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财政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相关思考

2024-04-12 09:46:45张莎莎
南北桥 2024年5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资金

张莎莎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5.014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如何科学调配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成为财政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引,基层财政部门要据此建立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规范财政资金支出,优化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本文简单阐述基层财政部门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根据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财政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资金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

随着财政资金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项目类型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资金支出绩效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基层财政部门纷纷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制度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利用其在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和项目支出结构优化方面的优势,为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保障。但是部分基层财政单位在绩效意识、目标填报、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质量。基于此,针对基层财政部门优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推进基层财政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1.1 规范财政支出

通过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基层财政部门可以对各个项目的运行情况和效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了解项目进度,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流程,提高干部职工责任意识,及时发现项目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成因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从而防范项目投资风险,有效节约成本支出,解决财政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为财政支出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保障[1]。

1.2 优化财政管理

基层财政部门在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工作执行的高效性、审计监督的有效性等进行规范考核,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工作方案,提高各个项目的完成质量,从而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为财政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助力。

1.3 合理分配财政资源

基层财政部门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流程,对项目的可持续性、工作的规范性、项目的绩效水平等指标进行评估,对项目各个阶段财政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判断,结合财务成本效益评估结果,深入分析项目资金支出的使用效率,使监督工作覆盖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财政在项目支出管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识别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财政资金实现社会经济目标。

2 基层财政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单位绩效意识不强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是财政部门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基层财政单位对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绩效评价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项目资金支出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行,支出绩效与自身岗位职能关联不大,将绩效管理看作项目单位的职责,项目主管单位和具体项目单位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不足,对于自身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中的角色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2]。

2.2 绩效目标填报流于形式

应将绩效目标的设置作为项目资金支出的基础条件,未能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绩效目标编制或者编制的目标不符合要求的,不可安排项目资金支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基层财政部门在编制完成各个项目资金支出方案后,才要求相关部门结合方案进行绩效目标的填报。这种先确定项目后申报目标的模式,使得相关部门在提交绩效目标时流于形式,未能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设置的指标值缺乏可行性,无法为后续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2.3 专业绩效评价人员短缺

许多基层财政部门人员紧张,未能设立单独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部门,也未能配备具有较强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人员,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通常会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数据收集工作难度较大,真实性无法保证,使得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财政资金得不到高效利用,无法为财政资源的科学分配提供依据。

2.4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结果应用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最后阶段,但是基层财政部门大多未能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也不能按照有关规定编制规范清晰的绩效评价报告,领导干部无法深入了解各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成果,不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一些財政部门未能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奖惩机制进行对接,也无法就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且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公示结果,缺乏社会公众监督力量,难以有效提升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水平[3]。

3 基层财政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优化建议

3.1 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政项目支出监督

基层财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持续优化,以便深入了解各个项目的进展和实施的效果,为激励奖惩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为资金的科学分配提供参考。一方面,在对项目资金进行分配时,要改变过去落后陈旧的分配模式,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阶段预算资金支出方案编制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结果较差的项目进行资金的缩减,优先支持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项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决策权利,加强对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数据的应用,按照有关规定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公示,对财政支出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分配,从而提高项目资金支出的绩效,为财政资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3.2 加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全过程管控

3.2.1 前期準备阶段

前期准备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执行预案,完善评价流程,从而为评价工作提供指引。

首先,设立评价小组。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小组,配备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干部职工,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他们能够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避免凭借主观判断进行评价。同时,财政部门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主体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出现夸大项目支出绩效的情况。

其次,完善评价方案。财政部门要从战略角度对项目评价和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明确评价目标、对象、范围、内容、方法、时间等,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

第三,科学设定评价指标。科学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解释、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评价指标的分值赋予标准。当前,大多财政部门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和财政部审批相结合的方式明确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标准,虽然其在针对性和可行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无法对结果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普适性,财政部门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行业情况制定绩效目标指标体系,做好项目支出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审核,将主要业务细化成为不同的管理模块,结合各个模块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价标准,从而保证评价标准可量化和科学,为绩效评价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4]。

