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视角下驻村干部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行动逻辑

2024-04-12 18:18:00李佳欣李佩绩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驻村村干部资源

李佳欣 李佩绩

驻村干部作为国家治理嵌入基层治理的执行者,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驻村干部通过关系嵌入、制度嵌入、资源嵌入能够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整合产业主体资源、实现乡村产业长效发展,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良好支撑。基于对M村庄田野调查,考察驻村干部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揭示其行动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引入嵌入性理论研究驻村干部何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由此驻村干部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1]2021年2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这表明干部驻村制度作为一项长期制度设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从干部驻村制度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关联成果来看,主要研究方向为驻村干部参与乡村产业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发展方面来看,驻村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不但在基层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为农村带来了各種资源。[2]但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驻村干部制度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一方面,驻村干部与派驻地村干部之间存在着村庄治理权的冲突;另一方面,驻村干部作为外部嵌入力量,工作实践中常面临如何有效融入乡村熟人社会的困境。[3]

总体而言,目前有关驻村干部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并且学界大多默认驻村干部在引领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优势。但现有研究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驻村干部主体性和产业振兴多样性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从嵌入性角度出发研究驻村干部在乡村产业帮扶工作机制中的行动逻辑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河北M村为调查点,关注驻村干部在产业发展阶段中的行动逻辑,探索驻村干部嵌入乡村产业中的内在机制,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经验和学理依据。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嵌入性理论”是一种考察社会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论,由人类学家波兰尼于1944年首次提出,该理论对解释社会各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着较强的典范意义。[4]格兰诺维特指出经济市场的运行可以被看作是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都是嵌入于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经济行为选择包含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利益的考量,同时受到当下的社会结构的建构,强调基于信任和亲属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开辟了一条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的新思路。

借鉴“嵌入性”理论,笔者尝试性地提出基于关系性嵌入、制度性嵌入与资源性嵌入的“嵌入产业”分析框架,即在村庄产业发展进程中,通过驻村干部这一外部力量下沉到乡土社会中,整合内外部村庄资源,培育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力量,化解乡村产业落后传统性因素的制约。本文聚焦驻村干部在产业发展阶段过程中的行动逻辑即“穿针引线”“见缝插针”与“保驾护航”三个阶段,并引入嵌入性理论分析其内在机制。最终,建构了驻村干部嵌入乡村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调查点概况

(一)村庄概况

M村位于高阳县东南方向,距小王果庄镇政府5公里,全村总人口1996户6019人、党员146名,耕地面积8000亩,村“两委”班子9人,其中党支部7人、村委会5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42岁。该村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导产业为纺织业,有纺织企业267家,规上企业2家,村集体年收入110万元,主要来源为土地承包费和企业占地费。在驻村干部的引领下,该村深化落实基层治理思想机制,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并获得2022年“高阳县政府特别奖”。

(二)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M村驻村第一书记把纺织产业作为全村的重点发展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产业经营发展模式,集中力量解决村庄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经营和管理等问题,带领村民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范式,使M村村民生活及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M村中,纺织产业成为村庄内的支柱产业,目前M村有纺织企业267家,规上企业2家,各类纺织机械上百余台(套),从业人员上千人,年产毛巾3亿条、毛毯1千吨。其中出现了一些拥有几十台以上织布机的较大企业,形成了一些名牌产品。首先家庭工厂的规模普遍有所扩大,许多家庭工厂都由一两台织布机起家,而后靠利润再投资等途径添置织布机。到现在规模企业突破家庭工场模式,形成了纺织产业聚集区,企业集群度逐步提高,为该村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

嵌入性视角下驻村干部的行动逻辑

驻村干部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治理农村社会的重要制度,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驻村干部的行动逻辑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驻村干部通过拉近同各方村治主体的私人感情、凝聚对村庄的产业感情,实现关系嵌入,协调各产业主体的关系;通过发挥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和非正式制度的引领作用,建构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盘活村庄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多种资源的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一)关系嵌入协调产业主体关系

驻村干部嵌入乡村产业发展时,如若仅仅依靠行政主导和基层自治的双轨力量,依旧无法改变乡村产业。对此,驻村干部在依托纵向科层治理逻辑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应通过关系性嵌入,协调乡村产业的多元力量,借助与产业主体间的直接联系,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等,构建保障产业良性发展的市场及社会机制,丰富产业主体在复杂行动情境下实现可行能力再生产得以依托的规则和资源。

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为驻村干部行动奠定方向。关系协同实质是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村民、驻地镇党委政府等村治主体达成高度的互信默契,彼此心理认可、相互行动配合。[5]驻村工作队充分用好一切正式、非正式的场合,向村“两委”反复传递自身对该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想法,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带来的好处,也向其表明驻村制不会削弱、更不是取代村民自治,而是协助发展产业工作。

