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疗效及提高患儿睡眠质量分析

2024-04-13 01:19耿珊珊杜午奇
保健文汇 2024年1期
关键词:气血脾胃小儿

文/耿珊珊,杜午奇

小儿夜啼是指婴幼儿在夜间入睡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哭闹现象,其临床表现包括小儿夜啼的主要症状是在晚间哭闹、大声呼喊、焦躁不安,并且很难被安抚。这种行为可能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1]。夜啼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小儿夜啼的具体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据分析包括生理学因素、舒适和安全感需求、过度刺激及睡眠习惯问题等。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小儿夜啼的发生往往与母亲孕期心情急躁、患儿脏腑受寒或积热等因素有关[2]。笔者在门诊工作中发现,临床多见乳食积滞型夜啼,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也与小儿生理特点及家长不恰当的喂养方式有关。患儿年龄小,多不知饥饱,家长喂养不当,导致患儿乳食积滞,内伤脾胃,积于中焦,胃失和降,故夜间啼哭不止。中医推拿的治疗理念源自中医药学中的经络理论,小儿夜啼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相关[3]。中医推拿,可以调整孩子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调整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小儿夜啼的效果[4]。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啼(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提高患儿睡眠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 2021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门诊患儿,按照入选自愿原则,共 60 例。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 例,记录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喂养方式等。

1.2 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夜啼的诊断标准,患儿均在夜间入睡过程中哭闹不止,表现的轻重不同,在白天都较为安静,并无明显的呕吐、泄泻等情况发生。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5]中以夜啼的不同进行辨证分型,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拟定标准:小儿出现仰卧、烦躁不安、舌苔黄、梦中啼哭、神色恐惧等表现。

1.2.3 纳入标准

符合小儿夜啼(乳食积滞型)的辨证标准;年龄<3 周岁的婴幼儿;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

1.2.4 排除标准

其他明确的身体疾病或病因导致的夜间哭闹,如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等;先天性异常或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睡眠障碍,如嗜睡、梦魇等;曾接受过中医推拿治疗的患儿;家庭环境不稳定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患儿。

1.2.5 病例的脱落标准

受试者依从性差;中途由于其他疾病、自身愿望等各种原因终止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采用以健脾和胃为治则而自拟的推拿处方:揉板门200 次、清补脾经200 次、掐揉四横纹(用拇指指甲在每个手指的第二关节上轻掐几下,再揉按约5 次)、揉小天心30 次、顺时针摩腹100 次、按揉足三里穴100 次、捏脊6 遍。如有舌红、大便干加清大肠经、清天河水各100 次。治疗频率和持续时间:中医推拿治疗将在每天进行1 次,共治疗7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和睡眠质量。

(2)对照组:给予神曲消食口服液口服(国药准字:Z20153035,成分: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白芍、党参、茯苓、麸炒白术、木香、砂仁、醋延胡索、炙甘草)。口服剂量根据药品说明书为1 次5ml,1 日3 次口服。疗程7d。

追踪随访:在经过治疗后,医护人员定期对两组小儿实行追踪随访,对睡眠情况、夜啼症状等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对治疗后的效果及安全性加以评估。注意事项:在对两组患儿实施治疗前,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养护的健康科普,比如合理喂养、如何保证睡眠质量等;并告知不要擅自给予患儿实施其他治疗和药物。

1.4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小儿夜啼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小儿夜啼的疗效评定:①显效:治疗后,患儿在夜间能够安静入睡,偶尔惊动但可很快入眠;②有效:治疗后,啼哭声较轻,并且时间短;③无效:治疗后,夜啼症状无任何好转。

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腹胀满、食欲差、口臭、大便干。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 分、1 分、2 分、3 分。

治疗前后BISQ 相关指标:BISQ 通常是指Bergen Insomnia Scale Questionnaire。它是一种用于评估睡眠质量的问卷调查工具。BISQ 旨在评估个体的睡眠障碍和睡眠问题的严重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中,可以使用描述统计方法计算均值(±s)和标准差(s),并进行t 检验以评估差异的显著性。如果t 检验结果的P 值小于0.05,则可以得出结论,即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伴随症状评分

相对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的推拿治疗方法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更有效(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次要症状评分比较

2.3 对比两组患儿的BISQ相关指标

相对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的推拿治疗方法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更有效(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ISQ 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小儿推拿是安全、绿色的治疗方法,推拿取穴等同于中药配伍,正如《幼科铁镜》曰: “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 ,但小儿推拿无副作用及吃药之苦,更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6-7]。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和成熟离不开充足的睡眠,因此应重视小儿夜啼的治疗[8-9]。有相关研究表明:小儿夜啼疾病与寒邪伤脾、阴阳失衡有关,采用中医推拿方案开展治疗可达到针对性、高效性目的,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10]。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的推拿治疗方法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更有效(P<0.05)。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茯苓、党参等成分被认为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失调、湿气重等因素与夜啼有一定关联。这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湿气积聚,以改善相关的腹胀、腹泻等问题。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白芍、麸炒白术、木香、砂仁等成分被认为具有消食宽中的作用。它们可能通过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和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空,缓解消化不良导致的不适,从而减轻夜间不适感和改善睡眠品质。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营养转化的重要器官。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成分可能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平衡胃肠道的气血运行,增强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改善因脾胃虚弱引起的胃肠道问题,从而缓解夜啼产生的不适和睡眠质量问题。根据中医理论,夜啼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平衡,从而调节整体气血运行,减少气滞和血瘀,缓解胸闷、不适等症状,有助于提高宝宝的舒适感和睡眠质量。脾胃被认为是消化吸收和营养转化的重要器官。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脾胃相关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脾胃功能的平衡,增强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从而减轻夜啼症状和提高睡眠质量。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ISQ 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都显示出了显著差异。观察组在治疗后的夜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和夜间清醒时间均显著改善。相对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的推拿治疗方法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更有效(P<0.05)。本研究证明运用小儿推拿治疗乳食积滞型小儿夜啼效果明显,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睡眠质量。板门穴位于手掌腕横纹的内侧凹陷处。按摩板门穴可以刺激胆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气血流动,促进心脏功能的平衡,从而缓解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导致夜啼的因素。脾经是中医理论中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的经络。按摩清补脾经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脾胃功能的调整和代谢的平衡,解决消化吸收问题,从而减轻胃肠不适、腹泻等症状,提高宝宝的舒适感和睡眠质量。四横纹是指手指第二关节上的横纹。通过揉按四横纹,可以刺激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促进肠道功能的调节和血液循环的改善。这可能有助于舒缓胃肠气滞、湿气等问题,减轻宝宝的腹痛、便秘以及胀气等不适感。小天心穴位于手掌掌心中央的凹陷处。按摩小天心可以刺激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平衡心气血的运行,调整情绪和精神状态。这对于消除紧张、烦躁、情绪波动等因素,改善睡眠质量可能有一定的帮助。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的下三分之一处。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调节脾胃功能和肠道蠕动,促进气血运行和排毒,解决消化问题,从而减轻夜啼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多名研究者也认为:中医推拿对于小儿夜啼有一定干预价值,可延长患儿睡眠时间,减少夜啼次数,这对于患儿机体发育有着积极性影响,也与本次调研结果接近,说明此次研究具有真实性与科学性[11-12]。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副作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等优点,所以应在临床中应多加推广。

猜你喜欢
气血脾胃小儿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小儿涵之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