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舒婷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一次次改革,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师授生学转变成将课堂交给学生来落实有深度的教、学。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要想行稳致远,需要教师将说理课堂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持续关注到让学生从说理到明理的过程转变,以此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让说理课堂落地有声的实践探究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说理课堂 做中学 学习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1-0181-03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如何让学生更为有效地深度学习,教师如何落实好深度教学成为了一个争相论道的教育问题。基于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概念理解: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并具有意义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对于数学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学生素养的深度培养[1]。学生通过亲历过程、体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取数学知识,在思考探究中构建知识网络的全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那教师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扮演好引领角色,带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自主自发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本质内涵,把知识学明白、理通透、具体化,实施说理课堂就尤为关键了。
真正的说理课堂并不是浮于教学表面的师教一言堂或生说一言堂,它更多的是一种师生之间信息的交互过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道理,也要引领学生说道理,让学生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讲道理,在教师的鼓励引领下,经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猜测验证、深思顿悟,在说理辩理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火花,从而勘透数学的本质内容。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环环说理,逐步深挖数学知识的本质,落实好深度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奠定“明理”之基。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有的教学理念限制了说理课堂的落地实施
说理课堂的实施,实际上是现今社会提倡的一种先进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的教育思想仍受应试教育的框定局限,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答案对不对,分数高不高,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数学方法、形成的数学思维、获得的数学能力、培养的数学素养等却不重视。部分教师未能意识到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掌握,更有达成相关核心素养的要求,让数学课程达到真正的育人效果。教师们依旧采取“灌输式”讲授、机械化训练等“浅层学习”的方式,他们固执地要求学生被动地吸收自己所灌输的全部知识,记住演算过程、解题思路等等,以此来达成一场场完美的“考试”。他们认为课堂合作交流、说理辨析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时间。这种固有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及抽象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说理课堂的落地实施。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消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大刀阔斧地进行着,教师们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有部分教师却并不重视合作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2]在课堂中的运用,只采用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启发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难度的不断上升,学生失去参与课堂互动学习、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脱离现实的教学情境提升了学习的难度
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多是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下,以他们的数学眼光去发现情境中需要思考的数学问题并提炼出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再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分析问题并得以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逐步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培养素养。但是有部分教师只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的情境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认知,导致学生难以进入情境,无法发现情境中蕴含的思考问题并提炼出自己想要探究的数学问题,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二、说理课堂落地有声的实践探究策略
(一)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让说理课堂落地有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3]所以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选择渗透数学化归思想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将新知识中未知、复杂、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已知、简单、具体的旧知识,让学生轻松说理。就小学阶段的计算内容而言,计算本身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形的过程,每一次的计算新课其实都是从之前的旧知识“脱胎”而来的,教师在教学时恰当地渗透化归思想,可以将学生没有学过的计算变为已学过的计算,将新知转化为旧知,通过“为什么要这么算”转变到计算说理,使学生明晰算理,学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能为以后几何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买铅笔》一课为例,该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列出算式15-9。当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止步于满足计算结果的正确,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如何计算?对于算理,学生会直接结合他们已有的经验,选择把15分成10和5,先计算10-9=1,再计算1+5=6,得到15-9=6。这时教师不能止步于此,而应当适时追问为什么要把15分成10和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出这么做的理由:15-9是退位减法,没有学过,把15分成10和5后,10-9與1+5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学过,这样就可以把退位减法这个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计算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继续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15只能分成10和5吗?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把15分成9和6也可以,因为9-9=0,0+6=6,但也有考虑随便分成两个数如12和3,只是这时12-9还是退位减法,还是新知识。反之,除了被减数可以拆分,减数的拆分又有什么不同……在这样深入思考和说理的过程,往往能帮助学生形成全局观,搭建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框架。在慢慢渗透化归思想的过程中,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而言就变得没有那么抽象,学生从以往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中提取相应的内容,从而达到轻松懂理、说理的目标。