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鹏
胸腰段脊柱骨折多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所致,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瘫痪或死亡,病症在骨科临床中十分多见,危害患者安全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症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跨伤椎固定治疗、伤椎固定治疗[1],因两种治疗方式不同,治疗效果亦不同,而本文主要以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开展以上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展开观察,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优方案,规避骨块复位效果不佳、螺钉松动等不良恢复情况,确保椎体稳定性,详见下文所示。
数据搜集时间选取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月,均为我院骨科收诊患者,总计70 例,分组方式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方面,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占比比例为21 ∶14,最小年龄24 岁,最大年龄79 岁,年龄平均数(49.12±10.31)岁,骨折分型:A 型患者12 例、B 型患者8 例、C 型患者6 例、D 型患者5 例、E 型患者4 例,骨折节段:单节段患者19 例、多节段患者16 例;对照组方面,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占比比例为22 ∶13,最小年龄25 岁,最大年龄80 岁,年龄平均数(49.25±10.26)岁,骨折分型:A 型患者11 例、B 型患者6 例、C 型患者8 例、D 型患者5例、E 型患者5 例,骨折节段:单节段患者20 例、多节段患者15 例,在各项基础信息的比对下,两组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条件:(1)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影响学确诊标准;(2)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或高空坠落;(3)伤椎结构完整;(4)符合手术条件;(5)签署知情同意书;(6)经医学伦理会认证。
排除条件:(1)并发病理性骨折[2];(2)严重脏器功能疾病患者;(3)手术不耐受患者;(4)精神状态异常患者;(5)基础信息不完整患者;(6)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
以跨伤椎固定治疗应用于对照组中,患者保持俯卧位手术体位后行全身麻醉处理,将软垫置于患者骨盆及胸骨柄等主要承力部位,待麻醉起效后,于患者伤椎中心处切口,以微创入路方法显露患者伤椎部位,随后,在患者伤椎上处和下处分别通过2枚椎弓根固定进行置入,通过纵向连接杆进行上下连接,将前预弯放置后行进一步纵向撑开操作,以恢复患者正常的伤椎高度,并针对患者伤椎畸形、伤椎后凸等情况进行酌情矫正。
以伤椎固定治疗应用于研究组中,患者保持俯卧位手术体位后行全身麻醉处理,将软垫置于患者骨盆及胸骨柄等主要承力部位,待麻醉起效后,于患者伤椎中心处切口,以微创入路方法显露患者伤椎部位,在患者伤椎上处和下处分别通过2 枚椎弓根落定进行置入,然后选择2 枚椎弓根落定置入患者伤椎位置,此螺钉需短于上下两处螺钉约(8±2)mm,以规避伤椎内骨块挤压,通过纵向连接杆进行上下连接,然后拧紧螺钉帽,依次开展纵向撑开操作后再次拧紧螺钉帽。如患者存在脊髓损伤情况,还需在推板开窗术下对复位不良骨块进行内推至椎体内部,最后,通过横向连接杆在患者椎间小关节和横突处进行植骨操作。
脊柱情况:针对治疗前、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 角进行准确记录并判定恢复效果。
并发症:针对患者发生的螺钉松动、疼痛、感染和神经受损等记录,同时计算相应发生率。
疼痛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分,0 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3],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疼痛,分数越低则表明患者疼痛越轻。
功能障碍评分: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作为评分标准,分别评测治疗前、治疗后,涵盖主观症状(下腰酸痛、腿麻痛、步态不稳)、临床体征(感觉障碍程度、运动障碍程度)、活动受限状况、膀胱功能四项内容[4],总计29 分,以高分数代表患者轻度运动障碍。
恢复效果:优结果下显示患者脊柱情况恢复较好,无并发症发生,良结果下显示患者脊柱情况恢复一般,存在少量并发症发生,差结果下显示患者脊柱恢复情况不佳,出现明显并发症,恢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本次研究数据行SPSS25.0 统计软件分析计算,计量资料的表示形式为(±s),行t 检验法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形式为[n(%)],行x2检验法检验(P>0.05)代表统计差异不明显(P<0.05)代表统计差异明显。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脊柱情况对比显示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椎体前缘和椎体后缘高度的对比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更高,在Cobb角的对比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更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脊柱情况进行对比(±s)
表1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脊柱情况进行对比(±s)
组别 例数 椎体前缘高度(mm) 椎体后缘高度(mm) Cobb 角(°)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n=35 50.33±5.26 95.15±2.08 72.64±3.51 96.67±2.14 17.33±2.27 3.38±0.16对照组 n=35 50.30±5.29 71.08±4.31 71.94±3.58 72.16±4.25 17.25±2.28 6.94±0.24 t-0.023 9.755 0.825 10.473 0.147 13.016 P-0.984 0.001 0.411 0.001 0.883 0.001
在并发症率对比中,研究组患者(2.86%)与对照组患者(22.86%)相比显示更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针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率进行对比[n(%)]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治疗后功能障碍评分对比显示统计学差异均不明显(P>0.05),但是,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更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s,分)
表3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s,分)
组别 n 疼痛评分 功能障碍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n=35 8.63±1.25 2.03±0.18 16.35±2.25 25.11±1.08对照组 n=35 8.66±1.21 4.39±1.01 16.37±2.21 24.97±1.05 t-0.042 7.514 0.037 0.038 P-0.105 0.001 0.970 0.969
在恢复优良率对比中,研究组患者(97.14%)与对照组患者(74.29%)相比显示更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针对两组患者的恢复优良率进行对比[n(%)]
胸腰段脊柱骨折为脊柱后凸处、前凸处交界处骨折[5],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椎周韧带或纤维环损伤,临床治疗重点集中在消除神经根和脊髓的挤压方面,恢复患者正常脊柱生理结构,在临床医疗技术发展进步的现状下,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较多,因而选择更易于患者术后恢复的手术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跨伤椎固定治疗是既往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常用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等特点,虽可起到伤椎的有效固定,但由于上下椎体前缘距离缩短带来的悬挂、应力负荷不均匀以及椎弓根螺钉旋转能力差[6],远期效果相对不足,加剧患者术后疼痛的同时,脊柱恢复状况一般,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效果,既往大量临床经验证实,在跨伤椎固定治疗后患者易发生螺钉松动、疼痛、感染和神经受损等并发症[7],进一步影响康复效果。伤椎固定治疗是当前阶段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新型治疗方式,主要针对伤椎和相邻上下椎体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有效固定,确保应力负荷分布更均匀[8],以三角形受力结构为依据,直接脊柱轴向压缩、屈曲及旋转的稳定程度[9],符合脊柱生理结构特点的同时,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以强化脊柱恢复状况,更易于患者术后康复[10]。在确保伤椎固定治疗的良好治疗效果下,可予以临床广泛应用,更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和椎体稳定,对恢复患者日后运动功能带来积极影响。
本文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功能障碍评分对比显示差异不明显,可知无论是跨伤椎固定治疗还是伤椎固定治疗均可不影响患者功能障碍情况。但在椎体前缘和椎体后缘高度的对比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更高,在Cobb 角、疼痛评分的对比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更低,提示伤椎固定治疗下患者脊柱恢复状况更佳、减轻术后疼痛更显著。另外,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6%)与对照组患者(22.86%)相比显示更低,研究组患者恢复优良率(97.14%)与对照组患者(74.29%)相比显示更高,提示相比于跨伤椎固定治疗,伤椎固定治疗能够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恢复优良率。
综上所述,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首选伤椎固定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复原正常脊柱状态,并发症少见,更易于实现患者术后康复,应在临床治疗中首选应用并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