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活动实践探究

2024-04-14 23:43:02郑婉瑜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

郑婉瑜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理解,传统音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方式之一的心理社团发展方向的解析,尝试从传统音乐的“神”“形”“用”三个角度入手,结合活动案例详细说明传统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活动实践的切入点、方法、注意事项及后续融合方向。以期通过融合促进心理社团活动开展更系统化、立体化、活力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传统音乐  德育融合   心理社团活动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常规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传统音乐进校园的实践探究”(编号:FJJKZX22-67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1-0151-03

一、前言

德育是中小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德育实践途径包含课堂、文化、活动、管理、协同五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强调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遵从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丰富的手段与途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手段途径,开展自我认识、学会学习、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与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的活动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社团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方式,主要是由对心理学知识有着共同兴趣的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朋辈互助为前提。

德育工作要落细落小落实,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着眼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则需从多方面融合探寻。传统音乐发展的瓶颈在于如何在文化交融冲击下,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融合创建新的教学体系,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可以让学生从传统音乐的学习中提高素养,让传统音乐扎实深入学生心灵、融入学生生活,才能增强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统音乐的传承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虽然当前开展了许多的传统音乐进校园的活动,但多数活动有广度没有深度,热闹而不深入,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背后的人文底蕴的挖掘。心理社团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困境,活动形式内容重复单一,主题零散,需要人文底蕴的支撑让心理社团活动更耐人寻味,触及心灵。传统音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开展传统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活动,既可以让传统音乐打破课堂束缚,也可以让心理社团活动主题明确、底蕴丰厚。本文尝试从传统音乐的“神”“形”“用”三方面挖掘与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的突破口,让这两者在德育工作的大背景下碰撞出新的火花。

二、传统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活动

(一)从传统音乐的“神”上入手

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涵、艺术魅力以及文化底蕴都是融合的良好切入口。艺术来源于人的生活,传统音乐亦是人文的载体。在研习传统音乐的同时,挖掘传统音乐背后的历史人文,不仅丰富了传统音乐课堂的教授,还为德育融合提供了基础。有人,即有故事当故事在延续,人物看世界与世界看人物的不同视角为学生营造立体鲜活的主体体验空间。下面将以心育社团开展的电影赏析活动为例,进一步讲解传统音乐“神”的融合。

心理社团的电影赏析活动可以作为传统音乐与德育融合的一个良好载体。国外拍过非常多的感人的关于音乐家生平故事的电影,如《海上钢琴师》里面的音乐插曲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但国内在这方面的材料较少,且总在传统音乐传承的人物塑造上过分强调传统落伍的一面,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闪光少女》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少女陈惊与好朋友及一群热爱民乐的少男少女们,共同组起民族乐器队,大战西洋乐队的励志青春故事。电影故事本身围绕的人物年龄层与学生相仿,电影讲述的人物塑造饱满,追求梦想执拗到可爱,真诚到感人。电影中在学校走廊里中西乐器隔着栅栏对决的片段,足以让同学们感受到那种少年对认可的坚定追求与对肯定的热切渴望。

《闪光少女》这部电影的中西乐器演奏片段用来做人物背景解析。从主角对传统音乐的执着追寻、投入变革中去看传统音乐本身在时代潮流中的挣扎与适应;也与人物在追寻路上所展现出来的青春迷茫、内心矛盾纠结、抉择困顿共鸣。由传统音乐片段的赏析,扩展到整个人物音乐故事的人生旅程。借由电影中的传统音乐,深入感受相关人物内心的不同层次的变化。这里传统音乐的“神”是融合的一个靶点,这个“神”不仅指传统音乐包含的人文精神,还指传统音乐拟人化与电影人物经历波折不断突破融合的精神。以上只是一个包含传统音乐电影的片段融合。整部电影的赏析,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材料的删减与准备。所以传统音乐的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实践不是简单的音乐内容展示、德育内容的总结、心理健康内容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找到三者的相互契合点进行深入提炼加工。明的是传统音乐的素材,暗的是德育融合的背景挖掘,承接的是心理社团的电影赏析活动。这样的融合,有深度有温度有廣度。多线融合,传统音乐拟人化,观其与不同内容的融合,尝试找寻新的发展道路;坚持传统音乐的人在把握时代脉搏时,展现出真诚、勇敢、信任的人格特质;嵌套其间的不同的故事线,碰撞出多面人生场景。不再是简单的传统音乐课堂的乐理知识的传授,不是以往德育中千篇一律对思想道德要求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心理社团的流于表面的活动堆集。以点带面,探索更多更好的传统音乐内容来进行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实践,让传统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再度焕发生命力。

(二)在传统音乐的“形”中创造

传统音乐展示的形式受限于课堂。不论是从乐器展示,还是学生活动体验,都受限于当下的教室的设备与场地。课堂贵于真实,体验重在沉浸。心理社团的团体辅导活动有助于传统音乐的课堂突破教室的局限。每年定期的心理社团活动会集中于教室外的场地,采用团体辅导活动、现场咨询体验、心理知识展板等多种活动方式集中展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使德育工作更富有吸引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多层级、多样化、广参与、全渗透的工作。团体辅导活动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生群体的热爱。通过活动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中生成,生成后形成,寓教于乐,育心于行。但局限于心理社团活动的集中展示,团体辅导活动重游戏,轻体验,重气氛,轻沉淀。从传统音乐的“形”中创造,寻找让心理社团的团体辅导活动落地的方式。

