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涛
2023年10月,“第四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以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为主题进行展示。参赛团队历时5年潜心研究,打磨出一堂又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有幸参与观摩学习,从教学目标的精准度、教学逻辑的清晰度、语文实践的支持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四个方面去看课,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堂课都是参赛团队研究成果的结晶,大家都找到了让“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一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力量。
一、看教学目标的精准度—— 贴着教材走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教材。不管是习作指导课还是阅读策略课,仔细研读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各研究团队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始终围绕教材的编排意图展开,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发挥好教材的育人价值。
1.横向与纵向统整
教材的编写,有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作为指导,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编排,每一课都有自己的独当之任。我们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解读教材,兼顾纵向的训练序列和单元内部的横向关联,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打通单元导语、课后思考题、阅读链接、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习作的内在逻辑联系,理清每一课的教学侧重,明晰语文要素应如何一步一步在本单元落到实处。西藏落桑平措老师执教“生活万花筒”(四上),就横向梳理了本单元的学习逻辑。(见图1)
教材构建了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语文学习目标体系,还要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须通过纵向梳理训练序列,找准学生的起始点和生长点,按其内在逻辑梳理出同类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西藏团队梳理了“生活万花筒”之前核心写作知识的纵向进阶。(见图2)
正是因为教学目标定位精准,这节课没有炫目的设计,也没有过度的煽情。教师从习作要求入手,帮助学生拟定习作标题,借助精读课文《麻雀》指导学生拟订习作提纲,借鉴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把“怎么做的”写清楚。学生在真实、朴实、扎实的训练之中,用文字记录身边那些或开心、或难过、或有趣的事,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对生活的热爱。
2.共性与个性兼顾
课堂立意时,教师咬定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不放松,既关注课标与教材的刚性要求,又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实情确定柔性要求,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比如,重庆陈娱老师执教《游 》(四下)一课时,制订了共性和个性兼顾的教学目标:
(1)能在“重庆娃游重庆”的任务驱动下,通过写游记的方式,激发主动向他人分享重庆之美的愿望。
(2)能在完成“初试身手”任务二的基础上,借助“交流平台”“习作例文”,按一定顺序欣赏景物,让段落写得有条理。
(3)能仿照“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典型句段的写法,写出印象深刻的景物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美景的热爱。
从以上目标表述可知,这堂课把游览大中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游览大重庆的美景结合起来,呈现出单元人文主题与当地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地区共性与个性兼顾的态势。
3.显性与隐性共生
语文知识在教学中以可见形式呈现给师生,包括制订、实施和评估都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显性内容。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往往没有分学段给出明确的尺度,这些构成了教学目标的隐性内容。山东李英姿老师“生活万花筒”的教学目标比较好地体现了显性和隐性共生的特点:
(1)能选择一件让自己印象
深刻的事,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前、中、后”或其他合适的顺序把这件事情梳理清楚。
(2)学习运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方法,尝试把事情发展过程中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写清楚。
(3)尝试运用评价工具对“是否写清楚一件事情中印象最深的部分”作出反思与自我评价,并对其他同学的习作片段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4)参与“缤纷生活分享会”活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体会记录与分享生活的快乐。
由于隐性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难度,进行目标定位时可用“能”“尝试”“学会”“掌握”“积累”“参与”等词汇进行直接而具体的描述,使隐性目标同样可操作、可检测。
二、看教学逻辑的清晰度—— 顺着学生来
教学逻辑的清晰度是与学理紧密相关的重要指标。教学逻辑清晰的课往往更容易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1.工具性人文性相互融合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浙江汤佳绮老师执教《将相和》(五上)时,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明线,以涵养人文为暗线,工具性与人文性双线交织推进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特点,站在育人高度去考量这堂课,课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甚至是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围绕育人展开。在学习完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后,教师再聚焦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结合蔺相如“请假不上朝,把车往回赶”等行为表现,感受人物宽以待人的胸襟。同时,教师链接了历史遗迹“回车巷”进行思想洗礼,以“一个古巷,记住一个人,留下一个故事,更传承一种精神”提升课堂的育人价值。学生在问题引领与任务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尽情地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在以文化人中实现润泽生命。
