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芝艳 苏新民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内科,山东 莱阳 265200;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山东 莱阳 265200)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疗效和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中国,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新一轮热潮随着中医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然兴起,甚至大有“香飘海外”之势。近年来,中医药的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因而出现了大量英文版的出版物,以方便学习和学术交流。这不仅对中医文化的对外输出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医国际化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中医药英文版出版物,在个别名词术语的英译上,确有些瑕疵,译法尚有待商榷,如“虚邪”一词的英译就存在这种情况。目前,虚邪的英译不大统一,不管是译作vacuity evil,抑或是译为deficient pathogen,都不是最佳译语,不仅未能起到良好的达意作用,而且还容易造成一些误解。因此,有必要对虚邪的英译重新加以审视。
何为虚邪?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等医籍中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中医学中的虚邪实际上是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其内涵有所不同。既然内涵不同,在不同语境下所对应的译语也应有所区分,而不是不分语境地通译一番。这可能是导致虚邪英译较为混乱的原因之一。先厘清虚邪在不同语境下的主体内涵,然后根据主体内涵确定对应的、较为恰当的英语词汇,这是准确英译本词的关键。
1.1 虚邪为外邪虚邪一词,见于《内经》多篇,共23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另外,《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王冰注曰:“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也。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
张登本教授总结了《内经》中出现的23个虚邪,认为虚邪源于虚风,由于虚风较之实风更易成为致人于病的邪气,于是将其以虚邪命名。虚邪和虚风均指自然界的四时不正之气,之所以以“虚”命“邪”,其意有二:一是此邪系从“冲后”虚乡而来,即指反节令气候,如冬至刮南风,夏至刮北风,与正常的气候变化相对而言,更容易致病;二是在人体正气恰逢虚时,即人体处于对此反节令气候的不适应状态时伤人。可见,《内经》中所指的虚邪实际上泛指四时不正之气,也就是外邪,或外感之邪气。二者在《内经》中均指原发之邪[1]。虚邪的涵义并不是一些翻译者所谓的“虚弱的邪气”。正如陶弘景所言:“夫病之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疫疠者矣”。
1.2 虚邪为母脏传来的邪气《难经》中“虚邪”之义与《内经》有所不同[1]。《难经·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徐大椿《难经经释》注曰:“后,谓生我者也”“从后来者为虚邪”,即从母脏传来的邪气为虚邪。如风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木为生我者(母),故风邪伤心(木传火)为病即为虚邪。以此类推,寒邪伤肝,暑邪伤脾,湿邪伤肺,燥邪伤肾,皆属虚邪之类。也就是说,疾病传变过程中,可导致“母病及子”的病邪就是“虚邪”,明确这一内涵,是准确英译的前提。
2.1 虚邪为外邪虚邪常见的译语为vacuity evil[2]、deficient pathogen[3],但总体看来,此类译语与虚邪为外来致病因素之内涵相去甚远,故都是不恰当的译法。下面分述其产生的原因。
vacuity 属名词,有“空虚、茫然、空白”等意,如心灵的空虚,可译作vacuity of mind。若作为专业名词,vacuity 有“真空度、稀薄度、损耗”等意,如发动机真空度可译作the vacuity of engine。可见,vacuity 与虚邪中虚的内涵相去甚远。
deficiency 和deficient 分别属名词和形容词,都有“缺乏、缺少、缺陷”之意,如叶酸缺乏可译作folic acid deficiency。在中医中,deficiency 常表示病机或证候的性质为虚,故血虚证常译作blood deficiency[4],肺气虚证常译deficiency of lung-qi[5]。对于虚邪而言,有译作pathogenic factors of deficiency type[6]的,也有译作deficient pathogen的。若将二词回译为汉语,则分别为“虚弱类型的致病因素”和“虚弱的邪气”。实际上,虚邪之虚既不是指病机为虚,也不是指证候为虚,故用deficiency和deficient对应虚邪之虚,不甚妥当。
另外,邪气的英译用evil对应也有待商榷。evil属形容词,也作名词使用,都有“邪恶”的基本义项,常用来翻译邪气一词。如风邪则译作wind evil[7],寒邪则译作cold evil[8]。同时,风邪也有译作pathogenic wind 的,而寒邪译作pathogenic cold。相较而言,“致病的”(pathogenic)比“邪恶”(evil)在内涵上更接近中医之“邪”,因此,用pathogenic 来翻译中医之“邪”较为妥当。显然,风邪的译语pathogenic wind 比wind evil 更具专业性,不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符合名词术语专一性的要求。
如上所述,通过对vacuity evil、deficient pathogen 等的拆分及分析,笔者认为“空虚”“虚弱的”等词汇和“邪恶”的任一组合,都不能准确表达虚邪的内涵;从风邪等词的译法得到启示,再结合虚邪为四时不正之气的主体内涵,认为用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外来的致病因素)来翻译虚邪,较为恰当,有较好的达意效果和良好的回译性。
2.2 虚邪为从后来者“从后来者为虚邪”,即从母脏传来的邪气。此种内涵的虚邪,若无注解,即使对于中国人而言,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更何况对中国文化无深入理解的西方人。因此,从何处切入来英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以“从后来者”着手英译,“从后来者为虚邪”可翻译为pathogenic factors from latecomer,但此种译法实在让人费解,因为“后来者”一说法的具体所指无定在:后来者的指称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看起来似乎不像医学专业词汇。若以音译处理之,则其达意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外交流自然很受影响,故不是较好的翻译方法。若在词后另加文字注解,以说明虚邪是“从母脏传来的邪气”,则不如直接以“从母脏传来的邪气”为主体内涵英译来得便捷。
如前所述,邪气可译作pathogenic factors;母脏一词,可仿照motherboard(电脑主板)译作mother zang organ。故“从后来者为虚邪”可译为pathogenic factors from mother zang organ。此种译法虽然不是最佳的译法,作为医学名词也稍显繁琐,但从达意方面审视,还是能较好地表达其中的中医内涵的,因此值得推荐使用。
近年来,中医书籍的英译本逐渐增多,包含中医的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的英译本也不少[9]。对于承载中医知识的常见术语,其准确的英译是中医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虚邪是中医古籍中常见术语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其一词多义的现象。若在学习或使用时忽视了其涵义在不同时代的变化,理解时自然较为困难,误解、混淆的现象则时有发生。在此基础上,虚邪一词的英译也显得较为混乱。虚邪一词的英译,在不同的语境下,具体的内涵有所不同。因此,先厘清其中医内涵,再分语境英译是必要的步骤。虚邪若是泛指外邪,译为vacuity evil,抑或是译为deficient pathogen,都不是最佳译语,笔者认为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是较佳选择。虚邪若指从母脏传来的邪气,在这一语境下,笔者认为译为pathogenic factors from mother zang organ 较好。
目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也逐渐流行。一些西方人喜爱、接受并学习中国文化,过中国传统节日,学中文、起中文名字。得益于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推进,一些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中文词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而言也变得不再陌生,逐渐被他们接受并认可,如中国功夫(Chinese Kung Fu)[10,11]、太极(Tai Chi)[12,13]等。在此背景下,在中医学术的对外交流过程中,保持文化自信很有必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涵义较多的中医术语,在尽量保持中文特色的基础上,翻译时可以逐渐从直译过渡到音译,如文章提到的虚邪一词,可逐渐从pathogenic factor 之类的词汇过渡到Xuxie。这一做法已经逐渐被一些译者所采用,如气译作Qi[14]、阴阳译作Yinyang[15]。从应用的效果来看,在保证达意的同时,一方面保留着中国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对提升中文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术语音译值得逐步推广并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