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汶上县第六实验小学 山东 济宁 272500)
体育教学器材既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环境基础,又是对体育教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规范的主要内容与指标。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校园中关于体育器材的配备都存在明显问题,包括体育器材设备数量不足、体育教育观念较弱、校方没有健全的体育器材设施管理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理念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能够推进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的优化建设,促使小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环境与理念下身心健康地发展。
第一,安全优先。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训练时,会经常应用教学器材,校方应该充分考量器材设施的安全性,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第二,实用性与合理性。小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校方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特征与体育需求,添置、翻新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实用性器材设施;第三,人性化原则。在保障学生安全、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的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增设具备较强合作性、趣味性的体育器材设施,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正向作用;第四,合理化改造。校方可以联系供应商、教师以及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一起对现有的、陈旧或破损的器材设施进行合理化的改造与翻新,通过叠加功能、组合创新等方式将其重新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改善部分小学校园中存在的体育器材不足问题,又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全新的体育器材,促使体育课程后续的开展拥有更强的趣味性。而且,学生在改造体育器材的过程中,还会感受到解决问题与动手改装的乐趣,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体育器材配备的数量与种类方面尚未达到国家的要求标准。在体育器材设备的质量层面,城镇小学尤其是城市中的重点小学体育器材能够逐年更新且种类繁多、质量很好。但是乡村小学的体育器材配备不仅数量不足、种类缺失,而且由于长年使用存在严重的磨损、老化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校方自身的经济状况不足以及校方领导、教师没有充分科学地认识到体育器材的重要价值。
校方领导与教师以及父母家庭的体育观念对于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具备鲜明的影响,如果小学生所在的家庭中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与意识,便会导致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主观意识与自觉性不足。而这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证明小学生周边人们的体育观念的重要作用,传统且落后的学科教育观念依然存留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之中,如果想要切实地落实、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储备力量,便需要将原本应用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彻底摒弃,认真、严谨地对待体育学科内容。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训练活动之中,强化小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兴趣,从而实现强身健体的教育目标,校方需要通过为学生配备标准、系统、安全的体育教学器材的方式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中,不仅器材设备自身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还有很多由于器材保养、维修、管理等方式科学性不足而引发的器材安全隐患。即便很多小学校园都有针对器材管理的制度措施,但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了解到,部分小学将该制度措施流于形式化,并没有及时地保养生锈器材,也依然使用着陈旧器材,没有完善的体育器材报废机制。而且,小学校园大多会将内部场地对外开放,同样加剧了器材的损毁与老化,为器材的应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到,目前,我国极为重视体育教学器材的规范化、定量化程度。但是,就现阶段合理应用并管理体育教学器材的角度而言,政策的要求过于宏观,且整体关注度不足。例如,有政策要求强化小学体育设施的应用进程,提升小学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但是,却没有明确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手段,来推进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怎样科学地落实小学体育设施的管理等,导致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管理的相关问题愈发严重。
体育器材的齐全与否能够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学习兴趣的主要催化剂。大多数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体育运动都抱有巨大的兴趣,但是由于所有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在生活环境、性格、心理、身体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中所使用的体育器材出现成人化、竞技化等内容,便会导致部分身体素质不足的学生无法如其他学生一般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并在时间的推进下变成课堂的边缘者。此外,如果体育器材数量或者种类不足,学生便会不得已放弃自己所喜欢的项目,从而削弱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作为体育课堂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体育课程资源、器材是体育课程教育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就某种程度而言,体育课程资源会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器材的配备状况。校园课程与体育教学器材之间相互匹配、彼此影响。
