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网络新词语也随之产生。通过对大量网络新词语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新词语主要是通过“谐音造词”“缩略造词”“旧词衍生新义”“仿造旧词”等四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这些新的网络词语在一度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词汇。但是,网络新词语在彰显其独特个性和时代性的同时也具有不规范性,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规范网络用语。把近年来新出现的网络新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方式、特点来达到更好地规范网络词语的目的,希望为整个网络新词语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 键 词] 网络新词语;类型;特点;规范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的成熟,人们的生活已经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做许多事情,如浏览、接收、传递信息;搜集资料;交友等。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沟通为前提,而沟通离不开语言,于是在人们频繁交流的过程中网络用语应运而生。为了标新立异,人们不满足现有的词语,便创造出了网络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富有潮流性和趣味性,很快便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由于有的词语深入人心,在媒体上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备受青睐。
所谓的“网络新词语”就是在网络交谈时创造的,在网络上使用,并且是新出现的词语。①这些词语产生于网络、流行于网络,但又不局限于网络。很多的新词语已经撕掉了“网络用语”的标签,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二、网络新词语产生的方式
网络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极大地影响了语言的使用,也为新词语的产生创造了环境。网络新词语的造词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谐音造词
网络词语中利用原有词汇的谐音构造新词是一种普遍的造词方法②,这种造词法是摹声方式的一种演变,它指利用象声词,或指根据外来词和方言词,利用某个音同或音近的语言成分代替现有的词语,从而创造出新词语的方法③。这一造词法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追求经济性的原则。
“集美”是由“姐妹”一词的谐音演变而来。这个词源于网络上某主播口音较重,在直播时将“jiě mèi”说成“jí mei”。“集美”这个词最早是指福建的集美地区,而后因网络效应在生活中迅速流行开来,代指“姐妹”,成为女生间的友好称谓。从词义上看,“jí mei”之所以会变成“集美”并被大众接纳,不仅是因为谐音效应,还与这个词的含义相关。“集美”可拆成两部分——“集”指“聚集”,“美”指“美丽”“向上”等。进一步引申,“集美”寓意“集中美好”“集中向上”。这个谐音词多用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中。这种新奇的、形象化的表达,既丰富了日常交际,也真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二) 缩略造词
网络词语追求经济省力、简洁便利、表达准确,而词语的缩略正好符合网络词语的要求,简洁明了却又别具一格。例如:“新职人”是2023年的热点词之一,是具有特定专业技能和经验背景、从事新兴职业的人的简称。网络上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是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和职业背景,对世界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的人。这个缩略造词其实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风向。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兴职业,如AI工程师、整理收纳师、宠物殡葬师等,衍生出一批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职人”一词应运而生。现在“新职人”一词更多地表达一种精神——“爱自己,爱生活,爱世界”。
又如“吃瓜群众”,其本是一条公路新闻的概括。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表示自己当时在吃西瓜,什么都不知道。之后便有人在新闻里评论: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笑称自己的围观心态。后来在网络论坛中,一些“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被人们称呼为“吃瓜群众”。人们乐于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三) 旧词衍生新义
旧词衍生新义是指借用汉语原有的词语来表达新义或增加它的用法①,主要有两种情况:旧词新义和旧词新用。
1.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指词语在原有词形和词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且这一意义比较普遍地在语言中使用,一般是给原词增加了比喻义和引申义,或改变语词的原义②。
例如“套路”,汉语中本有“套路”一词,指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如少林拳套路;也指成系统的技术、方式、方法等,如改革新套路。但网络流行语中的“套路”,其“套”不是“成套”“成系统”的意思,而是指“圈套”“老套”。“套路”泛指经过精心编制的用来迷惑人的说法或做法,甚至诡计、陷阱等,如“骗子行骗的套路就是恐吓,让人心生恐惧,从而听其摆布”。有时也指人们早已习惯或约定俗成的处理各种事情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如“记者采访的套路大家都很熟悉”。
又如“工匠精神”,原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但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工匠精神”不再单指木匠这一行业,而是成为普遍追求,即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2.旧词新用
旧词新用指改变原词的语法功能、使用范围或语用色彩。
例如“搬砖”,原是搬运砖块的意思,现在是指收入较低、重复机械的工作。
又如“小目标”,目标是个体或集体所期望的成果,而小目标则是比较轻易实现的成果。但“一个亿的小目标”在网上引起热议后,网友纷纷表示“小目标”不再是轻易实现的“小目标”了,而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大目标”,多含讥讽和自嘲的意味。
(四)仿造旧词
仿造旧词是创造网络新词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要求仿造词与被仿造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且只能改动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者词。例如“吃土”,“吃”一般指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或依赖某种事物生活,如“吃饭”“吃皇粮”。但自从双十一购物节火爆后,不少网友开始用下个月只能“吃土”来表达购物后生活超支的窘境。于是,“吃土”成为网友表达“口袋里没钱”的新宠。
仿写词语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造的,而且改造之后的词语更加符合新事物、新现象的要求,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面貌。
三、网络新词语的特点
