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红星》报编辑特色及现实启示

2024-04-14 13:26苏发宝唐国平
传媒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红星战士红军

苏发宝 唐国平

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主体由农民构成,他们的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家乡观念强烈,充满了游击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将红军建设成为铁军的进程。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红军问题决议案》明确强调:“加强红军中政治及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为巩固红军战斗力主要条件。”[1]而开展政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用“完善的报刊”来进行宣传教育。12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名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红星》,以代表党的政治立场,围绕红军总政治部的职责和范围,在红军中开展政治工作。创刊初期,《红星》每5天出版一期,至第8期时开始不定期出版。1933年8月6日,邓小平接任《红星》的总编辑,对报纸进行重新编号和出版,并改为每周出版一期。此后,该报以其独特的内容、新颖的版面以及风趣的语言,在红军建设和苏区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中央苏区时期,《红星》的最高发行量达到了17300多份,是继《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之后,又一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诞生的报纸。中央苏区军民们亲切地《红星》称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和“大无线电台”。这足以证明,《红星》在传播党的呼声、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在红军中的政治影响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红星》报的创刊始末

中央苏区时期, 中国共产党出版的报刊非常丰富,仅在中央苏区出版的党报、政府机关报、军报、团报、工人报、青年报、儿童报等,就有203种。其中,中央一级报刊66种,省级报刊84种, 特委一级报刊26种, 中心县委一级报刊7种,县级报刊20种。《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的影响最大,发行量为4万至5万份, 紧随其后的有《青年实话》《斗争》和《红星》,发行量分别为2.8万份、2.7万份和1.73万份[2]。这还是由于《红星》是红军内部发行的报纸,受众主要为红军指挥员和红军战士。

《红星》创办发行后,始终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紧紧围绕党和红军的革命任务开展出版发行工作,在其发行4年的时间里,经历三次停刊,共出版发行了94期。具体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31年12月11日创刊至1933年5月31日。1931年11月7日中革军委成立后,王稼祥、张如心、李弼廷等人参与了《红星》的创办工作。12月11日,《红星》正式创办。在一段时间里,《红星》的稿件来源多为自愿投稿。由于稿件较少,当时的《红星》仅有两个版面,四五个栏目。1月15日,《红星》第7期刊登了征稿启事,希望红军战士能够踊跃投稿。朱德、聂荣臻、刘伯坚、张爱萍等人纷纷为该报撰写社论和发表文章。从第8期起,《红星》将原有的两个版面扩大到四个版面,陆续推出“红军歌曲”“群众工作”“帝国主义消息”“俱乐部”“列宁室”等栏目,极大丰富了《红星》的内容。为继续扩大成果,《红星》的编辑们又在第9期刊登《本刊启示》,号召红军地方武装指挥员和战斗员担任《红星》报的通讯员,为《红星》提供更多的真实素材。此后,《红星》的内容不仅得到了丰富充实,所收集的稿件也处于“限于篇幅,不能一□登完”的状态[3]。

第二个阶段是从1933年8月6日至1934年10月。1933年7月,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邓小平申请工作调动,到瑞金郊外下肖村西边的总政治部宣传部当干事,接触红军的宣传工作。8月,邓小平负责主编《红星》报,对《红星》的报头和版面进行改版,并恢复此前《红星》四开四版的铅印形式,重新编序发行。《红星》改版后,版面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红军战士的阅读。 为扩大稿源和提升稿件质量,邓小平又在《红星》第2期刊载了启事《优待投稿同志》,改变此前赠书作报酬的单一形式,对稿件内容有“五百字以上的,每五百字酌致现金一角”。为活跃报纸版面和内容,他在这一期还编发《征求照相机及照相材料》的启事,不仅征集红军各军各政治部的相机拍摄素材,还打算培训一批会照相的红军干部。[4]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一期“红军故事”的栏目中,以“子任”为笔名刊发了《吉安的占领》一文,总结1930年红一军团克服“左”倾错误思想以及10月占领吉安的经验和教训,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在红军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红星》的稿件数量和质量一路攀升,版面也越来越丰富,其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开辟“党的生活”“支部通讯”“革命战争”等专栏,除了宣传报道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以外,还开设了“捷报”“战线通讯”“前方电讯”“最后电讯”等专栏,及时报道红军的战况和胜利消息;“自我批评”等专栏纠正政治工作中的错误;“卫生常识” 等专栏指导火线上救治和防病治病的方法;“红板”等专栏介绍红军优秀人物的事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红星》报的版面设计和丰富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红军战士们的喜爱, 被红军战士们称为“战士的良友”;《红星》报社也逐步建立起一支拥有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为《红星》提供丰富的稿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报刊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是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3日。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转移,致使不少报刊停刊,其中就包括中央苏区四大报刊中的《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仅剩下《红星》仍在坚持出版发行。因此,这一时期的《红星》报代行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责,负责指导党和红军的工作。但由于红军行军处于经常变动、随时应战的状态中,《红星》的稿件收集和出版发行都陷入困境, 其报纸每期的印张常常出现“一张”“一张半”或“两张”的情形。此外,《红星》也无法正常印刷, 报社把绝大部分印刷业务委托给中革军委印刷所,《红星》 的出版以手刻蜡版油印的方法每期仅印制了700份,分发到长征各队伍当中。在过草地进入藏民区以后,用来油印《红星》的纸都已用完,中革军委印刷所不得不用一些印过藏经的纸的背面来印报[5]。1934年12月15日,《红星》 在发行六期后陷入停滞状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以后,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接替邓小平负责主编《红星》,《红星》故此得以继续发行。但在发行至26期时,《红星》因红军长征进入更凶险的水草地而被迫停刊。

