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桔 黎文嘉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广东星海演艺集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演艺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于2023年7月9日—9月10日成功举办。该项目积极响应广东在演艺产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探索,集中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演艺方面的实践和理论资源。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深入探索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R/VR、3D、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数字化演艺内容创作、沉浸式场景营造等多个领域。项目成果涵盖了数字化演艺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多元化的数字演艺实践,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和众多官方机构的关注与支持。
总体来看,此次活动在推动演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数字化演艺管理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是文化部发布的首个专门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标志着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详细阐述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业态和生态。2022年5月,《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4]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2022年10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5]提倡在文化和旅游行业中多场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6]强调数字文化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进一步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
数字演艺借用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 赋予观众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增强演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传播效果,实现数字演艺产业的突破。演艺数字化意味着内容生产方式、要素和价值的重新排序,倒逼文艺院团在创新舞台艺术、开拓演出市场、提升营收能力、扩大观众规模等方面作出新探索。实现演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亟须培养一批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数字演艺人才。
广东星海演艺集团自2022年6月开始申报“演艺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经过初评、复评,于2023年3月正式立项。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7月10日,正式开班, 启动为期62天的培训。 项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对口指导相结合,围绕数字化时代演艺产业的影响与对策、趋势与动态、机遇与挑战、模式与路径、管理与实操等方面展开,制定包含专题讲座、名家指导、实地考察、实战演练、业界交流在内的课程体系,使学员建立数字化思维, 探索多元实践路径, 适应数字时代语境,了解市场运行机制,能对接行业前沿,并掌握数字化演艺项目的策划、营销推广、管理等重要能力。
集中培训理论课程设置分为“数字产业政策解读与宏观形势分析”“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数字演艺策划与运营管理”三大主题模块,从政策、产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层面全方位、系统性地讲授数字演艺经营与管理知识,着眼于科技与艺术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数字产业政策解读与宏观形势分析”模块中,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李凤亮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文化创新助推文化自信自强》开班第一课,深入探讨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路径,分析深圳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揭示了市场机制、 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7]。另外,李凤亮教授的讲座《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还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瓶颈以及特征等方面全方位地阐述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说明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虚拟化、体验化、跨界化和国际化特征日趋明显,剖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战略方向,明确了互联网与新兴文化业态跨界融合的关联性, 并从价值观构建、供给侧发力、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人才培养等八个方面梳理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部分,国家艺术基金理事、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授课《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夯实艺术本体、激活艺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强调了艺术本体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指出现场演出仍是演艺产业的核心。他强调,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找准文艺工作的定位与方向,要以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
而在“数字演艺策划与运营管理”模块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的课程《价值承续、审美创化——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价值与路径》,聚焦于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 论述了加强数字创意内容生产和流量营销的必要性, 并探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机制和新趋势。着眼于“文化数字化”这一重要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他从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价值认知、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探索、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机制、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场景、数字文创的新趋势等维度切入,深入探析了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价值与路径。
在讲座中,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演艺产业数字化现状分析”这一议题,共同探讨了演艺产业数字化的关键方面及其挑战。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在《演艺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全面分析了演艺、经营管理、数字化的融合,强调了解放思想、培养数字化思维的必要性[8]。
中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高宏存教授的《演艺数字化:趋势困局与突破环节》和《演艺数字化:从国家话剧院的探索看行业发展》讲座,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演艺数字化的概念与发展, 结合演艺数字化实践领域的重点问题, 指出了数字演艺亟须突破的关键环节与未来发展路径。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孙亮教授的《以数字化传承发展表演艺术》则从多维度探讨了数字化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包括其在降低成本、增效和体系重塑方面的影响, 并鼓励深入思考数字化对表演艺术的影响。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赵乐通过《数字化时代表演艺术的发展态势与思考》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对表演艺术产业的全面影响, 包括生态重构和人机共创的前景。最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的授课《数字化时代的演艺产业发展和产品供给策略》聚焦于数字化与现场演出的关系,强调了现场艺术的独特价值,指出内容创新、实践勇气和人才培养是关键。