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为驻村干部行动提供便利。为拓宽发展产业进程中普通村民诉求表达渠道,驻村干部培育组建了村民理事会、安全检查委员会、乡贤咨询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广大村民参与进入乡村产业治理体系提供了機会,增加了其参与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引导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乡村社会网络承载情感义务和长久利益,有助于加强村民对共同利益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村民接受利益妥协和利益谅解。

处理好与产业负责人的关系,为驻村干部行动提高成效。驻村干部通过加强与各工厂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促进纺织负责人对其的信赖,增强对集体行动的信心,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产业发展进程中发生一些矛盾和问题时,也有利于驻村干部及时了解情况,为开发产业项目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制度嵌入建构产业发展模式

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场域中的制度支撑主要表征为以驻村第一书记等为代表的驻村干部和以村“两委”等为代表的组织进行的规则博弈,不仅包含政策规范、法律文本等正式制度,还包含村规民约、乡土意识等非正式制度。[6]在驻村干部嵌入村治场域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形塑了乡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制度环境。

驻村干部在嵌入乡村产业发展时,主要是利用政策规范和法律文本等正式制度,借助法律规范所提供的制度规范和权威结构,对落地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场域的冲突性制度环境加以限定和整合,进而形塑互赖共生的乡村政策体系。在M村案例中,依托制度要素嵌入乡村产业的驻村书记,在开展纺织产业实践时,借助国家正式法律,规范了乡村纺织的营商环境。驻村干部在乡村产业方面的规划必须按照正式制度的权威运行机理请示汇报。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需通过村民理事会搜集民意、乡贤咨询委员会辅助决策,与村“两委”议事协商制度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

在融入乡土社会的过程中,驻村干部在公共事务中传播价值观念,通过身体力行发挥凝聚人心和教化村民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价值、规范、理念等嵌入村民的认知中,弘扬法治观念、契约精神和奋斗精神。[7]根据村庄固有的历史文化基础、资源禀赋差异、价值取向偏好来构建以价值观念、精神文化、行为模式等为内在意蕴的柔性治理体系,运用村规民约、乡土意识等非正式制度,大大减少了凭借正式制度环境所赋予的政治势能动员村庄内生主体共同助推产业振兴的集体行动成本。

(三)资源嵌入整合产业发展潜力

资源是驻村工作队协同村治多元主体进行产业长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驻村干部引领乡村产业的过程也是驻村干部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向村庄进行嵌入,厚植村庄发展的人才支撑与关系网络支撑的过程(李安连,陈自强2023)。

在实现经济资本嵌入的过程中,驻村干部能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经济优势来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将外来经济势能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在有效吸收外部输血的基础上增强乡村自身的经济造血能力。[8]此外,在以资源要素嵌入乡村产业场域过程中,合理运用成立淘宝网店等技术治理方式,挖掘了产业发展潜力,延长了乡村产业链条。驻村工作队通过向上级单位等多方协调争取,为实施重点项目提供了资金和平台等配置性资源保障。在引入村庄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将内部优势资源推出去,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

在实现人力资本嵌入的过程中,驻村干部所拥有的诸如知识经验、业务能力等治理资源高度契合于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素养、新眼界,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中为村庄提供正向的溢出效应。通过动员新乡贤、吸引在外发展较好人员、培养村庄技术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发掘乡村内部资源,通过由外到内的资源嵌入和由内到外的资源挖掘,充分释放了乡村的资源优势和利用价值。

驻村干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M村驻村干部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行动逻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穿针引线”搭建平台、以“见缝插针”整合资源、以“保驾护航”建立保障机制,层层递进,逐步嵌入到乡土社会中,努力落实乡村产业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培育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潜能。

(一)“穿针引线”:搭建平台,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现代化新农村,M村需要在响应上级贯彻的工作的同时,用驻村干部这“一根针”串联起上级交待的工作,同时带动“千条线”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形成可长效发展的运作体系。驻村干部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对该村原有产业调研后确定了以纺织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发展方向。

驻村干部积极召开与M村其他村干部以及纺织厂主的座谈会,并从中了解到该村纺织产业存在着厂区分散、缺乏品牌建设、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等现实问题,因此驻村干部对接帮扶单位相关技术资源的支持,实地考察搭建帮扶单位与帮扶村域合作销售平台,并依托县城纺织产业搭建产业级线上线下融合一站式服务平台发展高品质纺织产品,打通了产业链交易模式。目前,入住工业基地的纺织企业有70多家,年交易额超1亿元。该基地还提供融资和物流等服务,让纺织产业从业者可以“拎包入驻”,打造了一个空间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纺织企业商业孵化基地。驻村干部带头,依托“三站”配套组织在村委会建设产业培训模块,集聚政府资源、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培训咨询机构、法律咨询等,打造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育、提升、成长平台。