二、《红星》报的编辑特色及影响

《红星》围绕办报宗旨,紧跟时代发展,随势偕行,在近4年的办报历程中,指导了红军的建设和前进,丰富了红军士兵的生活,坚定了红军士兵为革命奋斗的理想。在办报宗旨、刊载主题、编辑语言、宣传形式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是党领导红军捍卫苏维埃政权最为有力的宣传武器之一。

(一)办报宗旨与目的:为党办报

毛泽东指出:“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6]党报、军报作为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必须站稳立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军规模空前扩大,加强红军士兵的思想教育成为红军内部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军队的领导者, 指示各级政治委员要在军队创办报刊,完善党在军队的政治工作,《红星》应运而生。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的《红星》,一直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放在第一位,刊发了《纪念巴黎公社发展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消灭帝国主义第二次大战》《肃清红军中的军阀残余习气》 等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红军指导员开展政治工作的文章。

1.《红星》的办报宗旨

发刊词是编者阐述创办该报刊的“宣言”,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报刊并帮助其扩大影响。《红星》的发刊词“见面话”中阐明了办报的宗旨。即发挥本报的积极作用,“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 完成使红军成为铁的任务”[7]。不难看出,《红星》的创办既是为了加快推进将红军打造成铁军的任务,也是为了在红军中开展政治工作而打造出来的“大喇叭”。事实证明,《红星》的创办对提升党在红军中的政治工作水平,提高红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推动革命向前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红星》的时代使命

《红星》通过“见面话”的方式明确了该报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一是折射出“红军中一切工作和一切生活的好处和坏处”;二是向红军战士传递各部队和各地群众的斗争消息以及中国乃至世界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形;三是指导红军战士做好群众工作, 并纠正他们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四是讨论红军在政治文化工作上的意见,完善红军的政治文化工作;五是加强红军俱乐部的建设,丰富红军战士的娱乐生活; 六是揭露红军中懒惰、 官僚腐化、反革命等不良现象。总之,《红星》紧紧围绕上述任务与目标,发表了大量文章,当好红军政治文化工作的守门员和指导员。

(二)舆论导向与焦点:主题鲜明

《红星》牢牢把握党报军报的舆论宣传的方向和内容报道的重点,突出主题。在构建红军的政治文化特色、前线真实战况的同时,鲜明地表现出红军的意识形态。其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报道红军英勇斗争的事迹、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红军如何做好政治工作、揭露红军内部的腐败问题等方面。

1.报道红军英勇斗争的事迹

报道红军英勇斗争的事迹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红军形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树立良好的红军形象有助于群众了解红军, 也有助于刚入伍的红军战士向榜样学习。《红星》自创刊以来,就设有“消息”专栏,专门针对红军的战争实况进行报道。如《红星》第1期的《十二军攻下连城》、 第3期《闽西红军打得堂堡团匪落花流水》、第5期《红军打得寻乌团匪落花流水》等,直接展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形象, 不仅稳定了苏区的民心与军心,还激发红军战士的革命热情。

