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挑战:新媒体传播与数字化转型

2024-04-14 13:26
传媒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影响力学术期刊编辑部

常 远

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纸质期刊形态到如今的数字化转型,学术期刊的形式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影响着学术界的发展和学术出版的格局[2]。

本文旨在探讨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挑战,重点关注学术期刊从纸质刊物转向电子媒介的数字化转变过程。了解这一转变的背景、原因以及相关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有的放矢地为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的相关工作者对学术期刊业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工作思路,促进学术期刊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挑战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是推进我国文化繁荣的重要一环。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提出,学术期刊应当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数字化转型[3]。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学术期刊由于出版周期长、见刊滞后、刊物存储流通难等问题,越发难以满足高校、科研人员等学术从业者的需求。凭借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学术期刊转向电子媒介的数字化转型已逐渐成为共识。 数字化的学术期刊有着更高效的出版流程、更便捷的获取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和数字化时代读者、 学术从业者方方面面的需求,并且更加绿色环保[4]。

然而,数字化时代下,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数字化转型挑战、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对期刊的影响三大类。

(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是指将信息、数据、内容等转换为数字形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其他数字技术进行存储、处理、传输和呈现的过程。它涵盖了将模拟数据(如纸质文件、图像、声音等)转换为数字格式,以及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内容的创建、处理、管理和传播的过程。数字化的目的是将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其更易于存储、检索、分析和共享。通过数字化,信息可以通过更快速、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传输和访问,也方便了数据的备份和保护。数字化还使信息得以可持续保存和长期访问, 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的知识和文化遗产。

在学术期刊领域, 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将传统纸质期刊的出版和传播过程转变为数字形式。 这包括将期刊文章、图表、数据等内容数字化,建立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构建数字化内容管理系统, 实现电子期刊的在线发布和访问等。其中的挑战与困难如下:第一,随着数字化转型,读者和作者乃至审稿人对学术期刊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包括方便的在线投稿和审稿流程、高质量的数字内容和多样化的交互功能。为了满足这些需求, 期刊编辑部需要在观念和运营方式上进行转变。这需要编辑部进行用户调研和反馈收集,并将其作为依据对期刊内部进行系统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用户满意度,留住现有的作者和读者群体。[5]第二,学术期刊需要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大量的数字内容。包括对文章、数据和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数字化存储、索引和分类,以确保其可检索性和可访问性。同时,学术期刊也需要加强对稿件的质量控制和同行评审, 以确保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第三,数字化时代对期刊编辑,乃至作者的技能要求发生了变化。学术期刊需要适应新的技术和工具,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 以帮助作者和编辑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环境,如网站基础操作技能等。

(二)新媒体传播路径的摸索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微信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学术期刊的文章,可以快速触达广大的读者群体,包括高校师生、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等,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6]此外,微信公众号提供了评论、点赞、转发等互动功能,使读者可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互动性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构建学术社群,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互动和分享的平台。笔者观察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微信公众号2023年的推文发现,截至2023年5月,CSSCI(2022,含扩展版)源期刊中共有686家开设了公众号, 并发布了8.1万篇以上论文。 此外,CSSCI公众号还会定期按季度、 期刊分类等对相关公众号的热门论文(阅读量达1000以上)进行盘点。作为中国学术界最权威的评价体系之一,CSSCI对于微信传播的重视程度可以证明微信在学术论文传播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 微信传播的兴起对期刊编辑部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具体如下:第一,受社交媒体变革的影响,当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短视频、有声书、微信读书等载体成为主流选择。与此同时,期刊编辑部仍然主要通过纸质期刊的形式进行产品生产, 形式较为单一。此外,虽然大部分期刊编辑部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主要还是通过将纸质期刊的PDF版文件上传, 或者公众号排版的方式将内容“复制粘贴”到公众号上。[7]从本质上来说,期刊编辑部的出版流程仍然还是传统的那一套,时效性仍然受限于纸质期刊的出版周期, 数字化产品生产流于形式。第二,期刊编辑部需要了解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设置和操作流程,包括账号注册、文章发布、素材管理、数据统计等。期刊编辑还需要熟悉公众号后台管理系统,掌握文章编辑、排版、插图等技巧,并学会使用微信的推送、互动和社交功能来提升用户黏性。概括而言,从前的期刊编辑只需要掌握传统的编辑技能, 比如编校、 与作者沟通,现在的编辑不仅要掌握编校技能,还需要扮演网络社区运营、期刊产品经理的角色。第三,学术论文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布和开放获取性质使得学术论文更容易被广泛获取和阅读,可能会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三)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对期刊的影响

