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火电厂集控室消防细水雾抑制火灾模拟分析

2024-04-13 09:11李彦平吴伟康
电力勘测设计 2024年3期
关键词:水雾火源热电偶

李彦平,吴伟康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333 )

0 引言

电力工程的集控室通过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和其他各类电力运行控制系统,实现电力设施集中调控和电力运行各系统工况的监测功能,是整个电力生产系统的控制中枢,在后续的电厂生产和运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集控室的消防安全是电力安全生产和运行的重点工作。

针对集控室电气设备多、人员密集和空间受限的特点,传统的水喷淋系统不适用于E类(电气)火灾。细水雾灭火技术由于其灭火特点,能够应用于各类火灾;细水雾在灭火中有烟气净化的效果,能够用于保护人员密集的工作场所。

细水雾灭火技术凭借着环保高效、耗水量少、烟气净化及破坏性小等优点,已成为当今最具潜力的环保高效型消防灭火技术之一,应用于各类工作场所。刘江虹等[1]通过三维测定细水雾灭火时的速度分布于雾滴大小的关联性,说明了细水雾与射流卷吸现象之间的关系。余明高等[2]通过对在受限空间内灭火实验温度场的分析,进行细水雾灭火机理的研究,得出使用细水雾灭火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细水雾雾化对燃烧区的气相冷却作用和减弱热辐射;二是细水雾雾滴在落到燃烧物表面时表现出的冷却窒息作用。董希琳等[3]针对细水雾的作用建立了单雾滴运动的数学仿真模型,对细水雾雾场特性与火焰火羽的相互作用做出了说明。

杨立军[4]对细水雾雾滴的蒸发及吸热等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细水雾雾滴粒径越小,吸热蒸发越快,但并不表明灭火效能就越高。孙智灏等[5]研究添加剂对细水雾灭火增强作用及机理分析中得出,添加剂通过对细水雾的物理或化学强化作用,能显著提高细水雾灭火性能,缩短灭火时间,提升其灭火稳定性和降温效果。乔林等[6]利用火灾动力学仿真软件(fire dynamics simulator,FDS)模拟研究不同压力下细水雾对汽油池火的抑制过程,说明了压力与灭火性能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表明,细水雾灭火技术是一项多机理、较为复杂的灭火技术,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喷头压力和角度是细水雾灭火系统至关重要的参数。

本文以某火电厂建设工程集控室消防系统设计为例,利用PyroSim 火灾模拟软件建立实验模型,模拟分析在不同压力和角度下细水雾对T2模式自由火的抑制机理和过程,模拟结果能够为集控室消防设计和细水雾性能研究提供依据。

1 模拟模型设计

以某火电厂建设项目集控室消防系统设计作为工程原型,模拟模型设计受限空间无强制通风状态下的细水雾灭火。设置1 MPa、2 MPa和5 MPa 共3 个压力梯度,以及45°、60°和90°共3 个角度梯度。

1.1 模型参数

受限空间以GB/T 25207—2010《 火灾试验表面制品的实体房间火试验方法》[7]规定的标准试验房间为样板,空间尺寸为3.6 m×2.4 m×2.4 m;混凝土结构。火源为简化模型设置,尺寸为1 m× 1 m,位于房间地面几何中心,坐标为(1.8, 1.2, 1.2),功率为500 kW/m2;消防喷淋头一组4 个,坐标分别为1 坐标(0.9,1.6, 1.8)、2 坐标(0.9, 0.8, 1.8)、3 坐标(2.7, 0.8,1.8)和4 坐标(2.7, 1.6, 1.8),管网工作压力梯度设置为1 MPa、2 MPa 和5 MPa,相对于喷头所在平面角度梯度为45°、60°和90°。因模拟自然燃烧状态时,燃烧时间T=50 s 时,火焰火羽达到稳定燃烧状态,故关联控制的触发条件为T=60 s;墙上开一个敞开的门,开的门孔尺寸是0.8 m×0.2 m。为了降低门口气流对于室内火源的影响,将门口边界的计算区域扩大1 m,即开方面位于横向坐标X= -1 m 的平面。