此外,《红星》 还将报道的侧重点置于红军先进典型身上。宣传先进典型,有助于引导红军战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推动革命向前发展。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季振同等人率领17000余名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士兵在宁都发动的起义, 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得最成功的兵运工作。《红星》刊发了《庆祝红军第五军团的成立》《宁都两万白军士兵暴动成功了》等文章,报道了宁都起义的全过程以及苏区人民欢庆此次士兵暴动取得胜利的情景,借此宣传了党在兵动工作方面的政策,唤醒了苏区士兵的觉悟。《红星》 指出:“这一事件的成功证明了革命形势一天天紧张, 国民党日益剧烈的崩溃”,要“加紧政治训练,提高军事技术,巩固共产党的领导,使红军能够成为真正的铁军”,将革命引向胜利的方向。[8]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利用《红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鼓舞、教育红军战士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 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 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旨在扩大红军的运动,保障红军战士的权益。《红星》第6期刊载《怎样扩大红军呢?》一文,在要求各级组织加大对扩大红军的意义和地位、优待红军条例的宣传力度的同时, 还要求各级政府要在扩红运动中,落实好红军优待条例。随后,《红星》第7期刊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的成立》一文,报道了中革军委抚恤委员会的成立经过和实施红军优待条例后红军残废战士的生活状况。《红星》第8期刊载《以革命战争消灭帝国主义第二次大战》的社论,号召群众组织“拥护红军委员会”实行优待红军条例,替红军留出公田,帮助红军家属耕田,鼓动苏区群众组织起来做草鞋布鞋去慰劳红军。[10]

3.引导红军指导员做好政治工作

《红星》为充分发挥“大喇叭”的功能,开辟了“党的生活”专栏,引导红军政治指导员积极开展政治工作,为红军战士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1931年12月2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颁布《扩大红军决议案》,发起了扩大红军运动。为配合扩红运动,提升红军政治指导员的工作水平,《红星》刊发了许多如何开展政治工作的文章, 用来提升政治指导员工作水平。如《红星》首期刊登了笔名为石达《小组会是怎样开的,应当怎样开?》文章,描述了小组会枯燥乏味的场景,分析了导致“大家都没有话讲”的原因,指出各政治指导员要改变过去开会的办法,即首先,小组会的日程应是灵活安排的,话题是有趣而有吸引力的,内容是“绝不要重复”的,议事日程应当事先确定好,以便组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小组会应采取指导员制,由执委任命各组指导员,各指导员会上引导小组成员积极讨论问题。[11]又如《红星》第2期刊登的《小组组长应当做些什么?》,指出红军支部小组长要先了解支部小组的成员姓名和家庭情况, 再与小组成员建立好关系, 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兴趣来分配工作,最后检查、指导其完成工作。[12]

4.批评红军内部不良现象

《红星》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发挥了报刊媒体的舆论宣传与社会监督的功能, 对红军内部不重视群众工作、贪污腐败以及开小差、当逃兵等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 让广大红军战士看到中国共产党治理军队的决心与魄力,进而使他们自觉遵守红军纪律,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批评红军中脱离群众的现象。 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的主要依靠, 他们的拥护与支持是红军形成与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1929年4月,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就提到“红军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时间应当是打仗的十倍。[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在第三次“围剿”中的失败,试图再次进犯中央苏区。由于受到紧张战争形势的影响,许多政治指导员没有重视群众工作,导致红军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逐渐脱离现象的发生。《红星》第12期刊登了《反对脱离群众的乱烧东西》,重点批评了红七军脱离群众的现象,号召大家要“坚决反对和切实纠正”。为此,《红星》开辟了“群众工作”栏目,刊登了《怎样向工人群众做宣传的工作》《坚决地执行群众工作的阶级路线》等文章,总结了红军中各政治指导员的群众工作经验, 促使其他政治指导员在阅读和积累中, 更好地改进其所在部队的群众工作。

