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君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文章提出通过营造和谐氛围、明确学习目标、设计互动方案、对接生活认知、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举措,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程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等,以达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4;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9-0045-04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受到各种文化冲击的机会增多,这不仅影响着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1]。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要求教师在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时,应适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随时随地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和谐的氛围,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教师要深潜学生群体之中,展开学情调研,依据学情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展开学情调研
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有着独立的思维能力。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接受隔代教育,他们中的个别人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喜怒无常、容易失控、注意力不集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于挫折和失败难以接受,还会出现厌学、打架、骂人等行为。因此,教师要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学生,并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当前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情调研,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学情分层设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实际需求等方面入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敢于表达自身的想法。而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接收到亲切、信任、赞赏等情感信息,能加深师生间的亲近感,提高自信心,有效提升心理素质。
2.推出心理教程
学生天真烂漫,对游戏和活动特别感兴趣。当教师的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学生便能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更能充满求知欲,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抗压能力、思想特点等心理状态,采用直观、立体、多元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以学生能接受的压力程度开展游戏、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推出活动性强、趣味性强的心理教程,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2]。例如,教学“挑战第一次”这一课时,教师针对学生缺乏意志力的现象,组织学生“扎马步”,以坚持3分钟为第一关,通过第一关的学生继续闯第二关的3分钟,坚持通过第二关的学生继续挑战第三关的3分钟,通过第三关者,教师奖励一个小奖品。刚开始,学生以为很轻松能直通三关,直到真正进行实操时才发现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勉强通过第一关,许多学生在第二关坚持不住,最后通过三关的只有几个人。这样,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形式,推出心理教程,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明白了要想成功就需要坚持不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品格的形成。
铸魂育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健康的人为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选准教学切入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丰富的生活案例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内化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理清学习目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使目标的设定既符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又契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学目标的确立,为教师指引了方向,因此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主题,在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组织游戏、实践活动,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案例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共鸣,从而成长为健全的人[3]。
例如,教师在设定“我是独特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把笼统的“认识自我”课题拓展为“学会欣赏自我、肯定自我,及时改正不足,悦纳自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题的含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时,教师将学生按座位划分为5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拿出纸条,分别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余4个组员的优点和缺点。写完之后,所有人互换纸条,对比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什么区别,最后讨论、交流心得。通过这个活动,缺乏自信的学生会发现,在别人的眼中,自己也有许多的闪光点,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提升了自信心。有些自大的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许多缺点需要改进,从而学会了谦虚。在讨论、交流环节,教师适时干预引导,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是有优缺点的,能使学生在肯定自我、改正不足的同时,也接納自己和他人。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2.渗透心理教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巧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以丰富教学形式,通过真实案例、实验活动、心理学小故事等的有效利用,把抽象的道德、责任、情感等具体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受到文化的浸润、道德的熏陶、心灵的洗礼。这样,能在渗透心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例如,教学“当冲突发生”一课时,教师引入发生冲突的案例,在一个小区中,楼上住户的孩子总是在家玩弹球、跳绳等,吵到楼下无法正常生活。楼下住户买了震楼器,每晚对着天花板发出噪音,邻居之间互相伤害,无法共处。教师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楼上住户,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会在楼下玩弹球、跳绳,不在家里玩;有的学生比较细心,说会问清楚楼下都是哪些声音吵到他了,并进行改正等。教师把学生回答的答案板书记录,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楼下住户,你又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会礼貌地告诉他哪些时间段我要学习、休息,让他们尽量在那个时间段不要那么吵;有的学生回答,我会说明有哪些声音吵到我了,并提出建议,游戏可以在楼下空地进行,我写完作业也会参与等。教师继续板书记录“楼下住户”的回答,并让学生对这些楼上、楼下的处理办法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当冲突发生时应多从自身找原因,学会理解、尊重他人。这样,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积极优化设计互动方案,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案例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认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辅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创新情境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众多,且贴近生活,教师要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经典案例,选择故事情节完整的素材进行情境设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故事内容分角色演绎。学生通过融入故事情节,增强代入感,能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对故事走向有所感悟,并及时反省自身。适当的情境演绎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非观念,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正义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