模型场景布置和喷头角度布置如图1 所示。距火源以上每隔0.2 m 设置一个热电偶(thermocouple,THCP), 分 别 用THCP1 ~THCP10 表示,用于测量空间的温度分布,计量单位为℃,热电偶从下往上的编号依次是1、2、…、10。CO 和O2的体积分数探测器设置在距火源2.2 m 处,测量单位为mol/mol。热流量和质量流量探测器放置在模型门口中心处,用于测量通过门的热流量和质量流量,计量单位分别为kW/m2和kg/s。

图1 模型场景布置和喷头角度布置图

1.2 细水雾喷头参数设置

细水雾喷头参数设置见表1 所列。采用全淹没开式细水雾灭火系统,喷头类型为实心锥型,孔径约3.0 mm。

表1 细水雾喷头参数设置表

1.3 模型试验方案

本次模拟采用的模拟试验方案编号详见表2 所列。通过做一系列的平行试验,比较和分析模拟结果中的相关参数,得出细水雾灭火性能差异结论,并给出评价。

表2 模拟试验方案编号表

本文模拟在该受限空间模型的灭火条件下,通过改变细水雾灭火的相关参数,分析其对灭火性能的影响,得出模拟试验条件下,灭火性能最佳的细水雾压力、角度和模拟对象的烟气运动、火焰温度分布、烟气中O2和CO 体积分数、灭火时间以及灭火用水量等参数。

2 同角度、不同压力下的灭火性能模拟分析

自由燃烧的基础上,添加一组4 个的细水雾喷头。设置相对于细水雾喷头所在平面的同角度下,用不同的工作压力实现细水雾灭火性能模拟。

2.1 喷头角度为45°时的模拟燃烧及分析

热电偶设置得较多,从空间内温度变化来看,在整个灭火过程中,THCP1 测量的温度基本与火源温度保持一致,THCP4 测点处于火源外焰中心偏上的位置,曲线波动太大,THCP8 ~THCP10 测量的温度在释放细水雾的瞬间降低,然后趋于平稳。喷头角度为45°,选择有代表性的THCP2、THCP3、THCP5 和THCP7 这4 个热电偶分析模拟结果,热电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图3 所示。

图3 热电偶THCP5和THCP7的温度曲线

图2 和 图3 分 别 是THCP2、THCP3、THCP5 和THCP7 在喷头角度为45°时自由燃烧状态、1 MPa 低压细水雾、2 MPa 中压细水雾、5 MPa 高压细水雾的温度变化曲线。从图2和图3 可以看出,在60 s 之前,每个热电偶的温度变化曲线基本相同。在T= 60 s 时释放细水雾,各个热电偶的温度曲线都表现出降低趋势。总体来看,细水雾释放后,温度曲线表现出降低、升高和再降低3 个阶段。结合细水雾灭火机理来看,正好对应细水雾灭火过程的喷雾初期抑制阶段、火焰强化膨胀阶段和细水雾再次抑制阶段3 个阶段。

从灭火时间看,高压水灭火用时最少,中压水次之,低压水最长,甚至还存在复燃情况。以THCP2 为例,用高压水在T= 135 s 时,火源熄灭;中压水在T= 171 s 时,火源熄灭;释放低压细水雾火焰温度始终大于75 ℃,即灭火失败。

气相组分变化曲线如图4 所示。

图4 空间CO和O2体积分数变化曲线

从图4 可以看出,在整个灭火过程中,造成CO 浓度增加的原因是:当释放细水雾后,由于水雾的蒸发吸热和屏蔽热辐射的作用,使得周围的O2浓度降低,造成不完全燃烧,且冷却和隔绝越明显,产生的CO 越多。O2浓度约为0.21 mol/mol 的正常含量,在T= 75 s 时达到了稳态。由于细水雾的窒息作用,火源周围的O2浓度越来越低,所以1 MPa、2 MPa 和5 MPa 这3 种工况下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最大降低至0.10 mol/mol 左右。

2.2 喷头角度为60°时的模拟燃烧及分析

在维持火源功率、细水雾释放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只将喷头角度改为60°,模拟燃烧分析。

在T= 60 s 时释放细水雾,温度—时间曲线都有很大的波动;在T= 80 s 左右时,均高于自由燃烧,相比较45°工况时,不稳定性更高,变化趋势仍然呈现出“降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火情得到了控制。

从灭火时间看,高压水灭火用时最少,中压水灭火用时次之,低压水灭火用时最长。以THCP2 为例,用高压水在T= 126 s 时,火源熄灭;中压水在T= 148 s 时,火源熄灭;低压细水雾同样灭火失败。