揭露红军中贪污腐败的现象。 由于少数红军指导员不太重视政治工作, 导致一些红军战士的政治素养也无法得到切实提升,滋生了贪污腐败的思想。故此,《红星》刊发了一些揭露军队内部腐败的文章,如《医院里面的贪污份子》《给贪污份子以迎头痛击》《把贪污分子送到法庭去》等等,对贪污受贿的腐败人员进行了深刻揭露和严厉批评。这对红军战士廉洁朴素观念的树立,对革命队伍里腐败现象的纠正, 对良好红军形象的塑造与宣传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判红军中开小差、当逃兵现象。扩红运动期间,开小差、当逃兵是部分红军部队中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 一方面是部分红军战士有着浓厚家乡之情,不愿意奔赴别的地方作战;另一方面是部分红军部队内的军官干部不讲阶级情操,不做政治教育,对士兵长期打骂或直接施以肉刑。[14]尽管这些逃跑的士兵在革命中被称为“背叛苏维埃和红军的叛徒”,但直接处以肉刑的手段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应采取的必要手段。 因为红军不是旧社会旧军阀的军队,而是讲道理、讲纪律的无产阶级军队。因此,《红星》在第30期发表的《完全消灭个别投敌现象》社论中明确指出,消灭开小差、逃跑的士兵并不是党和政府采取的首要策略,“而是用恰当的方法纠正士兵开小差的思想”:一是要对红军战士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号召他们同投敌者作斗争;二是要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红军中加强政治工作;三是在红军中开展反机会主义、官僚主义斗争,杜绝红军干部的官僚作风。[15]

总之,《红星》 报深刻揭露和批评在红军部队中脱离群众、贪污腐败以及开小差、当逃兵等不良现象,引起了红军各指战员的重视。他们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主动改进工作方法,肃清和解决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将红军不断锤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军。

(三)编辑形式与风格:贴近普通战士

语言通俗且接地气是《红星》编辑的一大特色。红军战士中很大部分来自农民, 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红星》以质朴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版面来吸引红军战士们阅读,进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丰富红军战士们的业余生活,被红军战士们称为“党的工作指导员”。

1.编辑语言通俗化

为了激发红军战士阅读兴趣和提高红军战士的文化水平,《红星》 将宣传的重点聚焦在未脱盲的红军战士身上。《红星》在“见面话”中指出,它要成为全体红军的俱乐部,通过讲故事、唱歌、讲笑话、变把戏、做游戏等方式来丰富红军战士们的生活。1932年2月26日《红星》 第10期“红军俱乐部”栏目刊登的《列宁室写真之一》描述了红军士兵在列宁室争抢打球的火热场景。“老黄失败了, 把板子往桌上一放,四面八方同时来了七八双手,把板子你抢我夺,顿时起了一片嘈杂的声音。‘哪里轮到你打呢?’‘我等了好久还没有打,照轮应该是我打’嘈杂之声中可听到这样说:板子还归于老王的手,于是老王就兴高采烈地站好阵地,喊声‘来了’;‘乒乒乓乓’‘一个’‘乒乒乓乓’‘各一’……”[16]比赛轮替时球拍争夺场景的描写,让读者好奇谁能拿拍,且比赛时“乒乒乓乓”等拟声词丰富了场景的内容,还加深读者对比赛的印象。这不仅将红军业余时间描绘得有声有色,还凸显了红军列宁室的娱乐功能,提高了战后红军战士的娱乐热情, 发挥了报刊的娱乐休闲的作用,直接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宣传形式多样化

与单调乏味的文字相比, 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更能吸引红军战士们阅读。《红星》通过刊载歌曲等宣传方式,为党树威、为党传声、为民递心。如1931年12月30日《红星》第4期开设“红军歌曲”栏目,刊载了歌曲《快当红军去》,“去哟!去哟!快当红军去哟!……我们要趁此机会冲锋陷阵,勇敢前进,捣破军阀的狗窝,斩军阀狗头,快活我们劳苦群众, 久压未伸的气息。”[17]在1933年8月邓小平接任《红星》主编后,《红星》在宣传形式上更加丰富,报头经两次改版后,“眼睛”更加清澈明亮,与革命运动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红军漫画”等形式极大地充实了《红星》报的内容,如1933年12月9日《红星》第19期出版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的特殊望远镜》,漫画内容为一只形状奇怪的望远镜眺向远方,其中一面放大敌人的堡垒,一面缩小红军的队伍, 以批判高估敌人而低估红军的“右倾机会主义”。《红星》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让其发行量大涨,使更多的红军战士加入了读报阅报的行列之中。