网络新词语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是一种词汇的演变现象,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发展、传播,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面貌。当现有的词汇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情绪上的需求,新的词语便不断催生出来,以迎合人们的情感需要。
(一)形象直观,幽默诙谐
强烈的表现力和幽默感是网络词语的特点之一。近两年来产生的网络新词语在结构上更加灵活,不拘一格。例如,“i人”“e人”是指性格特征不同的两种人。这两个词是从“introvert”(内向)和“extrovert”(外向)中衍生出来,成为形象直观的性格代名词。
(二)追求简单易懂
具象化是网络新词语的一大特点,一些专业领域的专有名词很难理解,不易解释,传播困难,因此,人们便偏向于用一些简单、容易的词语代指某些专有名词。
(三)方便快捷
在聊天的过程中,很多人为了追求打字的速度,以更快地传递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使用很多简化的形式,长此以往,便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缩略词。从用“3Q”表示“谢谢”到“respect”的网络新形象“瑞思拜”。网络新词语的流行,既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体现出网络用语的经济性原则。
四、网络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生活能够创造出语言,网络新词语体现了网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但网络用语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一方面,有的网络词语生动形象,给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因此受到了群众和媒体的追捧,如“工匠精神”等。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一些网络词语将低劣、粗俗的词语也随之产生,并将它们放大,使其流传开来。为了更好地表现语言的魅力,我们要引导大家规范使用网络用语。
第一,净化网络环境,倡导文明、健康上网。这要求政府和人民携手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打击的力度,制定并落实新标准。而网民需要加强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对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低俗词语要自觉摈弃,做到不使用、不传播。
第二,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引导、监督学生使用规范用语,当发现他们滥用、错用一些粗俗的词语时,一定要帮助他们纠正过来。我们可以对网络新词语抱以欣赏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现代汉语的规范问题,要时刻将正确的字词使用方法牢记心中。
第三,编印网络新词语词典,将新出现的网络词语整理归纳,收纳进专门的词典中,以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辞书对网络语言进行正面引导和评价,为人们使用网络词语提供指南和参考。之前已有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新华网络语言词典》提供参考,而现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网络语言面面观》和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语言研究》及时更新和收纳了更多的网络新词语,为人们使用网络新词语提供了指导。
第四,进一步规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用语规范。通过对报刊、电视节目的规范引导人们使用规范用语。人们在主流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会提高词语的规范程度。
另外,随着“汉语热”的兴起,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而词汇教学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环节。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积累的词汇越多,就越能顺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网络新词语的教学是词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选择合适、优秀的教材。選用的教材不仅要注重收录词语的时鲜性,还要注重收录词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以便留学生学以致用,把握当下热点。国际中文教师要多关注时下热点新闻,积累素材,以便将最新的资讯反馈给留学生。
第二,选用适当的网络新词语。网络新词语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因此,教授给留学生的网络新词语必须精挑细选。在选择时,应该选择流行时间长、认可度高、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应当遵循高频词汇原则、常用词汇原则选择规范性词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摈弃不文明词汇。
第三,通过网络新词语传播中国文化。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也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反映。网络新词语中存在大量的数字语和象形字,反映了现代网民的娱乐化倾向,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新词语的教学让留学生体会中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网络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本国年轻网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还影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对网络新词语的进一步规范有利于推动网络词语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创造新的网络社会风貌。
五、结束语
网络新词语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网络词语生动形象,讲究快捷、实用和个性,给原本沉闷的语言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不仅如此,网络新词语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与以现代汉语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碰撞、融合,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语言世界。
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虚拟的空间,人们言论自由、注重自我,为了规范网络新词语而使用强制性的手段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网络词语的构词规律,接收并沉淀那些已经成为文化成分的一部分,积极引导网络新词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糟粕”的一部分,就让时间来淘汰。
作者简介:
陈嘉嘉(1996—),女,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注释:
①③金洪贤:《网络新词语的生成机制浅析——以2010—2013网络新词语为例》,《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14-16页。
②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第531-535页。
注释:
①王健宇:《汉语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探究》,《语文学刊》2015年第4期,第30-31页。
②蓝卡佳:《“旧词新义”与词语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