2.3 喷头角度为90°时的模拟燃烧及分析

喷头角度为90°时,模拟燃烧分析如下:在T= 30 s 左右时,火焰温度出现了波动,在预定的T= 50 s 时,火源达到了稳定燃烧状态。同样,在T= 60 s 后的温度—时间曲线都产生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但是也有波动,其波动幅度远小于60°工况时的波动幅度。

从灭火时间看,高压水用时最少,中压水次之,低压水最长。同样以THCP2 为例,用高压水在T= 121 s 时,火源熄灭;中压水在T= 141 s 时,火源熄灭;低压细水雾在T= 191 s 时,火源熄灭。

2.4 同角度、不同压力下的模拟结果

本节分析每个角度系列不同工况下THCP2、THCP3、THCP5 和THCP7 这4 个不同高度热电偶的温度曲线图,CO、O2在受限空间里离火源2.2 m 处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各工况下灭火时间、用水量、CO 体积分数和O2体积分数的模拟结果详见表3 所列,灭火失败和成功的比例为2∶7。

表3 同角度、不同压力下的模拟结果

模拟试验得出:通过门的热流量在火源燃烧前期均呈逐渐增大状态,自由燃烧时,热流量数值约为-215 kW/m2。而在其他工况下,细水雾的流动和门外环境达成了对流状态,进门和出门的热量几乎相当。在高压工况下,窒息等作用更明显,波动幅度更大。

通过门的质量流量在火源燃烧初期,流出门的物质占大多数;而随着燃烧的进行,进出门的物质达到平衡,在释放细水雾后的10 s 内,流进门的物质急剧增大;后面随着燃烧的继续进行,进出门的物质流量达到了稳态。

3 同压力、不同角度下的灭火性能模拟分析

为了较完整地开展细水雾灭火性能模拟试验,在前面测试试验的基础上,再设置一组系列试验,即: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变量,在相同释放压力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试验。

3.1 细水雾释放压力为1 MPa时的模拟燃烧及分析

如图5、图6 所示:在T= 60 s 释放细水雾后,温度曲线出现降低,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释放角度为60°的细水雾释放后,温度曲线出现很大的波动。可以得出:1 MPa 低压情况下,45°和60°细水雾灭火均失败。90°细水雾释放后的T= 191 s 时刻,灭火成功。

图5 热电偶THCP2和THCP3的温度曲线图

图6 热电偶THCP5和THCP7的温度曲线图

细水雾释放角度为60°时,出现火源形态波动幅度过大,原因可能是火源面积过大。在该工况下,细水雾中心线交点正好在火源中心点,再加上水压较低,所以在释放过程中,细水雾可能会起到促进作用,致使温度上下波动幅度过大。可见,高压细水雾比中压、低压细水雾的灭火效率更高。

为分析细水雾释放压力为 1MPa 下的气相、固相组分变化情况,对该有限空间内CO 和O2体积分数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7 所示。

图7 1 MPa细水雾释放压力下空间CO、O2体积分数曲线

模拟曲线图显示,自由燃烧情况下的CO体积分数为7.3×10-5mol/mol,在1 MPa的情况下,细水雾释放角度为45°时,灭火过程中的CO 体积分数约为1.2×10-4mol/mol;释放角度为60°时,CO 体积分数为1.4×10-4mol/mol;释放角度为90°时,CO 体积分数为1.6×10-4mol/mol。同压力的条件下,细水雾释放角度为90°的情况下要比45°和60°产生的CO 较多,即:细水雾释放角度90°比45°和60°情况下的隔绝氧气作用更明显,产生的不完全燃烧占比更高。

燃烧初期,空间内的O2浓度约为0.21 mol/mol,且降低得较缓慢。而在T= 60 s 之后,O2浓度降低明显,稳定数值约为0.168 mol/mol。45°灭火过程中的O2体积分数约为0.12 mol/mol,有轻微的抖动;60°灭火过程的O2体积分数为0.10 mol/mol,抖动的幅度比较大;90°的O2体积分数约为0.107 mol/mol,特征曲线较为平稳。

运用同样的模拟试验方法,细水雾释放压力为2 MPa 和5 MPa 时,对该有限空间内模拟燃烧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细水雾释放压力为2 MPa 时,释放细水雾后,3 种工况的细水雾均起到了灭火作用,90°在T= 142 s 时扑灭;60°在T= 148 s 时扑灭;45°在T= 175 s 时扑灭。