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说理课堂落地有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始于生活也将用于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数学并不是纯架空的理论知识,它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理课堂的落实离不开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的活动,这对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将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学生手脑并用,多方面感官相互配合,既用脑思考,也用手操作,更尝试着用语言表述清操作的过程,体会操作中每一步的意义和原因。例如在一二年级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往往教材都会有“做一做,说一说”的问题串,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能只是浮于表面或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的操作,要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完成,真正思考去表述。比如学生通过拨计数器经历结果产生的过程,通过说拨计数器的过程,进一步明晰算理。通过说清操作与计算方法的联系,理解算理的形成过程,这才能让深度教学落到实处。例如在北师版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中,要从创设的情境:轮子越大,为什么滚得越远?这个实用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多种方式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在实践操作中,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分析、理解归纳等环节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中体现学习价值,让说理课堂落地有声
往往有教师觉得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没有兴趣,课堂上怎么都调动不起他们来说理。其实,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学习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新知的学习,才会努力学习新知,并自觉地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熟悉加减法,所以在学习乘法新知识的时候在就会产生疑问:明明能用旧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就好像2+2+2这样的连续计算,明明已经学习了加法,却为什么还要学习新的乘法知识呢?这时教师就要揭示其中的学习价值,通过对比来说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新知识的学习,才会努力学习新知识,并自觉地应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小蝌蚪的成长》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当中关于学习“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的一个新知模块。它承接了上一课《小小图书馆》的内容,《小小图书馆》一课是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学生能熟练运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结果,为什么还要学习退位竖式呢?实际上,教学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引导说理:第一,从书写的角度说理。在口算横式中光算式就有两三个,每次都要经历一次三位数减法,而竖式中却能一步到位,所用的也是基础的20以内减法。由此可以看出,竖式比横式书写简单。第二,从运算的角度说理。在口算横式中,如果两个数相减有退位出现,学生口算容易出错,不口算的话,还要列一个减法竖式计算,两相比较来看更为繁琐。用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说理,学生会发现三位数连续退位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进一步感受到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新知识的价值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四)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说理课堂落地有声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除了要关注本身说理的“教”,更主要的是将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学,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说理的“学”。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外壳,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说理表述,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学生进行动口说理,表述学习过程中经历的过程、想法、操作等等,在充分说理中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了数学逻辑思维,锻炼了数学推理能力,反映出学习的真实情况。记得之前去参加“明师之道”的活动,郭林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她的课堂上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闪光点。其中她的“限时讲授”,做得很到位,通过课前的充分备课,到课中的简短讲授,只在关键的时候才“扶”一把学生,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留足时间给学生展示、说理。这样的一堂课,学生拥有了主动权,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了。反之,我们发现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说理机会少,学生的说理能力久而久之就会萎缩;教师只为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当学生无法立即给出答案或答不出想要的答案,教师便会或急于代学生说出结果或呵斥学生,这些都会极大打击学生的说理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主体性被压制,真正的说理课堂就很难实现。小学生天性是乐于探究所有未知的一切,所以教师要尽力呵护他们好奇的本性,多给学生讲话说理的机会和时间,多给他们鼓励和信心,用幽默的语言、专业的评价、发现成长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期望鼓励下,创造的自由表达机会中,说理自信心会慢慢增强,说理课堂才能落地有声音!
(五)教师给予积极评价,让说理课堂落地有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因此,教师要落实说理课堂,就应该学习做一名很好的鼓励者和启发者,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推动教—学—评一体化。例如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可以采取刺激学生的方式,像“谁来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讲答案?”“有没有比他更专业的小老师呢?”这样来激发学生多多说理展示。也可以采取除了口头激励以外通过过程量化的方式,像在班级建立“谁的点子多”积分榜,布置说理练习,引导学生多多体验说理活动,展示自己的说理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说理活动在课内外延展开来。另一方面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主体,让学生对自我、他人的说理内容进行合理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教师要注意多维评价,既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评价掌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等等,时刻关注学生的小成长,让学生在被肯定中爱上说理。
三、结语
每一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何在短短的時间里真正让说理课堂能落地有声呢?请老师们放慢自己的脚步,不要急着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去上课,多去思考,多去观察,多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想法,让他们在课堂当中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去辩论说理,表达他们的理解,最终将理越辩越明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数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王琳.具身认知条件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0):62-64
[2]陈巧清.构建“说理”课堂 落实深度学习[J].教师,2023(2):45-47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