例如,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以调动学生情感为线索,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学习情境,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城市中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指出其在方便大家出行的同时,也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有些人的行为却不那么得体,教师转而播放部分人不文明行为视频。如有的人给共享单车加锁、加座,据为己有,甚至直接搬回家;有的人故意推倒排列整齐的单车,甚至把单车拆分成若干份;有的人把单车扔到垃圾场、挂到树上等。视频的导入,能够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冲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谴责这些不文明行为,并反省自身,以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维护公共利益。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强化心理干预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布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在情境演绎结束后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正面肯定,并进行总结,为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方向。这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借鉴已知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明白哪些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哪些思想是不健康的,以此实现心理干预。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冲突”一课时,教师适时融入如下心理健康案例。小红和小绿是好朋友,一天小红借了小绿心爱的钢笔用,却不小心弄坏了,小绿很生气,小红觉得就是一支钢笔,坏了就坏了。于是,两个人大吵了一架,互相不理睬对方。事后,经过小蓝的劝解,小红向小绿道歉,两人又和好如初。教师组织3名同学分角色扮演小红、小绿、小蓝,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红和小绿为什么吵架,小绿为什么接受小红的道歉等问题。在演绎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投入剧情中,感受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然后,小组讨论小绿为什么轻易接受小红的道歉。有的学生分析,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绿觉得朋友感情比物品更重要。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正面评价,鼓励学生了解小红和小绿的情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感悟、内化,理解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学生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发掘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应对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对接生活认知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发掘生活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布设观察社会正能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走访、调查、总结的过程中了解民生,了解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感人的事,增进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品味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尊老爱幼、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等情感,从而习礼、知礼,培养其知书达理的品性。这样,能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美德。
2.学会控制情绪
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旧知进行开发,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烦躁、紧张、疲劳、厌倦、愤怒等情绪进行相应的疏导,梳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长期保持冷静、愉悦的心态。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的体现,由于这是一个抽象概念,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这一单元时,教师不妨适时激发学生的各种情绪,让其切身感受情绪产生、变化的过程,了解情绪的概念,以及控制情绪的技巧。教师可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编造一个假消息:“经过学校领导研究決定,这个周末需要到校补课。”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难掩失望、不满、生气的情绪,有失望的叹息声,也有不满的抱怨声。教师继续解释,刚刚是假消息,周末不用补课。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失望、不满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开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听到补课和不用补课时的情绪波动,感受自己从平淡到焦虑、再由焦虑到轻松的情绪转变,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要素。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了解正面情绪的助益,以及负面情绪的破坏力,进而学会控制情绪,冷静地面对冲突、处理冲突。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生心理建设状态出发,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活动体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训练,从而提升心理健康发展水平[4]。
1.组织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多元化的活动中通过认识、理解、实践、感悟等行为,在认知建构的支撑下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学生对一些新颖的游戏有更多的期待,教师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进而在游戏中不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团队默契程度。教师还要适当组织团队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2.关注心理建设
心理建设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省,让学生能够主动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例如,教学“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组织“调查父母”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会化身“小侦探”对父母喜欢的颜色、食物、运动,喜欢看的书籍种类,平时有什么消遣爱好,以及每天几点起床、几点下班、几点入睡等问题进行调查记录。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很多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对父母的了解远远不够,并不了解父母最爱看什么书,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在自己起床前很早就开始起床,在自己睡后又是多久才休息等。在作调查记录的同时,学生能够明确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以及对家庭的辛苦付出,从而激发感恩之心,产生关心父母的想法,并付诸实际行动回馈父母的恩情。而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建设状态,适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分析、换位思考、研究生活,能使学生在多层次的实践活动锻炼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提升心理品质。
总之,教师应注意调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情绪波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蔡晓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21(21):51-52.
[2]衣明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谈[J].基础教育论坛,2022(06):35-36.
[3]牛生才,卢义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19,(26):8-9.
[4]陈婧菲.朝向美好德性生长———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22(14):40-41.
Discu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ies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Zhang Rongjun
(Tongta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haowu City, Fujian Province, Shaowu 35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a crucial cours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people, aiming to enhanc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moral cultivation, legal literacy,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adopts teaching measures such as creating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clarifying learning objectives, designing interactive plans, connecting with life cognition, and carrying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infiltr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integr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chanisms, initi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s, and exte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raining in the disciplin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eaching objectives; cognitive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