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锋华
[摘 要]数学绘本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以数学教材为基础,融入相应的数学绘本故事,不仅可以借助故事情境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感知,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故事续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审辩式思维。文章以《国王的新衣有多长》绘本故事为例,探究如何利用绘本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审辩式思维。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长度单位;绘本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5-0064-03
一、问题提出
《国王的新衣有多长》是《从小爱数学》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绘本故事书,故事主要讲小个子“毫米”和“厘米”都非常喜欢测量物体的长度,有时候他们会聚集在一起测量各类物体的长度。大个子“米”认为自己是测量家族的老大,要很多个“厘米”排在一起才能比得上自己。有一天,“米”自告奋勇给国王测量身体尺寸,量出国王的头围是1米,身高是2米,腰围是1米。结果,按照这个尺寸做出来的王冠、披风和鞋子都不适合国王穿戴,国王大发雷霆。“米”赶紧把“厘米”和“毫米”叫过来帮忙,“米”在“厘米”和“毫米”的帮助下,准确测量出了国王身体的尺寸,做出了令国王满意的王冠、披风和鞋子。
教材编排了观察、操作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使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知道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估算物品长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毫米和千米感兴趣,尤其是毫米。这是因为他们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时,经常会遇到比整厘米数稍长或稍短的情况。学生的量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在教学中对毫米视而不见,学生日后可能会混淆厘米和毫米。因此,笔者尝试将绘本故事《国王的新衣有多长》作为长度知识的拓展内容,通过绘本情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教学中,通过阅读绘本,学生经历观察、测量活动,能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建立对毫米、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初步感知。同时,根据绘本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对常用数据进行感受、辨析和验证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估测方法,分辨长度单位的使用情境,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二、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从绘本故事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探究测量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一)阅读观察,自主感知
1.看课件,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激兴趣
师:我们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知道了一庹大约是1米,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那你听说过毫米吗?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出示课件视频)瞧,这些小家伙们就是毫米,别看它们的个头小,他们集结在一起,可不得了啊。不信你们看,毫米一个一个累加在一起,个头也慢慢地变大了,10个1毫米就是1厘米。我们就说1厘米=10毫米。
(2)找毫米多元感知
①找直尺上的1毫米:了解短刻度線之间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
②找身边的1毫米:头发的直径、1张卡片的厚度、10张纸的厚度等。
③找5毫米:直尺上为了方便读数,每5毫米就把刻度线做长一些。
2.找关系,感知联系
(1)认读毫米深认识
认读直尺上的刻度:3毫米,9毫米,12毫米。
(2)不同表征明关系
讨论:12毫米还可以怎么读?
12毫米里有一个10毫米和两个1毫米,所以12毫米也可以说成1厘米2毫米。
(3)转换练习建联系
2厘米3毫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12毫米=( )厘米( )毫米
23毫米=( )厘米( )毫米
【设计意图】在认识厘米后,学生对直尺上的长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到“1厘米”的累加,建立厘米与大格之间的联系,对度量的审辩意识提高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教学“毫米”时,将故事情境进行适当改编,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毫米刻度,找身边的1毫米,建立毫米与小格的联系,对3毫米、9毫米和12毫米建立量感,从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较短度量单位的联系。同时,通过毫米和厘米的转换练习,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促使他们自主构建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阅读操作,自主辩证
1.故事听思,收集信息
(1)带着任务学习
师:在长度王国里,有三名主要成员,分别是米、厘米和毫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数学故事《国王的新衣有多长》,学习长度测量。一边听故事,一边想为什么国王会生气?最后国王的新衣尺寸是谁量的?可以把重要的信息记在纸上。
(2)讨论交流
听故事时,学生进行内容记录,听完后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低学段学生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对图文类的信息接收程度高,但学生个体自主阅读的能力存在差异,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将绘本故事录制成一个短故事音频,让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收集数学信息。
2.实践探究,辨析情境
(1)认识卷尺
①卷尺和直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认识1米卷尺,了解卷尺的起点、刻度和总长度。
(2)介绍测量方法
①看图说一说。裁缝要给人做衣裤(如图2),要量哪些部分的尺寸?
②挑选一名学生扮演国王,教师用卷尺示范测量各部位的方法。
③想一想,如果你是裁缝,给国王做这些新的装备至少需要测量哪些部位的长度?
故事中,国王要做王冠,我们就要量国王的头围,披风和身高有关系,裤子至少要测量腰围,请一组同学进行测量示范。
(3)动手操作,测量辨析
①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②请学生小组合作,估测各部位长度,并实际测量,将数据填入记录表中(见表1)。
(4)交流经验,辩证方法
①拍摄学生的测量过程。
②视频展示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其他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让估测比较准确的学生说估测方法。
【设计意图】为确保学生从始至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学生要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可从故事情境出发,进行实际测量。在测量前,引导学生对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进行充分认识。测量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和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反馈交流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测量方法出发,纠正其错误的测量方法,审辩优秀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阅读延伸,应用审辩
1.单位辨析,理顺关系
在括号里填“米”“厘米”或“毫米”。今天是新国王的加冕仪式,国王一早就起床洗漱,他拿起高11( )的牙杯、长165( )牙刷,刷好牙后用长76( )的毛巾洗了脸。洗漱后,他换上了长1( )62( )的披风、长43( )的短裤,戴好高70( )的王冠,穿上长265( )的靴子,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2.續编故事,发散思维
续编故事:国王出门了,他又会碰到什么问题呢?
3.课堂小结
交流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读绘本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和续编故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整本绘本故事,还原故事原貌,加强对长度单位的整体感知,进而对故事中介绍的测量方法进行总结。
三、教学反思
审辩式思维的教学基础在“审”、过程在“辩”、落脚点在“思维”,在绘本情境教学中要加强审辩式思维的渗透。
(一)合理改变情境,聚焦数学问题
审辩式思维的基础在于“审”,在于阅读,在于信息加工。绘本故事以丰富的图画和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它不同于教材,教材中的语句大都具有教学用意,主题图大都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读完绘本,仅仅关注有趣的情节而忽略学习要点的情况,教师可删减绘本中拖沓的情节、多余的文字,将情境进行改编。例如,将绘本中的毫米故事作为课堂引入,将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短视频,以三个测量单位见面时“米”的高傲作为故事的切入点,以“米”前后态度的变化设置情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长度单位上,从而使故事情境的效益最大化。
(二)创设实践活动,亲历辨析过程
审辩式思维的信息加工在于“辩”。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列式求解、检验结果,最终解决问题。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数学绘本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故事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的绘本,另一种是在情境中融入数学概念的绘本。《国王的新衣有多长》属于第一类绘本。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置于故事情境中,通过故事传达数学知识,将新衣尺寸作为本节课的实践探究任务。在学生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后,先估测再测量,把学生再次带入数学问题中,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知识。
(三)拓展教材知识,建构完整体系
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拓展认知领域,培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国王的新衣有多长》这一绘本故事突破了教材的年级限制,内容涵盖了教材低学段、中学段的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拓展了低学段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在国王新衣的测量情境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插图与文字,猜想和探讨故事会如何发展。课后练习与综合实践紧扣绘本故事,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编,有助于他们巩固长度知识,构建长度知识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谢志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方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6):56-57.
[2] 王元春.数学教学中审辩式思维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8(5):52-55.
[3] 肖蕙瑾.构建小学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学周刊,2020(34):11-12.
[4] 郭海贞.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