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丁 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指出: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以“大概念”为统摄,以“大任务”为中心,以“大情境”为载体,有效开展单元“大活动”,真正实现“大单元”视域下的读写教学。以“大单元”为学习单元归纳学习要素,重组读写教学内容,巧设写作情境、任务,真正实现读写共生。
“大概念”是指重要的观念或者主要的问题。在“大单元”教学中,以语文学科概念为核心,将单元导语、课文文本、学习提示、单元任务等进行统整,进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单元概念是“大单元”信息和知识形成的聚合器和迁移索。
首先,提取单元学科概念,确定写作要素。“大概念”有效地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模式,将学习内容结构化、系统化。单元概念的提取不仅需要精读细研单元内学习要素,而且指向“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推断、验证等方法,不断输入、组织信息,实现有效地输出和表达。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选取了《屈原列传》《苏武传》《五代伶官传序》《过秦论》四篇文章。从学习任务群上看,该单元归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经典史传文本,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质疑与驳责”为学习概念,以“读史传,论兴亡”为主题,展开文学短评的写作训练。具体为:(1)细读史论。阅读《过秦论》《五代伶官传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文章中观点、史实依据和论证手法。(2)凭史论证。查阅相关资料,找寻与文本描述史实相异之处。(3)理解史论。从“人物立场”和“文本逻辑”两个角度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进行评论。由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博览众家之长,进行辨析、评估、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兴亡论”。例如:
从内容上看,强大的秦国法制僵化,暴政横行,军力空虚,民众反叛,加之秦始皇突然死亡等都是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不能仅仅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李存勖灭国亡身固然有贪恋伶人、奢靡享乐的原因,但这不是唯一的缘由。两篇史论虽然都探讨了国家兴亡衰败的原因,但是观点都有偏颇、狭隘之嫌,史实与观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写作主题。明确的写作主题是整体推进写作任务的重要前提。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先导,聚合单元内同类话题,进而确定写作话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整合,以主题为引领,延展读写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真正促进语文学科素养提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回到历史现场”为例,依据本单元“学会辩证分析评价历史”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读《屈原列传》《苏武传》,以“人生价值”为写作主题撰写人物短评。实践中,学生抓住苏武的生死抉择与屈原的理想主义,辩证分析、深度思考,形成了以下文字:
文段一:
生存或者毁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孤独、绝望、寂寞、无助困惑我们心灵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忍耐、逃避,这是人类的通病。苏武,穷目极望,不见所识;侧面远听,不闻人声,却毅然决然地忍受着心灵的煎熬,持节牧羊,终盼归汉。
文段二:
真正的理想主义是认清事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们不是简单的冲动主义者,更不是世俗的功利主义者。他们往往一生都在追求“美”和“志”,至死不渝。就像屈原以生命捍卫对楚国的爱和忠诚,以超越时空的力量发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誓言。
长期以来,高中写作教学处于空泛、无序的状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专项写作任务,形成了系统化的写作体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大单元”学习任务为载体,提炼写作知识,分解写作内容,建构有序的写作链。
首先,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群,确定专项写作任务。依据学习任务群,明确写作任务是有效展开专项写作的核心。18 个学习任务群阅读、写作的重点有所不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习重点,巧设核心任务,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习得”“获得”“写得”。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其中选取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介绍科学发现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此类文本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逻辑结构、事理推断等角度探究社会现象,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的写作。
其次,搭建程序性写作支架,有效完成专项写作。为了防止专项写作空心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借“大单元”任务群搭建写作支架,实现“积累——鉴赏——运用”的读写样态。比如,围绕上述两篇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梳理出文本的行文框架,精确绘制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领悟其对医学的伟大贡献。在直观形象地建构阅读流程图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归纳此类文本的写作特点:(1)结构清晰,大多有小标题;(2)内容点面结合,横纵双向;(3)语言浅近易懂,不事渲染。围绕上述写作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媒介批评”这一热点话题,联系现实现象,选择小切口,完成一篇800 字左右的作文。比如,有的学生联系当代文化,阐释媒介批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还有的学生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阐释新媒介在其传承中的异变本质。
创意写作即运用形象化的文字或者多媒介技术进行文学创作。规则的语言秩序、严谨的结构形式往往不是其主要指向,“审美欣赏”“情感表达”才是其本质目的。基于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语言实践运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创意写作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实现言语智慧。“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意写作需要注重营造情境,激发写作者的灵感,助其进行创意表达。其中,巧用生活资讯,创设真实情境,可以很好地搭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读懂经典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先秦诸子三篇散文,分别为《庖丁解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学生除了了解先贤的伟大思想外,还需学习经典文本的语言技巧,真正让语言走进生活。笔者执教的时候以“言说的智慧”为学习主题,整合学习内容,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为了迎接校园文化节,学校文学社以“传承中华文化,学会言说智慧”为主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将以《庖丁解牛》《侍坐》《齐桓晋文之事》为活动素材,以“学与思”为话题展开辩论。请你撰写一篇辩论稿提纲。
上述学习情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如,在活动之前,学生立足《庖丁解牛》文本语言,梳理出孟子与齐宣王的辩论过程,比较分析二人的言说技巧。具体为: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解牛;处世之道——养生之道。辩论紧扣论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逐步进阶。为了有效地完成“学与思”的辩论,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写作者的“身份意识”和“在场意识”,真正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其次,注重切合生活所需,开展创意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创意写作了有效地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情感,帮助其进行自我挖掘、自我挑战。在写作前,教师需要有效提供文体、文类等等,形成“写话——习作——写作”的进阶,真正让创意成果落地。以“中华文明之光”单元学习为例,为了更好地品悟“言语之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喜欢的文章为其编写“经典之力”的情景剧、“妙语莲花”的语录集、撰写“中华文明”序言等。唤起学生体验,使学生有效地生成创意性作品。
综上所述,立足“大观念”,设计“大任务”,有效挖掘单篇与单元、写作与阅读等联系点,积极展开丰富多样的写作实践,将写作教学融入“大单元”活动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