3.军事知识大众化

军人是以战斗员为身份,以准备作战为使命,以打胜仗为责任。《红星》 的编辑们清楚地知道党和政府扩大红军的规模不是用来娱乐的, 而是为了争夺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红星》在为红军战士们传播基本军事知识的同时,满足并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刘英在《红星》改版后的第1期撰写了《政治工作的片段》一文,指出在墙报的军事栏目增设各类军事问答、军事测验以及军事竞赛等项目,有助于红军战士掌握和巩固军事知识,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18]邓小平看过这篇文章后,对刘英的意见非常赞同,认为在《红星》报刊登军事问题和军事测验,能够运用报纸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提升红军的战斗力。从第8期起,该报的最后一版开始设有“军事测验”专栏,刊登一些军事问题来供红军战士思考和解答,而问题的答案则公布在下一期的报纸上,供红军战士们核对和讨论。“军事测验”专栏的开辟,极大地激发了红军战士们答题的热情。自那时起,“军事测验”栏目一直保留在《红星》的最后一版。

综上所述,《红星》 在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领导下,以中央苏区军事斗争和红军建设为核心,着力将报刊语言通俗化,宣传的手段多样化,传播了各种军事知识,丰富了红军军旅生活,极大地提升了红军战士的军事素养,有力地支援了苏区的军事建设与革命战争。

三、《红星》编辑理念的现实启迪

在中央苏区的军事建设中,《红星》在巩固党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苏区军民的情感认同。其始终立足现实的编辑立场,秉持务实的编辑原则,不仅为广大红军战士提供信息和报道新闻,还通过通俗化的语言运用、多样化的版面设计,注重与红军战士的深度交流,还在传播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之余,兼顾传播军事知识,为新时期党报军报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党报军报要始终坚守党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19]这明确了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红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无论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分析,还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的执行与传达,对红军内部政治工作的指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评论观点上,《红星》通过“党的生活”等栏目, 在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同时, 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引导苏区人民和红军战士形成正确的无产阶级思想。在纠正错误上,《红星》通过“铁锤”等栏目,以党的意志、党的声音批判了红军内部产生的错误现象,引导红军战士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为他人树立榜样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反映了《红星》的编辑理念。因此,党报军报要参考《红星》编辑发行的经验,坚守党性原则,积极利用新型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大喇叭”作用,做好党和军队形象的建设和传播,讲好党和军队的历史故事和心声,与党和军队的建设同步前行。

(二)党报军报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党报军报的基本宗旨, 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础。在中央苏区时期,《红星》始终秉持以服务人民、为红军战士着想为导向,承载传递信息、宣传思想、反映军民状况、培育红军战士等多重使命。其每一篇新闻报道、 评论分析和特稿研究等都与苏区人民的生活需求紧密相连。《红星》坚持为人民和红军战士发声,力求满足苏区人民和红军战士的信息需求, 确保他们获得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在排忧解难上,《红星》积极指出红军内部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根源,并通过群策群力为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由此可见,《红星》通过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为苏区人民和红军战士提供服务,充分体现了党的本质与使命,为党在政治层面建军提供了典范。当前,中国已迈上新征程,党报军报要积极改进宣传思路,增强报道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拉近军民关系,确保部队士兵和人民的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党报军报一方面要凝心聚力,选择科学严谨的议题精心编辑,设计具有魅力、声音和威信的版面来完善党报军报;另一方面,要与人民群众的日常语言相契合,生动地叙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奋斗历程。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党报军报与人民之间的纽带联系, 传承和弘扬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党报军报要做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形象的宣传者

在中央苏区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污名化和妖魔化。《红星》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报,始终坚守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与外界的舆论展开激烈的话语争夺。 通过开设“消息”“群众工作”等栏目,一方面驳斥敌人的污蔑与指责,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苏区的真实情况, 使党和红军的良好形象在激烈的话语争夺中屹立不倒, 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其所传递的信息激励着苏区军民坚定信仰,不畏艰苦,继续前行。如此情境下,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不仅捍卫了自己的声誉, 还通过真实的报道赢得了苏区军民的信任与拥护。当前,我国面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冲击着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等挑战, 党报军报必须保持警觉,积极借助现代化技术和传播手段,不断提高报刊的质量水准以及影响力, 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守护其正面形象,努力让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

四、结语

《红星》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大喇叭”,在军队中承担着传播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以及推动工农红军建设的重要使命,对工农红军的成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中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其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日渐提升,党报军报需要从《红星》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在加强党和军队思想建设的同时,积极展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面貌和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党报军报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使命,它们在塑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形象、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党报军报应该认真研究和继承《红星》的编辑理念,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影响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红星战士红军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闪闪的《红星》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