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2024-04-14 13:26赵玲玲杜兴发
传媒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舆论思想大学生

赵玲玲 杜兴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全媒体的发展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诸多优势与挑战,对高校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高校安全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的培养。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性,直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机遇与挑战,探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路径,不断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

一、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性

全媒体技术带来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使得高校师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认识全媒体传播在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校切实担负起管灵魂、管方向的重任,精准有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显得至关重要。

(一)回应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 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2]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全媒体传播已成为常态的现实环境, 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延伸到了新的领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从媒体发展格局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由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所构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已成为他们参与交流和表达观点的主要途径。 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媒体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力大为增强, 传统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呈日渐下行趋势, 高校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舆论生态。可见,新的传播媒介在塑造和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显著。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如何在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中,正确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环境、条件的改变,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不断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领力,是我们主动适应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新形势的现实需要。

(二)提升新时代思政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网络育人能力, 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3]。 进入新时代以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是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 也是敌对势力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对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时代新人,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探索更好地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益互动的方式, 将会大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载体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又需要充分考虑接受对象特点,不断通过创新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赢得受众的喜爱和欢迎。因此,这就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 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度辨析, 更好地将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培育和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其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校园稳定、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作为一种建构观念上层建筑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根据不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加强校园媒体融合,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有效利用全媒体传播赢得思想舆论宣传的主动权,无疑是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信息分辨能力和自身定力,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只有准确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情况, 加快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

(一)“泛媒介化”增加了网络空间治理风险

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层出不穷,万物皆媒体、一切皆平台的“泛媒介化”传播格局不断形成。在全程媒体条件下,各类泛媒体能够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实现即时性、广域化传播,并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深。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下, 受教育者接收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比较单一, 作为意识形态治理主体的教育者更容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 因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很少会受到冲击和质疑, 整个传播的治理风险相对较低。然而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海量的信息得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广泛传播, 教育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全部掌握和进行有效治理。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日益丰富,既要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坚守住已经取得的阵地,发挥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又要迅速抢占、发展网络媒体新阵地,及时治理那些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错误信息,赢得舆论斗争的主动权,这无疑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新考验。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各种泛媒介平台获取信息,雨后春笋式发展的新媒体、新平台, 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治理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明显而强大的影响力,加之“意识形态推行主体还依赖纸媒等单向传播媒体和公众号、微博等图文媒体,主动打造的短视频账号在短视频场域的主导地位不明显”[4],各种媒介渠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抢夺受众的竞争愈演愈烈,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泛娱乐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全息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形式愈加多元化、立体化,纸媒、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整合在一起,使网络文化的娱乐性不断被放大。“泛娱乐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带来的娱乐庸俗信息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容易使主流价值观被稀释和解构。第一,网络“泛娱乐化”分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注意力和认知。 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下, 一些新媒体平台为了迎合大学生渴望娱乐体验的需求,倾力推广娱乐的内容,出现了“少数网络平台及网络编辑‘自导自演’助力泛娱乐化盛行”的现象[5],甚至有的还传播含有“三俗”“猎奇”的信息,营造出“一切信息皆可娱乐化”的享乐氛围,让乐在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陷入“追求感官享乐”的物欲泥潭。第二,网络“泛娱乐化”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 在视频图像信息的海洋中,大学生更倾向于追逐感官化、娱乐化、消费化的直接体验, 而疏远那些娱乐性不强或不具娱乐性的主流价值观,如果长期沉浸在肤浅、虚幻的娱乐文化里,就有可能陷入“佛系”“摆烂”“躺平”等网络亚文化的怪圈,使得他们对既有的价值认知产生动摇, 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泛自由化”加剧了网络舆论引导难度

全媒体时代, 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全员媒体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信息传播的自由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媒体的舆论生态下, 任何人都能拥有传播的权利和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但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分众化,容易导致信息泛滥,形成众声喧哗之势,这给那些潜藏在网络中的消极不良价值暗流的“泛自由化”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信息“泛自由化”传播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一,对网络不良信息源的监管与防控难度加大。“在把关人缺失的智能媒体中, 掺杂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6], 比如对于具有不可预测性的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如果仅采用人工审核、关键词过滤等传统方式,很难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滋生传播。其二,引导网络舆论回归理性的难度加大。全媒体传播的多样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处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意见。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技术素养等存在差异性,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分析能力匮乏的那部分人,较容易受到歪曲观点的错误引导而传播不实信息或表达非理性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路径