在此借用传统音乐——民歌民谣采风课例的授课形式进行团体辅导活动改编。民歌民谣采风课例通常授课教师会设计几个环节,通过不同地域的采风来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来自于生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课堂的授课偏向于不同地区生活环境讲解与民歌民谣赏析。这类别的传统音乐课堂授课可创新的地方较少,学生体验不充分。下面尝试从团体辅导活动的角度进行创造。

寓静于动的活动改编,即采用驿站传书的无声表演游戏为底,将传递的表演内容改为不同地区民歌民谣的使用乐器。从传统音乐教学来看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形象化传统音乐的知识,还深化学生的体验。从与德育融合的角度上看,活动改编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非语言信息传递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注重团队合作,在团体竞争中感受协同共进的精神。传统音乐为底色,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点化德育主题。

寓动于静的活动改编,则是将不同风貌的民歌民谣分给不同的小组,任务是在限定的時间听完乐曲,将其中的人物故事用纸笔书写,并采用萨提亚家庭雕塑的形式展示。在这个活动中,还原传统音乐作为沟通传达人生故事及情感的功能,鼓励学生铺陈想象的空间,用心理治疗技术转化音乐原形。由有声入心到无声雕塑定型,由语言的合作探究到文字整理表达。学生在团体中体验挑战,在沟通协商中学习传统音乐,陶冶锻炼心智品格。以音为媒,声如人心,借景转化。

以上只是借用传统音乐的一个课例的团体活动部分改编。从中可以看出,传统音乐包含了丰富的资源,可以与心理社团的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融合。这种方式的融合,对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并未产生较大的改变。借用传统音乐的“形”,活化团体辅导活动的方式与内容。不是简单的活动套叠,亦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的改编让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更加有趣味性与挑战性。从两个活动来看,不仅可以看出明显的传统音乐课例的一脉相承,还可以看到团体辅导活动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中沟通与表达主题的内容递进式凸显。不论是何种程度的融合,人永远是教育首要关注的重点。处在故事中的鲜活的人,才有教育的感染力。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

虽然这样的融合改编补足了传统音乐与心理社团活动的短板,同时也要注意对于这种融合活动的节奏引导、生成解读,需要团体辅导活动的带领者提前储备相应的传统音乐相关课例的知识及团体活动带领的经验。

(三)从传统音乐的“用”中挖掘

音乐具有调节生理、心理的功能,能改善人体机能,促进身心障碍恢复,提高学习效率。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知道音乐具有治疗作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治疗作用早在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中就有体现。这些传统音乐的研究在医疗康复领域被不断运用。从传统音乐的心理疗愈作用上进行探究,这方面融合于心理社团活动中学生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块。从这几年校内学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题研究内容上看,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与探索主要集中于心理困扰的社会、家庭、认知成因研究上。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普遍集中于认知调整、运动疗法等简单的建议。导致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性学习流于表面,不论是在学生选题、定题、研究过程到后期研究结果呈现上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活动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成长。

基于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着力于传统音乐的心理健康功效的研究,有助于深度地开发传统音乐的功用,普及传统音乐的认识,丰富心育社团的活动的呈现方式。以下以传统音乐的心理疗愈功效的学生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说明。首先,由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收集相关传统音乐的心理疗愈功效的资料进行整理。其次,筛选出传统音乐相关的曲目、器具、功效等材料,分类整理成知识、展演、讨论三个区域的内容。接着,对于知识类的材料如针对性心理治疗的传统音乐曲目的收集、结题论文可以用系列展板在心理社团活动中集中展示。对于展演类的材料,联系相关社团部门借用中国传统乐器进行展演体验。同时可请专业的传统音乐演奏者入校进行心理疗愈曲目的演奏活动。讨论类的材料是关于在调查研究中遇到疑惑或小组偏好的问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问卷的编制对结果进行收集归纳。最后,将过程性材料与最终材料收集成册,作为传统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实践的研究成果。

以上是从传统音乐的“用”中挖掘,进行的德育融合的心育社团实践的一个探索。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成果,仅文字呈现过于单薄。结合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心理疗愈效应的研究性学习,变得探究有深度,结果展示有梯度,答疑解惑有基础,让整个活动主题明确,呈现立体,不再是一个单薄的问题探究、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结果论文的过程。但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需要更多学校及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在传统乐器的集中展演,专业演奏者入校的相关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结合传统音乐全方位呈现、德育浸润其中。

三、结语

不论是从传统音乐的角度入手来看德育融合的心理社团发展,还是从心理社团活动开展本身的需要去探索,都可以看到传统音乐教育、心理社团、德育发展都在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探索更多更好更广的融合空间。融合是为了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模式下,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新时代核心素养的要求,打破不同模式教育之间的壁垒,全面扩宽教育的渠道,深化学生教学的内容,紧抓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娴兰,牟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社团管理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33-135.

[2]邱爱芳.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实践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8):193-194.

[3]张勇.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戏剧之家(2017年4期)2017-03-28 20:17:16
国乐前途之思考
艺术评鉴(2016年20期)2017-02-27 22:24:16
国乐前途之思考
艺术评鉴(2016年20期)2017-02-27 18:17:09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5:41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49:08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1:11:38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3:29:20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2:08:02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
艺术百家(2015年4期)2015-11-30 05: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