在购置体育教学器材的进程中,相关责任人需要结合校园内容课程资源的具体要求,选择最为适合、恰当的器材,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器材的利用率,尽可能降低资源浪费现象的概率。对于现阶段大多数小学校园中体育教学器材配备数量不足的问题,校方可以组织全体体育教师统筹、规划校内现有的器材与场地,并分散设置内容一致的体育课程,对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学生之间出现体育器材争夺现象。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小学阶段所使用的体育教学器材均具备多项功能,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使用教学器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角度与思维。例如,在进行足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跳高杆、标志桶等替代足球门。因而,体育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高效、科学且充分地利用校园内容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通过提升器材应用率的方式有效缓解器材不足的问题。
体育教育观念对校方、教师以及学生都具备直接的影响。没有系统、完善的体育教育观念,则会导致校方对体育课程以及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学生也会降低对体育课程的期待值与兴趣值。因而,校方应该带头建立系统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提高对体育教学器材保养与维护的重视程度。
第一,为体育教学器材提供良好的保管环境。结合当地体育器材室的要求与标准,合理设计并规划器材管理室,保障器材调用、存储都处于安全、方便、实用的空间之中;第二,配备专职管理岗位。该岗位人员需要登记、检查每一节课程中学生所借用的器材,并在课程结束后,及时清点,保证器材的数量与质量没有问题。还需要由管理人员定期对器材、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则立马进行优化、解决,以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问题;第三,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校方体育器材的使用与管理制度,促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或者日常训练中自发保护并爱惜器材,并在发现器材损坏问题时及时报修。在体育课程开始之前,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地进行器材应用方式的讲解,特别是部分大型器材,更应该为学生示范、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器材应用方式,避免器材由于使用不当而损坏。
首先,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无论是校园之间的差异还是区域之间的差异,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体育资源的优化发展进程,小学校园体育教学器材的优化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校园与地区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其次,优化编制预算的方式,并提高投入于教学器材的教育经费,包括但不限于购置、维修、更换教学器材。在以往的发展中,经费一直是配备体育教学器材工作中的主要难点,提升经费投入力度,是目前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手段;再次,通过相关数据调研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期望校方能够提供更优良的体育器材。换言之,体育教学器材质量的优劣与否、种类的丰富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面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校方应该着眼于此,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学生创设更加优质、完善的体育运动场地,保障器材的丰富性;最后,大多数情况下,质量越优质的体育教学器材的价值也更高,因而需要更多的经费提供保障。校方可以合理应用并管理政府拨款的情况下,考虑适合的方式与校外资源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政府、社区以及体育俱乐部等合作使用体育活动场所、共享体育资源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缓解经费不足问题。不仅如此,小学学校也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等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越野跑、登山等活动中,实现强身健体、激发对体育运动兴趣的目标。
在当今时代,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改革推进了体育教学器材的变革发展,体育教学器材的配备应该顺应要求适时改变。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为体育教学资源带来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音频、视频、图表、文件等内容,该部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体育教学器材的革新与发展,新兴的体育教学器材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对信息化资源、教学课堂进行融合、链接的主要媒介。小学校园在未来优化体育教学器材配置的工作中,应该积极响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充分、科学地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手段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进而有效更新体育教学内容、实践以及课程。目前,各个阶段、地区的学校都应该强化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力度,并提升相关教职工作人员应用信息化资源的水平与能力,并为体育课程配备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器材。同时,还应该科学地引导体育教师获取并使用线上、线下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为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使体育课堂更为丰富化、趣味化创设优良的发展环境,学生也能够透过媒介器材、辅助设施等更为直观学习并观察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愈发凸显,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小学体育课程的优化发展。在未来的教育进程中,校方应该优化体育教学器材的配备状况,保障其数量与种类能够满足小学生学习与锻炼的需求。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结合现下大多数小学校园在体育教育器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即通过优化课程资源与器材配备的方式提升器材使用率、完善人力资源建设架构系统的器材管理体系、优化体育器材资源配备与经费投入、提高小学信息化建设与资源应用水平。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高小学校园领导对小学阶段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联系实际优化管理措施、加大经费投入,结合小学生切实的需求与兴趣,提升体育教学器材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良的体育学习与训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