(二)“见缝插针”:整合资源,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驻村工作队走进乡村社会治理“现场”需要自上而下的组织赋权及自下而上的村庄认可,特别是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本文把驻村干部整合资源的行动逻辑归纳为“见缝插针”。“缝”,一方面指乡土熟人社会对驻村工作队行动的约束状态,另一方面指既有结构中存在可供驻村干部利用的规则与资源。为了动员村民、融入村集体与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驻村干部的“插针”行动需要在适应乡土社会的规则之后,真正融入到乡土社会中。

盘活乡村内部资源。首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产业园区。驻村书记进村之后尝试整合村口分布的土地用于建设纺织厂的工业园区,驻村书记向村干部说明了整合土地为村集体和村民帶来的好处,并发挥了口才优势与交际技能,让反对激烈的村民了解到能获得的好处。其次,聚焦乡村人才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辍学在家的青少年积极联系各个企业中的织布工人或是修机工,培养他们成为学徒。最后,提升人文精神,激发产业活力。驻村书记制定了M村的宣传主标语“天天早起、事事争先、人人追梦、年年攀升”“早上好”精神引领乡村振兴四大产业即民宿产业、种植产业、旅游产业和培训产业”。

整合乡村外部资源。首先,依托县城“万人助万企”的包联责任体系,100多名干部一对一包联企业,M村驻村书记为了让包联干部充分了解所包联的企业,每月都会召开线上座谈会,收集涉及融资、销售渠道拓展等问题传达给包联干部。目前,已帮助32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发放贷款5000万元。其次,驻村书记代表村庄参与调研其他省份纺织成效后,积极带领村内纺织厂引进剑杆等先进的纺织机。最后,驻村干部动员其他产业落地在该村,例如染厂,延长该村纺织业的产业链,建造染厂方便了其他纺织厂的毛巾印染,节省了运输成本等。

(三)“保驾护航”:建立机制,推动产业长效发展

将干部驻村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驻村干部作为外部“嵌入型”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推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通过制度与组织整合内外资源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凝聚乡村经济发展合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乡村产业保驾护航。

设立纺织检查小组,提高毛巾品质。2020年“3·15”晚会,央视曝光了高阳县两家企业用的纱线不合格。因为此次事件,M村的纺织产业全部停工整改,不仅导致原有的订单延误赔付大量金额,而且收购厂商也大批流失,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基于如此严峻的情况,驻村干部、村干部和村内党员连夜挨厂检查各厂的所用纱线种类,对于用再生棉等不合格纱线的工厂进行标注,与厂主沟通紧急回收之前的劣质纺织品,并对现有的再生棉织品进行销毁。各党员干部成立了五个纺织检查小组,不定期巡视检查纺织厂所用的原料。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保障产业安全运行。在疫情期间,由于本村工厂吸纳了较多的外部人员,所以驻村干部制定了疫情防范管理制度以及复工复产的保障制度,以此保障纺织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纺织产业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驻村干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对乡村纺织产业建立了有效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不论纺织厂的规模大小,在各家都张贴了“安全风险告知卡”,村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全村纺织企业的安全座谈会,并给各个厂区划分了厂区风险管控分布图,便于发生紧急情况后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季乃礼、许晓:《村级党建、社会整合与乡村振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92-198页。

[2]余沐芩、杨萌芽:《嵌入与浮出:媒介视角下驻村干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交往》,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4):28-32页。

[3]袁立超、王三秀:《非科层化运作:“干部驻村”制度的实践逻辑——基于闽东南C村的案例研究》,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3):131-137页。

[4]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02):206-222页。

[5]郝亚光:《陪伴式治理:乡村振兴中干部驻村的逻辑与回归》,载《云南社会科学》,2022(02):17-24页。

[6]李丹阳、钟楚原:《驻村第一书记何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于“差序嵌入-协同赋权”的分析框架》,载《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602-609页。

[7]谢治菊、卢荷英:《动员式治理与嵌入式交往:驻村干部工作艺术与乡村振兴》,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2):47-57页。

[8]李安连、陈自强:《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以黔北A村为个案》,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41-60页。

[9]王维、向德平:《从“嵌入”到“融入”: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研究》,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41-50页。

作者简介

李佳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李佩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驻村村干部资源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老区建设(2022年6期)2022-04-14 21:16:39
驻村博士
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2:00:10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42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8
资源回收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0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