺激的歌曲产生 “审美饱和” ——正因如此, 听众才应该不断去追求更加新颖多元的流行歌曲风格, 以获得欣赏满足感——这其实也是听众将自己的欣赏 “阈值” 越拉越高的过程。 而不常欣赏音乐从而暂时还未对流行歌曲产生“审美饱和” 的听众, 则顺其自然保持自身一贯的欣赏习惯即可, 无需特意去欣赏多元的歌曲风格, 从而反倒觉得无法接受。 这可以与人们观看恐怖片的心理进行类比——一个爱看恐怖电影的人, 在累积欣赏大量恐怖电影的过程中, 感到刺激的程度逐渐减少, 一般水平的国产恐怖片已经不能满足于这类人, 而需要去欣赏欧美、韩国乃至泰国恐怖片这些更加惊悚刺激的恐怖电影才能得到快感。 而一个几乎从来不看恐怖片的人, 只在偶尔欣赏一部平常的恐怖片就已经能够获得刺激的满足感。

第二, 听众应尊重他人的审美感受, 保持自身的审美独立。 “审美饱和” 的产生本就因人而异, 每个听众的审美体验都是其自身的感性体验。 以2020 年最火的流行歌曲——歌手梦然的 《少年》 为例, 听众对这首歌曲的评价褒贬不一且呈现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这首歌聒噪低俗, 有人无论听多少次都觉得好听又感人。 “知乎” 等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对这首歌曲的大肆抨击, 不喜欢这首歌的人瞧不起喜爱这首歌的人, 对这首歌曲, 甚至是喜欢这首歌曲的人大加嘲讽批判。 笔者认为, 这种批判其实也正是 “审美饱和” 现象反映到听众间造成的负面结果, 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 每个听众对一首歌曲都有权做出自己或好或坏的审美评价, 但应该建立在尊重他人不同审美的基础上, 不应随意批判别人的审美来彰显自己审美品位的 “高级”。 同时, 听众在欣赏流行歌曲时也应保持自身独立的思考, 不应让网络环境中别人的审美影响到自己对歌曲的独立审美判断——这里笔者的 “独立思考” 并非意为要求听众在欣赏流行歌曲时进行严格的理性思考, 将欣赏过程变得复杂无趣。 “思考” 仍可以是, 也应当是直观的、 自由的、 源自内心感受的, 但并不是受到别人言论影响的。

结 语

在如今这一新媒体时代下, 我国流行歌曲发展现状中所产生的 “审美饱和” 现象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且这一问题具有在未来持续下去的趋势。 “审美饱和” 现象具体体现在大量 “网络流行歌曲” 对听众造成的厌烦心理、 联合商业宣传的传统流行歌曲对听众造成的疲劳心理这两大方面。 这一现状的产生原因一部分归咎于如今国内的流行音乐创作本身显现的问题, 一部分则取决于听众自身的自然心理活动规律所使然。 针对“审美饱和” 现象的产生原因, 音乐创作者和音乐听众应共同做出改变, 积极探寻我国流行歌曲的全新发展道路, 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赋予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崭新明天。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听众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4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19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