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苏瑶 翟庆玲
黄自, 字今吾, 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 (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 他先后在上海初小与浦东中学附小就读,而后于1916 年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在大学期间, 他接触了西方音乐并进行学习, 这也使他萌生了对音乐的热爱, 他进入了学校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 积极学习音乐并将其视作毕生理想。 受时代背景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黄自的父亲十分不支持他学习音乐, 但并没有阻碍他发展音乐的理想。 1924 年, 黄自公费前往俄亥俄州的音乐城欧柏林的大学学习心理学, 此学校自由开朗的思想氛围对他的性格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6年, 黄自进入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 1928年, 他转去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并在此学习作曲与配器法, 他成为我国首位研读音乐理论作曲的留学生。 1929年, 黄自回到了上海并在沪江大学担任教师。 1930 年,他被国立音乐学院校长萧友梅请到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与教授的职位, 任职期间, 他在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创作音乐, 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 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黄自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发表了诸多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 为后世留下94 首原创作品, 26篇音乐欣赏、 批评及理论创作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和6 部专著。 其中艺术歌曲是黄自先生最为喜爱也最为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
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20 世纪初, 西方英雄史诗、 骑士传说和抒情诗歌等文化在中国传播。 黄自先生在经历了国家危亡、 国民遇难等民族悲剧后, 希望创作出对国民起到鼓舞和激励作用的音乐, 他受到西方 “激进式” 与 “诗意式” 音乐文化的影响, 试图将西方的创作模式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 他凭借自身深厚的音乐底蕴创作出了大量教人奋进的优秀艺术歌曲, 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
笔者根据黄自先生本人的归类及后人对其作品实际流传情况的整理分类, 将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整理出12首: 《春思曲》 《思乡》 《花非花》 《玫瑰三愿》 《雨后西湖》 《下江陵》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燕语》 《点绛唇·赋登楼》 《天伦歌》 《谁养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抒情即情感的表达是黄自艺术歌曲的整体风格, 通过歌曲内容与情感幅度的不同又能进一步细分成两类,《春思曲》 《思乡》 《花非花》 《玫瑰三愿》 《雨后西湖》 《下江陵》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燕语》这8 首歌注重情感的表达, 其蕴藏的情感丰富又细腻,音乐旋律自然又流畅, 它们的钢琴伴奏也推动了抒情风格的形成, 运用了模仿等多种丰富的抒情性表现手法,情感的表现与高潮的推进极富层次感。 《点绛唇·赋登楼》 《天伦歌》 《谁养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4 首歌曲主要是受现实生活的启发而创作, 在当时的年代, 中国战乱不断、 动荡不安, 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这些艺术歌曲紧扣时代主题, 极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黄自艺术歌曲的歌词取材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采用古诗词为词, 这类体裁的艺术歌曲有8 首, 其中有《思乡》 《春思曲》 《花非花》 《雨后西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点绛唇·赋登楼》 《下江陵》, 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近代古诗词歌曲的典范, 其旋律优美, 极具浪漫色彩, 且民族风格显著; 其余4 首 《玫瑰三愿》 《燕语》 《天伦歌》 《谁养我》 则属于以现代诗词为词创作的艺术歌曲。
黄自先生有十分深厚的文学功底, 所以他在进行艺术歌曲创作时很注重音乐与诗词的契合。 主要表现为对汉语语音声调要求的差异性和注重对声韵与曲调的处理和分析与平仄结合这两个方面[1]。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中有很多与诗词艺术相结合的音乐作品, 他在创作歌曲时融入了中国诗词元素, 既保留了诗词的韵律性、 节奏性与典雅气质, 又通过诗词的运用赋予了音乐作品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且将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与诗歌的声调和韵律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他的作品 《花非花》, 词选自白居易的诗词, 这首歌曲是词曲紧密结合的典范。 中国古汉语声调有四种: 平、 上、 去、 入, 后变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四个声调, 在中国诗词格律中, 阴平和阳平为平韵, 上和去为仄韵, 这是我国诗歌中特有的声韵。 《花非花》第一句 “花非花, 雾非雾” 的声韵是 “平平平, 仄平仄”, “花非花” 是平韵, 其旋律保持在sol 音上; “雾非雾” 是仄韵, 其旋律基本保持在do 音上。 歌曲的旋律随着诗词中声韵的变化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由平转高的趋势。
