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下张艺谋电影中“一根筋”角色的塑造

2024-04-13 19:39谢智敏
南方论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秋菊张艺谋

谢智敏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2)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方式,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干一行精一行,摄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首次担任摄影《一个和八个》,获得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首次主演电影《老井》,获得三座影帝;首次执导电影《红高粱》,获得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从历史史诗到现实题材,从个人命运到社会议题。他的导演技巧、影像美学和人物刻画都备受赞赏,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电影导演让雷诺阿曾说过:“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不同时代的社会影响,不同班底的化学反应,不同类型的电影创作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性,导演也会因为个人经历、意识形态、审美取向而不断调整艺术创作,但是一个导演的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总能找到一些共性的私有的表达。而在张艺谋的众多电影作品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英雄》里的无名和《一秒钟》里的张九声,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不同的故事,但是在张艺谋导演的塑造里他们都是执着的、不计后果的、坚持的人。这种“一根筋”的特征,也恰好诠释了张艺谋在人生路上的追求、韧性与不屈。

一、民族寻根时期:《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拥抱世界,有了更多的国际视野,但是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后,我们出现了民族认同危机和民族自信缺失,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第五代导演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拍摄了一系列乡村题材的影片,将视线对准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乡村,用影像展开对封建陋习的批判、对小人物生存境况的探讨、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抒发第五代导演共同的伤痛成长记忆。学史明智,以影观今,中国从农村起步发展到现在,中国民众亦要直面差距,通过自我反思来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通过电影给西方国家展示中国本土文化,捍卫民族自信,提供解读中国的样本。张艺谋的五部经典之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便产生自这一时期,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电影作品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也奠定了他的影坛地位。

1988 年,浙江农民包郑照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不满苍南县政府暴力强拆其楼房而将县政府告上法庭的农民。1989 年4 月4 日,在共和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诉讼法》出台,首次全面确立了“民告官”制度。三年后,由张艺谋执导的,根据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上映,在现代法治建设时期,达到了向普通民众普法教育、启发农村法律意识的效果。

电影《秋菊打官司》一反之前的创作,采用纪实的风格,全片只有四名专业演员,其余皆为路人本色出演,街景大量运用偷拍视角,力求呈现最真实的九零年代乡镇面貌。秋菊家因违规乱建与村长王善堂起争执,村长秉持政策不批准,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一时气堵骂了几句狠话,村长一怒之下踢到了王庆来的命根子,导致王庆来无法干活。秋菊坚持要村长给说法,村长碍于面子坚持不道歉,事情越闹越大,秋菊层层上告,最终告到了人民法院。后来秋菊难产时,村长和村民在大风雪天把她送到了医院,秋菊顺利诞下了男婴,双方冰释前嫌。结果在孩子满月酒上,村长因伤害罪被依法拘留带走,留下茫然的秋菊。

本片借由秋菊的视角,展现人情社会与现代法治之间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关系,秋菊争取的是法理,觉得做错事就是要讨个说法,不是为了简单的经济赔偿,村长遵循的是情理,认为虽然有冲动但是按章程办事,如果道歉既没了面子以后也不好管事。而在本片中,是非对错并不是那么清晰明显,秋菊“一根筋”的追求最后获得法理上的胜利,却让自己陷入情理间的混沌,中国社会独特的情与法相互矛盾,地方文化价值体系和法律意识相互冲突也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中间过渡时期:《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面推行市场经济,时代焦虑使得人心浮躁不安,电影导演也越来越关注市场票房的反馈。拍摄完电影《活着》之后,张艺谋开始寻求转型,在此中间过渡期间,他有多种尝试,如挑战黑帮题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乡村纯爱题材《我的父亲母亲》等等,在不同风格之间探索前行。

1999 年的《一个都不能少》,根据作家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讲述乡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寻找打工学生的故事。相比于《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更为大胆,采用全素人演员实名出演,透过这个故事反映贫穷落后乡村的生存现状。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重病,他需要回家探望,并有人代课一个月,刚小学毕业的魏敏芝为了五十块钱来当了代课老师,水泉小学很多学生辍学,现在只剩下28 个,高老师临走前嘱咐魏敏芝,教多少东西不重要,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性格执拗,为了坚定地履行承诺看住学生,和学生们斗智斗勇,但还是出现了意外,十岁的张慧科不告而别,辍学进城打工还债。“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刻在她的心里,为了把张慧科找回来,“一根筋”的魏敏芝独自一人踏上寻人之路,最终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且水泉小学也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与帮助。

和这个故事一样,现实里张艺谋用赚到的钱为水泉村真真切切地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魏敏芝和张慧科也在影片拍摄结束后收到好心人的资助完成了学业。这个“一根筋”代课老师的故事,结合了中国的政策与人文关怀,体现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本片获得了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但是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受到政治化解读,张艺谋写信表达了抗议。在外国长期的文化偏见中,张艺谋执意拒绝,勇于反抗,这种对中国电影的坚持也是他的“一根筋”。