学术评价体系是评估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水平的重要标准,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常被用作评价指标之一。然而,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对期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评价体系更注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频次等指标,而新兴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则更加关注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和开放获取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变革要求学术期刊适应新的评价体系,也为期刊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期刊借机提升其影响力和可见性。

中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界影响力较高的评价体系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AMI),即所谓的“CBA”。期刊评价体系考核学术期刊的综合质量,包括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刊载质量、学术规范性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评价体系近年来都越来越看重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 网络传播影响力用于衡量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渠道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这个指标考量了期刊在网络平台上的关注度、阅读量、传播范围等要素,以评估期刊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对期刊的发展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期刊赖以生存的评价体系越来越重视网络传播力的背景下, 期刊编辑部会更具有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压力。

二、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机遇

数字化时代在对学术期刊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快速转型的动因和实现路径。

首先,电子化、数字化形态的出版模式为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使得学术期刊能够采用更灵活、高效的出版模式。例如,开放获取模式(Open Access)使得期刊学术成果能够免费向读者开放,从而提高了学术论文的可见性和影响力。[8]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媒体、 互动和可视化内容的出版,丰富了学术期刊的呈现形式,优化了学术期刊的阅读体验。

其次,数据驱动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数字化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数据,包括引用数据、学术评价指标、数字化平台等。利用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字化期刊平台的数据以及各大评价体系的报告说明, 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方向、查漏补缺。此外,数据驱动的学术期刊还可以通过数据分享和合作, 促进学术界的合作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后,学术社交网络的兴起为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合作和传播机会。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如ResearchGate、Academia.edu等)的兴起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使得学者们能够更便捷地分享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和建立联系。这些平台也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宣传和推广的渠道,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可见性和影响力。比如微信自带的强社交属性使得期刊公众号能够通过读者的阅读、点赞、转发等打造临时性的学术社交网络。

三、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发展对策分析

如何应对学术期刊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抓住机遇?以下是笔者认为的一些可行的对策:

1.建立和维护在线投稿系统。在线投稿系统能够简化稿件提交和处理的流程,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并为作者和审稿人提供便利。通过该系统,作者和审稿人可以随时掌握稿件的状态, 并及时看到对应处理人的操作意见,编辑部也能够高效地管理和跟踪稿件的处理过程。此外,以知网系统为例,在线投稿系统还可以帮助编辑部记录和分析稿件的相关数据,掌握有关投稿趋势和作者、审稿人行为的信息。根据这些数据,编辑部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决策水平。笔者所在的《公共管理评论》期刊编辑部目前已经将全部审稿流程移至知网平台, 编辑部邮箱一般仅作沟通、咨询之用。与通过编辑部邮箱收审稿相比,知网系统审稿可以实现稿件全生命周期追踪。 配合飞书等在线办公程序,编辑部可以微观掌握每篇论文的初审、外审、终审、录用时长,也能宏观掌握一段时期内编辑部整体的拒稿率、初审时长等。

2.打造数字化内容管理系统。学术期刊应当尝试将文章、图表、数据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存储、索引和分类,以确保其可检索性和可访问性。 数字化内容管理系统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大量的学术资源, 提供便捷的检索和浏览功能,方便读者获取所需信息。此外,该系统还可以支持多媒体内容的展示和交互,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3.确保数据安全。随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成为期刊需要考虑的因素。 学术期刊编辑部需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加密技术、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等,以保护用户数据和敏感信息的安全。此外,还可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和信任机制,如与技术公司合作,借助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构建强大的技术基础。 技术公司如知网等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够为学术期刊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编辑部克服技术难题,提升出版和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4.加强编辑团队的专业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团队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编辑们应学习数字出版技术、数据管理和分析、社交媒体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在具体实践中, 相关机构可以考虑在每年的90学时编辑继续教育课程中提升数字化相关课程的比重;出版社、编辑部应当积极支持编辑参与每年的培训。

5.促进学术交流社群的建设。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共享资源和经验,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其他期刊、机构、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共同出版、数据共享、推广合作等活动,共同提升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地位。

四、结语

结合现有文献以及笔者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数字化转型为学术期刊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数字化转型挑战、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带来的影响等。然而,学术期刊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机遇。比如电子媒介下的创新出版模式、数据驱动的学术期刊发展以及学术社交网络的作用。这些机遇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新的合作和传播机会。结合这些机遇与挑战,本文指出学术期刊编辑部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强内容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时,学术期刊也需要认识到新媒体传播的巨大影响力,优化数字化转型路径,切实提升网络传播影响力。最后,学术期刊应积极探索创新出版模式,以数据驱动的发展,并与学术社交网络和科学共同体合作,以提升期刊的传播度、影响力和质量。

猜你喜欢
影响力学术期刊编辑部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天才影响力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