再如黄自的 《点绛唇·赋登楼》, 这首歌曲是他根据诗人王灼的古诗词谱曲创作的同名艺术歌曲, 歌曲中的第一句 “试来把酒留春住” 中的 “来” 属于阳平的声调, 因此在曲调的创作上应向上扬起与声调相对应, 所以黄自在上行大三度的基础上对旋律进行创作; “春”字属于阴平的声调, 在曲调上应与高音对应, 所以该处的旋律达到全曲最高的mi, 力度为强; “住” 字属于去声声调, 在曲调上应与降调对应, 所以黄自在此处的旋律创作时遵循了这一原则并进行了处理。
1.意境美
“意境说” 是我国古典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思想之一, 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意境说” 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美学思想中的 “有与无、 虚与实” 的统一, 这种 “虚实结合” 的美学思想推动了后来 “意境说” 的诞生。 “意境说” 在唐朝众多文人的努力下得到确立并充分发展, 后又历经了众多学者的完善和补充, 在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多个领域都有所渗透。 在音乐与诗词的结合领域, “意境说” 指通过流动的音乐线条将诗词中蕴涵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同时, 体现诗词中的婉约与美好的艺术特点。 流动的音乐重现了诗词的意境, 诗词作为歌词为作品的意境提供了依据,诗词内容蕴涵的意境通过音乐旋律充分地展现。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中充分体现了这种意境美。
《下江陵》 是由黄自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歌曲的歌词取材于李白的七言绝句。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的风格豪放洒脱、 自由飘逸、 超凡脱俗, 被誉为“诗仙”。 歌曲 《下江陵》 描写了诗人遇赦回江陵路途中的风景与感受, 抒发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在歌曲前两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旋律的创作上, 黄自主要以平稳进行, 为了营造诗词中所描写的江陵路遥而小舟平稳又迅速地行于江面之上的意境, 黄自运用了舒缓又流畅的旋律与之相对应。 随后两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 黄自运用了六度大跳渲染了诗词中 “啼不住” 与 “万重山” 的动态之美,至此全曲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对应全诗结尾处作者的豪放情绪。 《下江陵》 在音乐风格上具有古典诗词意境化的特点, 通过音乐的形式诗词本身的意境得到了升华,体现了黄自以音写意的创作手法。
2.神韵美
“传神” 在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指借助艺术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与神态情趣进行展示, 从而达到 “味外之旨” “韵外之致” 的境界。 “传神” 的美学思想表现在音乐、 美术等各个艺术领域。 黄自的艺术歌曲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 是表现神韵的独特艺术形式, 运用音乐语言能将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与景物等内容生动化与传神化, 传达艺术的内在神韵, 充分诠释了 “传神” 的美学思想。
《思乡》 是黄自创作的现代诗词艺术歌曲, 词作者为韦瀚章。 在 《思乡》 中, 韦瀚章描写了许多景物的动态来抒发游子的思念之情, 如杜鹃低鸣、 落花流水等。黄自在作曲时通过音乐将游子思乡的神态情韵深刻表现出来, 使诗词与音乐形神交融。 黄自在创作中运用音乐语言传达诗词中的看 “柳绿”、 听 “鹃啼”、 思 “别绪”、愿 “同去” 将游子思归心切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思乡》 是典型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段的两句以写景为主, 第一个乐句 “柳丝系绿……”, 以弱起开始并持续三小节, 旋律平稳、 流畅, 如风吹柳丝飘动, 十分具有诗意; 第二个乐句 “更那堪墙外鹃啼” 中的 “墙” 伴随跳跃性的四度长音出现, 如游子情感的抒发, “不如归去” 曲调平稳; 接下来4 小节的间奏模仿进行, 仿佛此起彼伏的鹃鸣之声, 这也是作品的亮点。 第二段主要表达神态, 第一句音乐以半音向上递进, 情绪逐渐激动,增强了紧迫感; 随后一句 “问落花: 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问” 字上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G, 而后由高音开始缓慢下行, 表达了游子的急切心情; 最后一句“我愿与他同去” 表达了游子对归家的向往。 黄自通过紧凑的节奏、 力度的加强、 和声的不稳定以及伴奏织体的变化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原诗词的离乡之愁、 思乡之情所传递的神韵表达得十分透彻。
音乐是能够创造审美情境、 传达思想情感的表现性艺术, 从我国古代先哲们的作品中便早有体现, 他们都曾对此表明过自己的观点, 战国中期的郭店楚墓竹简将情与乐联系起来, 西汉的 《礼记·乐记》 中有 “乐情篇”, 更是对此进行了深刻论述, 此外还有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入论说。 中国文化是 “情” 的文化, “情” 是中国文化最具有代表性且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文学艺术的表达大部分都以 “情” 为主要内容, “情” 既包含个人情感、 家国情感, 也包含自然之情、 山水之情, 更包含了音乐之情, 许多的音乐作品中都表现了 “情”, 如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更是将 “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他在创作时注重运用音乐语汇刻画人物的内心与其表达的情感, 借用景物描写或人物情感变化来抒情, 或直接以情写情, 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态度。
