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治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潜在影响 *

2024-04-14 14:32詹其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西医临床

韩 暄 詹其琛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1],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一个新的本科专业,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具有中国历史发展特色的医学专业。目前众多中医类院校及部分西医院校已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的综合性人才已在我国国家医疗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9 年末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这给全世界多数国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多轮疫情的间断来袭再一次让大家意识到,防控常态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疫情管理方针。疫情期间,国内多数高校、各大医学院的中西结合相关课程相继改线下授课为线上授课,避免了传统的集中课堂教学人员聚集的状态[3]。为防止疫情在校园内散播,目前高校均实行动态封闭管理策略,因此“临床实践”的学习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医学院校如何携手发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积极落实医学改革发展政策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2011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4],旨在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为群众提供健康守护服务。2017 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5],旨在推进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加强医教协同。但在具体实践中,医教协同机制仍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因此,需要尊重医学发展规律,坚定医学改革发展理念,从制度和资源上保障医学及医学教育发展,并督导各项国家政策的落实和执行。2021 年12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6]。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时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这为我们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即落实改革发展的策略和计划是实现中西医结合一流学科发展的途径[7]。

2 争创世界一流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导向

中西医结合办学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办学制度。作为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专业在众多医学院校广泛开展,自建立至今培养人数累计超过数十万。大力支持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整合交叉学科教育资源,特别是建立优秀的人才团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共促中西医结合实用性、引领性理论的产生,努力开设高水平重点专业课程,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导向。提高中西医结合思想理念先进性和现代科技先进性,要与时俱进,积极普及、应用现代医疗技术作为辅助诊断,同时对传统中医理论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同标准化治疗相结合,做到守正创新[8]。

3 科教融合 创建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

努力建设高水平一流临床教学体系的同时,不忘科教融合。更好地运用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关键民生问题。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我国加速构建顶尖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团队,加速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疫苗及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同时总结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湖北的临床实践,凝练出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颗粒。有关研究[2]显示,这些协定处方可缩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一定程度上能阻断轻型、普通型转重型。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共同为建立更好的临床医疗方案而努力。

建立交叉学科平台。中西医结合已经不局限于某专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如果依旧只是1+1=2 的“结合”,无法展示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通过建立交叉学科平台,用创新的思路和完善的研究体系,能更好地发掘学科互补的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中的“结合方向”“结合内容”“结合方法”。

医学发展需要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的体系,但更要处理好封闭和开放、独立和交叉的关系。过去我国医学院校内的学院设置封闭性强,学院之间(临床、口腔、基础、公卫、药学等)和学科之间(解剖、组胚、生理、生化、药理等)边界明显,学科之间互动和交叉不足,不利于医学教育发展。未来,更应该打破不同学科的壁垒,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学院、跨学科,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整合式教育体系,改变目前单一的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基础和临床师资的双聘,建立整合性和跨学科的师资队伍[9]。

4 办好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教育

教育离不开教和学两个环节,教通常指教学引导示范。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当下,各种文化和思潮在高校汇聚碰撞,故正确的价值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思政课,可以更好地拔高中西医结合教师的政治素养,让中西医课程的授课和学习更具有积极主动性[7]。

在教学上,教师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揭示临床中潜在的医患矛盾,并通过案例教学及指导,合力改善医患关系,努力营造良好医疗环境。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的践行者是教师,作用对象是学生,而又被学生继承和发展。医学教育作为教育中相对特殊的一个分支,更需要注意师德的建设。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日后医学生的医德。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另一个环节是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我国医院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让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的学生实现早临床见习、多临床学习、反复临床实习,可以更好地加强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临床导师”跟师学习机制,促使学生同老师多交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中的医学知识、实践经验、医患沟通技巧等。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

5 构建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合理调整中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要求,调整优化中西医结合教育方式,优化中西医结合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人才培养是中西医结合继承与创新的根本途径[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条第三款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提到,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12]。对于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承与创新是主题,人才队伍构建是关键。要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运用思维,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13]。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是既具有良好专业和临床素养,较为系统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知识,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工作;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研素质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多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建设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点。具体来说,各地应充分利用现有中医药和卫生教育资源,促进和完善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系统培训工作,加强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构建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和短缺人才培养体系[14,15]。要以保证规培质量作为提高中西医复合型医学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医院规培教育提出高要求,保证新入职医生的临床能力和水平。加强医疗体系和疾控体系的建制性交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的疾病防控和应急防疫的教育培训。通过中西医短板互补,增加应急防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16]。并且要辅助解除规培人员的后顾之忧,了解规培人员在培训中遇到的困难,予以鼓励和帮助。

6 加强中西结合 促进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结合是多点结合,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结合。近现代中西医结合发展更多的是对中医的继承,特别是“西学中”的医学活动,促进了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应用。笔者更期待临床诊疗跳出中医、西医的范畴,走中国特色的中西医融合之路。中西医融合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中医和西医有各自解决健康问题的优势,应该优中选优;(2)中医和西医均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的融合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3)在第二点的基础上,也会有一些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这时候还需要利用更多的外部优势,例如少数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来更好地服务临床,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这也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甚至融合的必要性[17]。

中西医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中医、西医的共同研究对象均是人体,目的均是保持人体健康,且均使用人的感官及感官的延伸来评估病情。但是中医、西医的产生背景有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诸多不同,中医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及局部之间的关系,西医更加侧重脏器局部的微观变化。在中西医不断的交流中,常会产生新的交叉学科,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目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医诊疗的一体化,完善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重症的诊疗,“病-证-症”分析诊疗方案已经在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中进行了广泛的检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方案[18]。“病-证-症”的综合诊疗方案增加了对学生一体化学习的衔接和引导。

中西医融合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要尊重客观规律[19]。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意识,充分掌握东西方优秀的哲学思想,跳出中西医各自思想的藩篱,全面掌握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而在知识层面,要建立一个兼顾高教学水准和高临床水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团队,编写基于“病-证-症”三位一体的中西结合专业教材[20]。在物质形态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融合望闻问切和理化检测,综合人类认识的成果,使所拥有的技术都不浪费。要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融入临床诊疗中,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国家医疗负担。

7 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大医精诚”的理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数万名医务工作者闻召而动,勇往直前,成为“最美逆行者”,用血汗和生命展示了当代医学人的精神风貌[21]。而在此次抗疫中,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有效提高患者转阴率,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医急诊的优势。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是我国特有的优势诊疗方案,是守卫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卫士,应提倡全社会尊医重卫、崇尚医疗健康行业,形成共建健康中国的良好氛围。这将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提供重要契机。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西医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