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花鼓》 的艺术风格及演奏分析

2024-04-15 04:56吴彤彤李楠楠
轻音乐 2024年1期
关键词:花鼓锣鼓乐段

吴彤彤 李楠楠

钢琴作品 《花鼓》 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瞿维创作于20世纪40 年代, 汲取了安徽地方民歌 《凤阳花鼓》 与中国传统民歌 《茉莉花》 的音乐素材, 以西洋乐器钢琴演奏, 实现了中西合璧。 此部钢琴作品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艺术层面来看, 此部钢琴作品运用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小调的音乐, 贯穿着鲜明且富有民族韵味的锣鼓节奏, 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民乐的碰撞, 激荡起别样的火花, 体现出作曲家娴熟的作曲技艺, 表现出我国民歌短小精悍、 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特质。 从思想性层面来看, 此部钢琴作品蕴含着作曲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力, 以钢琴作品作为民乐传承的重要载体, 反映出一种奋勇拼搏、无私无畏、 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走进此部音乐作品,走入作曲家的内心, 审视民族钢琴艺术的发展, 对于当代钢琴艺术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一、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 钢琴作品 《花鼓》 的作者简介

钢琴作品 《花鼓》 的作曲家瞿维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在上海求学期间, 瞿维先生便积累了丰富的钢琴演奏等音乐专业基础知识, 在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专业技巧也随着深造而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上高超娴熟, 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 瞿维先生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歌剧 《白毛女》, 此部作品问世以来便获得广大群众的青睐, 也对中国歌剧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瞿维先生在音乐创作中善于对同一题材进行不断深化后对音乐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 致力于挖掘、 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与艺术气质, 其创作的电影音乐 《革命家庭》、 歌曲 《工人阶级有力量》、 钢琴作品 《花鼓》 等, 都体现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也是在蓬勃爱国之情的驱动下, 瞿维先生深入民间采风, 将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 为后世的钢琴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启示[1]。

(二) 钢琴作品 《花鼓》 的创作背景

钢琴作品 《花鼓》 创作于20 世纪40 年代。 这个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苦难的时代, 也是重获新生的时代。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生机, 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瞿维先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出了由衷的喜悦之声, 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也充满了期盼。 为展现全国人民的情感情绪, 描绘出人们的欢庆场面, 瞿维先生以传统民族民间歌曲为题材, 创作了此部动人心弦、 情感饱满的钢琴作品。 此部作品在哈尔滨电台首次广播演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了 《花鼓》 长篇与乐谱, 此部作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成为历史的缩影、 时代变迁的见证以及人们情感的寄托。 20 世纪50 年代, 我国钢琴家周广仁等将作品推广到国际舞台上, 以高水平的演奏向世界展现我国钢琴艺术风采。 此部钢琴作品对钢琴艺术的影响延续至今, 不仅会成为钢琴教育中的宝贵资源, 而且为钢琴创作者、 演奏者提供了借鉴。

二、 钢琴作品 《花鼓》 的艺术风格

(一) 富有民族韵味的曲式结构

钢琴作品 《花鼓》 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 有着浓郁的民族韵味。 全曲采用了五声调式, 民族色彩鲜明。包含引子、 A 乐段、 A 乐段的变奏、 B 乐段、 A 乐段的再现、 尾声。

乐曲1 至14 小节为引子部分, 包含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的不同组合形式, 运用二度、 五度、 八度音程模仿了传统花鼓民歌形式中的锣鼓音色。描绘出人们载歌载舞, 打着花鼓由远及近而来的场面,营造出热闹喧嚣的音乐氛围。

乐曲15 至38 小节为A 乐段, 包含三个乐句, 揭示了乐曲的第一个主题。 第一个乐句中运用了安徽民间小调 《凤阳花鼓》 的曲调, 可明显听出原民歌的特色旋律, 并以该旋律线条为核心, 进行有规律的节奏变化,不同音区的交替出现, 使得旋律线条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 更添乐曲的舞蹈性、 跳跃性。 第15 小节开始, 变化为和弦式旋律, 音响效果更加强烈, 声音也更为浑厚, 体现出情绪情感的层层递进。

乐曲39 至64 小节为A 乐段的变奏, 由右手奏出主题旋律, 随后变为左手的低声部演奏, 打造出一种问答、 对唱的艺术效果。 锣鼓性节奏由右手高声部奏出,仿佛人们纷纷加入打花鼓中, 场面更加热烈, 节奏也更加欢快。

乐曲64 至77 小节为连接部分, 主要为了给主题旋律的演奏做铺垫。 78 小节开始, 乐曲进入B 乐段, 包含三个乐句, 演奏出新的主题。 这一主题以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 为素材, 优美悠扬的音乐, 细腻优雅的音乐形象, 柔和舒缓的音乐节奏, 给人以别样的听觉审美体验。 仿佛在热闹喧嚣后人们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中。 B 乐段主题与A 乐段主题对比鲜明, 音乐表现形态更为丰富。