2)细水雾释放压力为5 MPa 时,释放细水雾后,3 种工况的细水雾均起到了灭火作用,90°在T= 118 s 时扑灭;60°在T= 128 s 时扑灭;45°在T= 135 s 时扑灭。

3.2 同压力、不同角度下的灭火模拟结果

本节主要模拟细水雾在相同释放压力、不同释放角度下的灭火性能,得到每个角度系列不同工况下的THCP2、THCP3、THCP5 和THCP7 这4 个不同高度的热电偶温度曲线,CO、O2在受限空间里离火源2.2m 处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各工况下灭火时间、用水量、CO 体积分数和O2体积分数等模拟结果详见表4 所列。

表4 同压力、不同角度下的模拟结果汇总表

模拟试验得出:通过门的热流量在火源燃烧前期均成逐渐增大状态,自由燃烧时,热流量数值约为-215 kW/m2。释放细水雾后明显降低,45°工况下的热流量为-48 kW/m2;60°工况下的热流量为-40 kW/m2;90°工况下的热流量约为-20 kW/m2。在同压力的条件下,90°工况下的冷却作用最好。

通过门的质量流量在火源燃烧初期,流出门的物质占大多数;随着燃烧的进行,进出门物质达到平衡,在释放细水雾后的10 s 内,流进门的物质急剧增大,质量流量波动幅度为0.5 kg/s;后面随着燃烧的进行,进出门物质流量达到稳态。

4 结语

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以GB/T 25207—2010 规定的标准试验房间为样板的试验条件下,细水雾释放压力越高,灭火效果最佳;喷雾与火源外焰、内焰中心线重合时,灭火效果最佳。

本文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

1) 2 MPa 中压和5 MPa 高压细水雾均灭火成功,且整个灭火过程可以分为3 个阶段,而1 MPa 低压细水雾灭火失败,原因是细水雾喷雾强度不够,水量偏少;

2)同压力下,喷雾角度为90°条件下的灭火效果比45°和60°情况下的灭火时间短,火焰温度波动小,灭火效果最好。其可能原因是喷雾角度为45°时,喷射细水雾的中心线对准的是火焰外焰,火焰上部和底部隔绝效果不理想;喷雾角度为60°时,喷射细水雾的中心线对准火焰底部的内焰部分,因此,火焰中焰和外焰区域也不能很好隔绝氧气,所以会出现温度曲线波动幅度较大的现象;

3) 同角度下,5 MPa 高压细水雾比2 MPa 中压和1 MPa 低压的细水雾灭火时长短,灭火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高压细水雾比低压和中压细水雾的水雾特性更佳,雾化效果更好,冷却和窒息效应更明显;

4)由于细水雾灭火时的窒息效应,细水雾释放后,空间内的O2体积分数比自由燃烧降低得更快。同时,空间内的CO 体积分数比自由燃烧时会更高,其主要原因是不完全燃烧造成。细水雾窒息效应越明显,周围O2浓度越少,不完全燃烧组分越多,而且压力越高,此现象越明显;

5)从压力的角度看,低压细水雾灭火时间久,不利于紧急扑灭火灾;高压细水雾耗水量大,对保护对象的冲击大,运行成本高;而中压细水雾具有灭火效率高、消耗的水量少等优点,适合消防自动灭火的推广。从喷射角度方面看,喷射角度为45°的灭火时间稍长;喷射角度60°的火焰温度波动很大,可能引发其他可燃物着火;喷射角度为90°的细水雾具有覆盖面积大、灭火过程中火焰温度平稳的优点,适合作为集控室的自动灭火喷头参数。

在实际运用场景中,可以根据集控室内各类电气设备布局,统筹设计细水雾灭火系统布局。在模拟试验中,建议细水雾释放压力为中压水雾,喷雾角度与电气设备垂直布置。

猜你喜欢
水雾火源热电偶
细水雾灭火系统对油池火抑制效果研究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一种热电偶在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的测量应用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
热电偶时间常数检测分拣系统设计
山东省森林火火源的时空分布
高压细水雾在龙洞水电站变压器消防的应用
舰船细水雾红外隐身技术及其试验研究
氮气—细水雾灭火关键技术研究
刍议热电偶测温原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