这些专家通过对演艺产业数字化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可能性。综合来看,演艺产业的数字化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持续演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还包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重塑、 新的生产与传播模式的探索以及对现场艺术价值的重新评估。未来,演艺产业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变化的理解、适应和创新。
在探索数字技术与艺术创新的交融中, 多位专家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主任马述智教授的《数字技术在戏剧演出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对戏剧演出的影响, 指出虽然数字技术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但它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戏剧的魅力,技术应作为创意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导因素。
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在《文化创新、数字赋能——以时代精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示了数字媒介如何助力演艺作品提高影响力,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 数字平台的运用为演艺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群体和关注度。《醒·狮》这一案例体现了数字技术在扩大艺术影响力方面的潜力。香港知名导演、编剧高志森的讲座《演艺新业态香港市场经验》则从电影和舞台剧的制作角度探讨了演艺创意工作的核心要素, 并鼓励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演艺产品制作, 突显了区域合作在艺术创新中的重要性。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主任、 演艺装备系统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宜春教授通过《人工智能艺术》讲座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强调了AI艺术的不断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 指出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演艺产业带来的新机遇。
这些专家共同揭示了数字技术在演艺领域的多样化应用,突出了技术作为创新驱动力的角色,同时也强调了保持艺术本质和传统价值的重要性。
对于数字媒介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与影响, 专家们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明教授在《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商业创新模式》中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演变。他着重讨论了“三品战略”、消费品有效供给,以及二元消费时代的到来, 强调了创造独特顾客价值和资源整合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重要性。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民教授在讲座《文化企业品牌管理》中深入探讨了品牌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品牌定位、体验、传播和授权。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提升文化企业品牌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教授则从新闻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强调了数字媒介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的重要性。他的《数字媒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深入分析了数字时代媒介动员机制的变化,并在《数字媒介赋能演艺行业的创新实践》 中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演艺行业中的应用及如何通过新文本、 新语言和新场景扩展演艺产业的边界。
这些专家的观点共同构成了对数字媒介在文化产业中应用的深入分析, 揭示了其在商业模式创新、 品牌管理,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和重要性。
在“演艺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的实践课程中, 学员们参观了多个与演艺数字化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广东粤剧院、腾讯集团等。这些考察不仅提供了实际案例的深入理解,还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演艺行业中的多样化应用和创新趋势。通过与各领域的演艺名家和数字科技专家的交流,学员们能够与演艺名家、数字科技人才、项目运营骨干、一线实操人员近距离接触,进一步全面深入了解演艺数字化背后的核心创意与前沿技术,并与一线专家共同探讨融合传统演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创新策略,特别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创造沉浸式观众体验中的应用, 以及交互性技术在参与式表演中的作用。此外,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内容生成与市场分析中的应用, 为演艺作品提供了创新的视角和营销策略。
实践中的新发现表明, 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观众体验,还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如虚拟票务和在线直播,同时促进了演艺内容的全球化传播。行业专家指出,技术应辅助而非主导艺术创作,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融合。数字化转型被视为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要求演艺从业者将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有效结合。
为搭建学员与业界交流、拓宽视野的平台,项目策划了三场不同主题的数字演艺前沿沙龙,在《以数字为媒,助力现场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主题沙龙中,专家们和学员们共同讨论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舞台艺术, 通过创新的数字手段增强观众体验, 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在第二次沙龙《新科技赋能演艺产业》中,专家们进一步举例说明了AR/VR、AI等新兴科技在演艺产业中的应用,强调了科技在改变演出形式、提高观众参与度方面的作用。在第三次沙龙《数字演艺商机与趋势》中,学员们相互讨论分析了数字演艺领域的新商机和发展趋势, 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为演艺产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和市场机会。
通过主题沙龙和实地考察等环节, 项目不仅拓宽了学员们对演艺数字化应用的视野, 还使他们深入理解了演艺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 这些活动揭示了演艺数字化在创新、 技术应用和市场发展方面的关键要素, 展示了数字技术在创新演艺内容和经营策略中的广泛应用。
国家艺术基金“演艺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项目从“演艺数字化+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索了舞台艺术生产、经营、传播推广全链条的数字赋能演艺融合发展多元路径。 业界专家表达了对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承办该项目的高度认可,充分肯定项目的师资课程、条件资源以及对演出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宋官林表示:“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按照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需求,扎实开展高密度培训,努力为国家及社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创新应用人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讲道:“探索和尝试演艺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从线上演出、演出直播,到虚拟人以及数字衍生等,表演艺术内容制作的领域逐步拓宽,通过项目两个月的培训, 有效帮助从业者以全新的视角迈入更加广阔的舞台, 用数字技术为艺术工作注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