92 至116 小节为A 段的再现乐段, 速度回归至快板, 情绪重新变得欢快, 实现对两个主题的衔接。 《茉莉花》 与 《凤阳花鼓》 的曲调交替出现, 实现主题旋律的交相辉映。

乐曲141 至150 小节为尾声部分, 锣鼓性节奏再次出现, 情绪氛围浓烈, 在欢闹声中乐曲结束[2]。

(二) 展现地域特色的调式调性

《花鼓》 作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提炼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以钢琴奏出音乐旋律,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与作曲哲思。 作曲家瞿维先生受到花鼓这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的启发, 运用多样性的作曲技法写出钢琴作品。 全曲运用了五声性纵和弦,借鉴了西洋音乐中的和声技法, 并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结合为有机整体。 全曲在调性上表现为bE 宫调式。 引子部分为G 宫调式, A 乐段为G 宫调式, A 乐段的变奏部分为bB 徵调式, 结束部分为bE 宫调式。 全曲调式调性风格鲜明, 极富地域特色。 在五声性纵合化和弦的基础上, 以四五度和声模仿我国花鼓风俗活动中锣鼓喧天的音响效果, 在多个部分运用了我国安徽地区民歌的典型节奏, 有着鲜明的回旋曲式风格,运用调性转换的写作手法, 赋予传统民歌调性以丰富的变化性, 为传统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尤其是在A 乐段中, 作曲家使用了五度循环转调, 加之锣鼓节奏的贯穿全曲, 使得两首民歌的主题旋律在衔接与转变上十分自然。 在A 乐段的再现乐段, 作曲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复调手法, 旋律欢快活泼中不失悠扬绵长[3]。

(三) 极富歌唱性的音乐旋律

安徽地方民歌 《凤阳花鼓》 虽然节奏有力、 情绪饱满, 但极富抒情性、 歌唱性, 用音乐语汇描绘出人们欢乐生活的场景。 作曲家在创作时, 直接引用了传统民族民间歌曲的旋律。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曲家对传统民歌的照搬照抄, 而是基于自身的创作目标、 创作思路, 对原民歌 《凤阳花鼓》 的主题节奏进行简单的改编, 采用错开主干音位置的创作方式, 在保留原民歌艺术特质与民族风情的基础上, 增强了乐曲的可听性。 为增强乐曲旋律的流动性, 打造出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 艺术家填充了长音拍子, 通过对原民歌中音符时值的适当延长, 以及对长音拍子的使用, 加之将原民歌的旋律提升至最高音, 运用八度和弦的创作技法, 使得旋律线条在起伏中更加饱满, 情绪情感更为激烈与丰富。 对于中国传统民歌 《茉莉花》, 作曲家运用了八分休止符, 在主干音上保留了 《茉莉花》 的旋律, 但旋律声部相对于原民歌来说更加丰富, 运用了加花的艺术手法以润饰旋律, 凸显出钢琴的艺术特点。

(四) 舞蹈性与锣鼓性的音乐节奏

花鼓是汉族最为传统的歌舞艺术形式之一, 根植于农耕文化, 展现了农民们勤劳质朴的美好品质, 也凸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 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二人或多人, 由一人击小锣, 一人执鼓, 众人跟随音乐舞蹈。 钢琴作品 《花鼓》 的创作灵感源于我国民族民间歌舞艺术, 旨在用音乐语汇、 音乐材料以表现出人们放声高歌、 纵情舞蹈的热闹场面。 以此, 此部钢琴作品的音乐节奏具有鲜明的舞蹈性与锣鼓性。 乐曲的引子部分运用了四度五度以及二度重叠的和弦, 以连续且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模仿中国打击乐中不同的鼓点, 在渲染热烈氛围的同时使得呼应民歌的诞生背景, 歌颂祖国并赞美美好的生活。 乐曲的第一部分从高声部开始, 旋律较为简单, 随后进入低声部, 是对主题旋律的重复,在力度上明显增强, 高声部对低声部进行补充, 二者相互呼应, 有一种问答的效果, 仿佛男女在欢快的对歌、对舞。 第二部分隐约出现了 《茉莉花》 的音调, 速度为行板, 用钢琴模仿场地的声音, 由远及近地奏响音乐,悠扬绵长的旋律与极富歌唱性的节奏, 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塑造出婀娜多姿、 宛若天仙的艺术形象。 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 与前两段在旋律、 节奏以及写作手法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曲家采用复调对比的手法, 体现出两个主题在对比中的相互协调, 将乐曲推向高潮部分, 再现了欢快喜悦、 热闹喧腾的场面。