最后,量身定制评价方法。当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方法较多,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财政部门要结合评价目标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并在技术方案中进行明确的说明和详细的解释。

3.2.2 实施评价阶段

科学性和客观性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原则,如果仅凭主观经验进行评估,就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实践中,财政部门要以可量化评价指标为基础,对项目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全面收集散落在各个部门和不同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资料基础上,结合《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表》中的有关要求,灵活选择成本效益分析法、社会公众评价法、因素分析法、比较法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以确保结果准确。

首先,在评价数据方面,一是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大数据系统,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保障数据之间的协同性;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库,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保证数据真实;三是对项目评价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错误问题,保证评价过程规范;四是尽可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价值的挖掘,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从而保证评价结果客观。

其次,在评价方法方面,由于不同项目的类型、目标、定位存在较大差异,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绩效评价方法,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进行选择时,要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评价要求进行全面梳理,保证方法和项目的匹配性。总结来说,要结合项目基础资料、资金使用情况、项目产出效益等情况灵活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对不同时期的项目支出成果进行打分评级,从而形成规范化的绩效评

价表。

3.2.3 评价完成阶段

评价完成阶段是项目绩效评价的最后阶段,是下一轮项目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评价工作不同阶段之间互相制约和影响,需要通过前期规划、组织实施编制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对不同项目的资金支出成果进行展示,为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首先,财政部门要根据前期准备阶段中设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坚持客观公正、规范准确、清晰明确的原则编制《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表》,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基础资料、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绩效结果、社会经济效益等。对项目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改进方案[5]。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结果反馈机制,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应用。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不但可以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再反馈的循环机制,有效提高绩效评价整体质量,为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而且能够根据结果加强对绩效评价质量的监督,及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保证结果客观和公正,为绩效评价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最后,完成阶段在绩效评价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绩效评价质量管理的核心阶段,因而财政部门要在评价报告中结合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对具体落实情况进行跟进和反馈,从而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效用,为项目支出的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3.3 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3.3.1 提高绩效评价透明度

首先,基层财政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绩效评价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够对项目支出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审查,从而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同时,要积极利用人大进行绩效评价的监督审查,结合人大监督制度体系明确绩效评价监管范围,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绩效成果进行评估,对预算管理和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管,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此外,财政部门要积极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公示,便于社会公众对资金使用成效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违规问题,提高项目支出使用效益[6]。

3.3.2 建立奖惩机制

基层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与奖惩机制进行对接,将结果与下一阶段资金分配和后续项目资金拨付挂钩,有效激励项目支出的具体执行者,使其更加规范高效地利用财政资金。同时,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不符合预期的部门和单位限期整改,提高各个部门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入地认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从而使绩效评价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提高项目支出效益奠定基础。

3.3.3 评价结果与预算结合

基层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对接,根据结果对下一阶段的预算进行科学调整,将其作为项目申请的重要依据,对项目资金支出进行合理分配,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或者优先安排,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缩减资金支持额度,从而实现财政资源的科学配置。同时,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引入财政规划框架体系,有效对财政支出进行控制,为财政决策和预算安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项目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4 结语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是财政部门优化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基层财政部门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基础,对项目支出评价过程进行优化,加强对项目支出各个环节的监督和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为财政资源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宜平. 关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考[J]. 商业2. 0(经济管理),2021(20):1-2.

[2]梁玲. 关于构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21(22):46-47.

[3]李敏.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与思考——以L县为例[J]. 西部财会,2022(10):4-6.

[4]林钰璇. 关于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分析和思考[J]. 质量与市场,2021(2):51-52.

[5]张馨予. 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审计质量的若干思考——基于某市2020年财政重点绩效审计评价项目实施情况[J]. 现代审计与经济,2021(3):25-27.

[6]王桢巍,陈旻.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 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44-46.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翻转课堂下学习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