2.学习内容彼此关联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关联理论运用于语文教与学中,可以大大地改变单一的、机械的、线性的教与学的模式,能够让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更多样、更灵活,能够将教与学的内容立体化。同样是执教《将相和》一課,福建吴筱瑾老师引入《史记》原文,带着学生深入感悟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和“以国为重”的大智慧,发展学生比较、推断等能力。教师还布置学生在课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史记》版本,制订阅读计划,用写阅读日记的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阅读,实现从课内学方法到课后用方法的转换,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
3.学习活动层层推进
学习活动是学生由知识到素养的必经之路。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把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有益拓展,充分挖掘实践活动中蕴藏的育人内涵。四川周程勋老师执教《故宫博物院》(六上)一课,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寻找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围绕“关爱家人”这一育人主题,设计“私人订制路线”和“爱心专属讲解员”两个学习活动,寻找学生情感突破口,实现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融通,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经历与体验,洗礼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
三、看语文实践的支持度—— 适合学生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按照内容整合程度,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通过任务驱动,开展以实践为主线的语文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度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资源支持学程
学习资源是学习内容的直观载体,它不同于教师为反复训练投放的大量习题,而是真实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学习视频、微课等。重庆郑娜老师执教《竹节人》(六上),课前预学单有这样一题:“你知道竹节人是什么吗?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上网查阅、询问家人去了解。”教师通过对预学单的整理,发现了三份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于是,教师带着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重构、评估、再使用,思维也跟着呈螺旋上升。课中,有不少学生选择完成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如何降低学习难度呢?教师适时补充语文《風向袋的制作》
(五上)、科学教材《造纸的方案》(三上),唤醒学生的回忆。学生明确信息需求以后,快速找到了制作指南的相关信息。
2.学习方式顺应学情
本次活动,各参赛团队更加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展开。教师纷纷创设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北京王峰老师执教“介绍一种事物”(五上),在初试身手环节,提示学生描述事物时抓住主要特点,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自主修改环节,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发现自己习作的优点、缺点后,教师及时辅助学生调整学习进程,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深入体会“说明白”,进一步提高表达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暴露什么问题,教师就解决什么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真实、自然,学生有实际的获得。
3.学习方法支撑学生
素养立意的语文课堂要求学生从做好习题走向解决问题,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被“包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作为积极的探索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主动查找信息、理解信息等。其间,必然会遇到困难,须搭建学习支架,推动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习支架的形式有很多,如程序支架、方法支架、范例支架等。江西林通老师执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四上),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炼。首先关注课前提示语,引导学生提炼出读、问、思的阅读方法。然后结合预习单,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预测方法:
简短的文字并配以形象的符号,使得学习方法直观形象,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他们带着方法,顺着文字,浸润着、享受着提问带来的快乐,有助于养成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朝着育人去
1.协商式评价促进反思
协商式评价高度认可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将协商对话贯彻评价的全过程。山西何辉老师执教习作“奇妙的想象”(三下),带领学生从例文去发现大胆想象的钥匙,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口述想象的机会。在自由交流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他们把胡思乱想变成奇思妙想,同时构建出大胆想的评价指标:一是顺着特点想,二是反着方向想。采用协商式评价发挥了以评促学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了成长内驱力。
2.表现性评价嵌入教学
表现性评价一方面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又引领着学习过程的设计。它可以这样嵌入教学之中:
新疆王梓霏老师执教《竹节人》(六上),针对本堂课要完成的两个阅读任务,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
“目标即评价”,评价指标是针对学生面对某一任务时,外在表现的具体说明和例证。它有助于教师减少评价的主观性,促进课标、教学、学习与评价一体化。
3.多维度评价助力成长
多维度评价主要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元主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对学习者做出更为全面、合理的教学评价。上海岑桢老师执教《夜间飞行的秘密》(四上)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抓住了具有生长价值的评价点,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在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从不同维度发现学生的生长点,并以此为评价导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形成阶梯状生长。
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使命,每一堂课都有育人价值。越是研读本次活动中的课例,越能够丰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经验,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