三、 钢琴作品 《花鼓》 的演奏技巧

(一) 主题旋律的演奏

钢琴作品 《花鼓》 寓情于景, 通过对景物的生动与细致描绘, 表达了深刻细腻的情感, 有着画面感与情境性, 致力于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演奏此部钢琴作品, 需要从整体入手, 着眼于作品的曲式结构、 段落组成以及段落间情绪情感的对比、 音乐元素的变化, 体会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与表现的情感内涵。 尤其是在主题旋律的演奏中, 因主题旋律是对作曲家情感、 思想与审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 所以在演奏主题旋律时要做好作品分析, 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做好演奏处理。 前两段是两首民歌主题旋律的呈现, 第三部分是两个主题旋律的交叉融合。 演奏第一部分时, 要把握好《凤阳花鼓》 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与旋律特点, 控制好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演奏时切忌拖沓, 而是要干脆利落, 以清晰活泼的速度体现出主题旋律的欢快、 明朗。 同时, 左手旋律要坚定稳定、 铿锵有力。 在演奏第二主题旋律时, 左手旋律要适应相邻手指弹小三度, 要尽量消除转指的痕迹, 让音乐一气呵成, 连贯自然。 在演奏高潮部分时, 要注意该部分的力度, 从整体性入手塑造更加鲜活的音乐形象[4]。

(二) 典型节奏的演奏

钢琴作品 《花鼓》 中, 作曲家巧妙地设计了三处典型的锣鼓性节奏, 分别在引子部分、 A 乐段的结尾部分, 以及乐曲的结尾部分。 在乐曲B 乐段中, 也包含着锣鼓性的节奏, 这些都是演奏者需要注意的重点。 作曲家此种设计方式可以将锣鼓性节奏贯穿全曲, 使全曲风格统一, 也增强了音乐的画面感。 演奏典型的锣鼓性节奏, 要分析、 体验与感受我国传统打击乐的音色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演奏锣鼓, 感受铜锣与花鼓在合奏中所表现的饱满情感与热烈情绪。 这样在演奏时便可以得心应手, 突出锣鼓性节奏的气氛、 情绪。 中间部分, 乐曲主要模仿鼓的节奏, 演奏时通过呼吸的调节,速度与力度的把控, 使声音均匀一致, 在音色上要结合锣鼓性节奏的特点做出改变, 如模仿铜锣时声音要清脆悦耳, 在模仿鼓声时, 声音要圆润饱满。 铜锣与花鼓的交织融合, 在钢琴演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在双手配合演奏中要合理运用踏板, 突出重音, 使和弦与演奏和谐一致, 这样便能充分体现出锣鼓性节奏的艺术特色与民族韵味。

(三) 复调的演奏

钢琴作品 《花鼓》 中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 交织的旋律线条以及相互交错的节奏, 构成了此部乐曲整体的音乐结构, 复调手法主要体现为复调的对比、 复调的模仿, 集中出现在乐曲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了 《凤阳花鼓》 的音乐旋律, 在原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支声衬腔, 可以起到补充旋律的作用, 并且让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加之复调变化的作曲技法, 使得音乐旋律更富流动性与歌唱性。 第三部分中的复调技法, 体现为两首民歌主题的穿插与结合。 演奏时, 要灵活地控制好伴奏声部, 分析不同主题的呈现方式, 将两个声部的旋律清晰地表现出来, 双手在密切配合中强调音乐思维的多声性, 表现出旋律的起伏、 乐句的划分以及乐段间的对比与衔接。 在演奏第三部分时, 要突出左手的主题旋律, 也需要将 《茉莉花》 的变体旋律弹奏得轻柔舒缓[5]。

(四) 触键技巧

触键技巧是钢琴演奏中的基本技巧之一。 触键技巧的运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演奏者的基本功。 钢琴作品 《花鼓》 的开头部分情绪热烈、 画面感十足, 并出现了典型的锣鼓性节奏, 节奏愈发密集与紧缩, 音乐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富有张力的音乐与乐曲的情绪相呼应,给人以热闹非凡的感觉。 演奏时用指尖触键, 指尖尽量与琴键保持垂直, 弹奏中指尖不能随意弯曲, 而是要以一个稳定、 有力的姿势, 果断有力地触键。 伴随着音乐的进行, 手腕运动中带动手指触键, 突出每个节奏的重音, 塑造出生动活泼的锣鼓形象。 同时, 此部钢琴作品中包含歌唱性、 抒情性的旋律, 演奏时要采用深触键的技巧, 运用大臂与小臂带动手腕, 进而带动手指触键,手腕保持平稳、 手指略微上抬, 用手掌自身的力量下落而触键, 配合上踏板的运用, 使触键轻盈连贯, 音乐优美动听。

结 语

钢琴作品 《花鼓》 有着浓郁的民族韵味, 也融合了西洋作曲技法与现代写作手法, 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致力于以钢琴诠释、 演绎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魅力。 在演奏时, 演奏者要从作品分析入手, 着眼于作品的情感内涵与演奏要求, 研制中做好技巧处理与音色把控, 展现出此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花鼓锣鼓乐段
小花鼓
淮岸花鼓情
邵伯锣鼓小牌子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幸福花鼓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