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与时俱进, 积极探寻破解意识形态治理难题与困境的方法路径, 不断将全媒体技术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从而推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

(一)政治为先,以党的全面领导统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全过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只有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心怀“国之大者”,从战略高度深化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把高校全媒体融合建设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研判, 从顶层设计上统筹网络空间治理,明确各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其次,强化二级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地带,学院党委要带头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将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理论有机融入媒体融合建设之中,守牢各类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最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又是信息资讯的发布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增强运用信息传播优势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 才能在把握好时度效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

(二)内容为要,以优质的内容供给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效能

在全媒体舆论场上,内容永远是最根本的要素,是决定主流价值观念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生产的内容更精准、更优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空间话语走向的能力就更强,也就越能赢得大学生的认可、信任和支持。因此,高校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对高质量内容的有效供给。 一是强化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真理性。 只有合乎规律的真理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灵魂, 让他们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高度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所以要运用严密的理论逻辑、 透彻的学理分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在网上思想文化阵地中把学理讲清楚、道理讲明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从而引导大学生在析事明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拒斥泛娱乐化、恶俗化等不良文化的侵蚀,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染。二是凸显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时代感。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要想使意识形态传播的时效性不会减弱甚至失效,就必须顺应时代、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 要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运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宣传新思想,使之更富有时代感。三是注重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针对性。 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想在全媒体领域有所作为, 教育内容就必须契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者需要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空间,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和利益诉求开展教学, 使教育内容尽可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使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都能妥善解决,进而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要。

(三)制度为本,以科学的制度体系构筑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屏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一切活动和工作离不开相关的制度,可以说,没有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来约束和规范,或不善于推进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治理就不会得到好的效果。全媒体时代,信息主体多样,传播渠道多元,只有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作后盾,我们才能把新兴媒体管得住、用得好,把媒体融合的效能转化为意识形态治理的优势。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大力推进高校全媒体建设的制度创新。推进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建设是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的必要举措,然而,对于许多高校来说,全媒体改革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模式可循。因此,既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新制度,也要能够摆脱管理传统媒体的思维局限,探索工作新机制,及时调整和纠正实践过程中的偏差,使制度机制可以随着媒体融合实践活动的深入而不断革新,从而为构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提供制度支撑。第二,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供给。合理的制度供给有助于填补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制度建设上的空白,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始终朝着意识形态治理的目标方向前进。因此,需要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加快校园网络治理的建章立制工作,比如把关于加强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知乎社区等新媒体平台管理条例,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构建网络舆情常态监测、综合研判、应急处置制度机制,力争做到风险防控各领域全覆盖。第三,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评价体系。缺乏考核评价的意识形态治理制度是难以实现长效运行的,只有将校内巡察、专项督查、定期抽查、实地访查等相结合,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同时完善反馈机制,才能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不偏不倚,不打折扣,促使意识形态工作的效能不断提升。

(四)环境为基,以清朗的网络空间巩固主流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

媒体融合越向前推进, 人们对媒介环境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 媒介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也就越大。在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媒介环境会给意识形态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恶劣的媒介环境则会给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种种困难和风险。因此,如何优化全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体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媒体中存在各类传播媒介, 如果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 网络谣言以及别有用心的舆论导向就会登堂入室、肆意传播。高校要加快推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校园媒体的转型发展, 加强融媒体中心、 易班、“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平台建设,形成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大做强校园主流舆论,敢于面对歪风邪气亮剑发声,用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消除各种网络杂音。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建设,及时进行信息过滤,绝不让“有毒有害”内容渗入到校园网络阵地。二是提升主体网络媒介素养。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作为网络参与主体的大学生, 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对整个媒介环境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为此,要通过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广泛开展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提高网络知识素养与防护技能,加强自律和他律,自觉抵制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行。三是加强网络空间协同治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必须整合校外各方力量, 政府应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加强对算法推荐、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网络等领域治理,推动网络生态状况持续向好;社会媒体应加强网络公众账号规范管理,强化互联网自律,主动肩负好传递正确信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使命;家庭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家长应主动以身作则,与家庭成员共同提高网络文明素养, 加快形成多方协同参与治理的新格局,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猜你喜欢
舆论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