《春思曲》 是黄自先生古诗词艺术歌曲, 作品思念之情浓厚。 歌曲的内容是闺中少女的怨语, 描写了孤独的少女因思念情郎而无心梳妆打扮的情形, 抒发了少女无奈、 惆怅和向往的情感。 作品为再现单二部曲式, 首段为d 小调, 平稳又轻柔的三连音配合着柔板刻画出春夜细雨绵绵的景象, 将人们带入雨夜, 表现了少女因思念情郎产生的寂寞、 忧伤与惆怅的情绪。 第二段 “小楼独倚” 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 转向F 大调, 音乐有了明朗化的转变, 伴奏织体也由描写雨滴的叠加和弦变为杨柳荡漾的分解和弦, 频繁转调[2],具有很强的色彩性, 随后左手连续的八分音符的低音声部, 清晰、 流畅而又密集的音符衬托出少女的无限孤寂感和对远方情郎思念产生的焦躁急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黄自通过调性、 节奏与伴奏等因素刻画出独倚小楼、 孤独思念的女子形象, 彰显出浓烈的“情” 感特点, 深刻表达了个人情感。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 风格典雅, 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优秀艺术歌曲的典范, 黄自先生的不断实践也开拓并发扬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他在词曲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使歌曲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雅气质与婉转风格, 独具艺术特色与美学特征, 他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的音乐创作, 如江定仙的《岁月悠悠》、 刘雪庵的 《枫桥夜泊》 等。 黄自的艺术歌曲的歌词为优秀的诗词,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 非常注重旋律与诗词声调、 音韵配合, 同时他运用了多种钢琴伴奏的表现手法, 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 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体现了含蓄的美, 实现了审美意韵的深化与情境的描绘。[3]他的艺术歌曲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充分发扬了中国音乐,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且对当今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广泛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黄自艺术歌曲中的美学特征在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同时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 首先它丰富了曲目建设, 黄自的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界的瑰宝, 其艺术歌曲旋律优美且极具美学价值, 丰富了教学曲库的作品。 其次, 规范了声乐语言, 在目前的声乐演唱中, 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运用美声唱法来唱具有民族特征的歌曲的现象。 黄自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十分注重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与诗歌的声调和韵律的紧密结合, 使歌曲具有旋律与诗词的对照美, 这有助于演唱者对歌唱、 歌词与旋律三者的协调统一与配合, 从而使歌曲内涵表达得更完整。 最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声音, 黄自的艺术歌曲以抒情为主要风格, 含蓄又细腻, 有利于训练声音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和气息的控制能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气质, 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黄自的12 首艺术歌曲至今仍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精品, 是声乐教材中的经典曲目, 也是声乐比赛中的歌曲曲目, 他的艺术歌曲如 《春思曲》 《玫瑰三愿》 等依然作为众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不断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演唱。 这一切都彰显了黄自艺术歌曲中美学价值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黄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领域的一代宗师, 艺术歌曲是其音乐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体裁。 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体裁完美地融合, 其作品中高度凝练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艺的灵魂 “道”, 《点绛唇·赋登楼》 《春思曲》 等作品既表现出中国古诗词艺术中的神、 意、 气、 韵, 又将西方艺术歌曲体裁传播力强的优势加以运用, 为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与传播、 理念与方法, 指明了发展方向、 做出了优秀范式、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