三、商业大片时期:《英雄》里的无名

进入2000 年之后,张艺谋意识到,中国的电影市场若想繁荣,商业化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在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思潮之后,他想做艺术与商业并存的中国大片,他认为好莱坞靠商业电影向全世界传播文化,中国电影也可以慢慢起步,做自己的商业电影,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传播自己的中国故事。他与张伟平的合作也非常顺利,一人负责艺术创作,一人负责市场营销,《英雄》是张艺谋首次尝试执导武侠电影,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时代,发布会开到了人民大会堂,吸引了95%很久没进过电影院的观众去观影,这是一场几乎难以复制的营销胜利案例。后续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也通过浓重的中国符号,不断地收割全球票房。进入商业大片时代的张艺谋,也随之而来受到更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雄》是张艺谋个人风格转型商业电影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化的标志、中国大片时代的开端,高票房也提振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志气。

《英雄》取材于历史著名故事——《荆轲刺秦王》,战国末年,秦王欲攻打六国,统一天下,各国侠士纷纷不满,想刺杀秦王,刺客长空、残剑、飞雪都有过行动,残剑在无名进秦路上,以“天下”二字相赠。刺客无名最终觐见秦王,讲述已干掉其他刺客及其经过,取得可近秦王十步的资格。在刺杀秦王的千钧一发之际,无名明白秦王的雄心壮志,放弃了行动,并希望秦王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安抚民生,平定江山社稷,最终无名死于乱箭之下。

《英雄》尝试了在宏大历史叙事里讲述侠士的故事,运用工业的力量构建起庞大的场面,充满仪式感。刺客无名是“一根筋”的侠士,虽然他的明线任务是刺杀秦王,他也一直为这个目标在行动,但是其内在逻辑是侠之大义。“一根筋”为平复战乱,为天下苍生,如果秦王是祸乱天下的人便刺杀,但是在他发现秦王的高瞻远瞩之后,便成全了这份大义,看似悬疑的剧情其实蕴含着中国历史政治的思考逻辑与运行规则。《英雄》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获得了华语电影2002 年票房冠军,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 年全球十大佳片之首,获得多个国际A 类电影节奖项提名,也坚定了张艺谋继续发展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决心。

四、诗性复归时期:《一秒钟》里的张九声

进入2010 年之后,张艺谋的创作更加多元化,追求诗性的回归,创作了清新纯爱片《山楂树之恋》,战争史诗片《金陵十三钗》,文革题材片《归来》,奇幻动作片《长城》,武侠动作片《影》等一系列电影,不断地以多元化审美来提升观众的美学空间。

2020 年底上映的《一秒钟》是张艺谋献给所有电影人的情书,结合了小时候精神物质比较匮乏的时期,对胶片时代的集体回忆,讲述一场看电影的狂欢梦之旅。影片选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前半段的部分情节,张艺谋提炼出其中的概念,二次创作以文革为背景的故事。张九声因为得罪造反派被发配劳改,某天收到朋友来信,在《英雄儿女》开场前的新闻宣传里有一秒钟他女儿的镜头,张九声被判刑时女儿八岁,六年未见,他从农场出逃,只为了看女儿影像一眼,没有想到路上胶片被刘闺女偷走,又碰上了放电影从未失误的范电影,三人因此结下不解之缘,互相救赎。影片中为了看电影,大家众志成城清理梳理胶卷,电影超越了胶片本身,观影时大家放下工作的疲惫,全身心投入光影之中,成为了那些年民众娱乐的寄情之所与深刻的共同记忆。

2012 年,数字放映机在中国电影院线占比中已经超过九成。2016 年,上海电影技术厂关闭了国内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胶片时代至此结束,但这是一代人的一个情怀,一份回忆。通过《一秒钟》这部电影,张艺谋复刻了“看电影”这个故事,复刻了观影群众曾经的痴迷与热爱,电影放映员们的荣誉与自豪。张九声的“一根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有很深刻的含义,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电影聚焦了小人物的苦难,他的身份背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他努力想为了心中的一点执念去追寻,但却被时代狠狠扼住喉咙,最终女儿的一秒钟胶片也被扔在浩瀚的沙漠里,被风沙掩盖,个人之力在沙漠里在时代里都显得非常渺小无力,但是“一根筋”的人性弧光在此处愈加珍贵。胶片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电影人对它依然心存怀念和敬畏。

五、结语

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不可忽视。他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表达和思考,拓宽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领域。他对电影语言和导演技巧的独到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观影体验,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同时,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崭露头角,通过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和审美观念,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他的作品注重现实主义描绘和社会批判,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努力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导演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而张艺谋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渐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他对艺术的追求、对影像的探索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注重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他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和复杂心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情绪的传达来打动观众。通过“一根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人物内心的揭示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感染力。并且张艺谋还会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刻画来探讨社会和人性的问题。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情感的呈现,揭示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弱点。他以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反思社会和人性的现状,并引发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他在国际舞台上的荣誉和声誉,他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实力,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艺谋无论在现实里还是电影创作中都是“一根筋”的人物,中国电影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他都是深度参与的领军人物。他把执着的、不计后果的、坚持的品行投射到他所创作的人物里,使每个人物的弧光都清晰明了。张艺谋曾经说过:“作品不会脱离时代,导演更是。我不可能脱离时代清高地自我发展,时代转型,我跟着时代有了变化和发展。”这是他的创作之本,也是他的存世之道。

猜你喜欢
秋菊张艺谋
秋菊成长记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秋菊有佳色》《海芋》《稚鼠图》《独自逍遥云游处》
《秋菊有佳色》《海芋》《稚鼠图》《独自逍遥云游处》
世界上最大的树屋
秋菊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