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闯,金学勤,马晓敏
(1.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护理部,江苏 苏州 215300)
护理学并非纯粹的自然学科,其中也包含了社会及人文科学。随着社会发展,患者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人文科学成为医学技术之外助力护理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有力支撑[1]。护理的本质即人文关怀[2],人文关怀的研究贯穿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史。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或关怀[3]。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护理学者便提出了多种关怀理论。研究表明,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能促使护士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还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投入程度,改善患者结局,有助于增强护患信任度,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4-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与《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应当加强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提高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因此,除了过硬的操作技能,人文关怀能力对护士也至关重要。本文对护士人文关怀的概念、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下的学者对护士人文关怀的定义不完全相同。Leininger[7]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患者文化背景在人文关怀中的重要性,将护士人文关怀定义为护士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独特的文化背景为其提供帮助、支持和便利。护理学家华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人性照护理论,认为人文关怀是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下人际互动的一种精神体验,护患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1]。Swanson[8-9]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中域关怀理论(middle-range theory),认为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他人提供的滋养方式,使之感受到自己的承诺与责任,所谓滋养方式是指促进他人成长与健康。赵伟英等[10]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在理解及接受患者文化背景前提下满足其整体健康的需求。刘于皛[11]提出人文关怀是护士对患者实现身心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关爱情感,以及帮助其达到生命整体和谐的专业行为。虽然学者们对护士人文关怀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护理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提倡以人道的精神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说明了护士人文关怀定义并不统一,并会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国内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护士人文关怀的定义,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道德伦理诠释护士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由Nkongho[12]基于Mayeroff的关怀八要素理论编制,2009年由许娟等[13]翻译为中文,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护士人文关怀测评工具,适用于护士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评估。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37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完全不同意为1分,完全同意为7分。量表包含认知、耐心、勇气三个维度。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护士关怀行为量表(caring behaviour inventory,CBI),由Wolf等[14]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编制,2017年由达朝锦等[15]汉化,用于评估护士的关怀行为。该量表可自评或他评,共24个条目,量表包含支持和保证、知识和技能、尊重和联系三个维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不到总是为1~6分。中文版CBI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9,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为1,信效度良好。
关怀维度量表(caring dimensions inventory,CDI),由Watson等[16]编制,2021年由Tong等[17]汉化,用于测量护士和护生在护理过程中的关怀感知情况。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为1~5分,Cronbach’s α系数为0.91。量表包含关怀、合作、技能三个维度。中文版CDI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CVI为0.98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护患关怀互动量表(the caring nurse-patient interaction scale,CNPI),由Cossette等[18]根据华生人性照护理论中影响人文关怀的十个影响因素编制,每个因素即为量表的一个维度,分为护士版和患者版,各70个条目,可自评或他评。CNPI采取结合护士和患者双方评价的方式来评估护士的人文关怀状况,相对于其他量表更加客观。但CNPI较为冗长,对评价者有一定负担,此后又改编为护患关怀互动简表(caring nurse-patient interaction scale,CNPI-short scale),简表只有23个条目,护士版CNPI简表2014年由职晶晶[19]等进行了汉化,中文版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2,CVI为0.87,信效度良好。
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由刘于皛等[20]编制,是国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本土研制的量表。该量表可自评或他评,共29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不赞同为1分,不赞同为2分,不能确定为3分,赞同为4分,非常赞同为5分。量表包含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四个维度。量表的CVI为0.986,对282名护士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因此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是第一个以我国文化特征为背景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评估工具,并且设置了案例情境式测题,使受试者能更真实地表达自身态度和体验。
性别和婚姻状况是护士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刘湘玉等[21]在急诊和吴金平等[22]在ICU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女护士,张会敏等[23]和彭环等[24]对精神科护士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是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较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这可能与女性天生性格较男性更为温柔细心、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有关。多数研究[25-27]认为,已婚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强于未婚和离婚护士,可能与已婚护士能得到更好的家庭支持,通过关爱配偶及子女提升关怀能力有关。管理者应当加强对男护士的人文关怀行为的关注,同时关心单身护士家庭婚姻问题,给予其更多的关爱。
学历是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学历高的护士接受的护理素质教育更加系统与完备,高等护理教育对护士人文素养更加重视,因此学历越高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越强[25]。然而研究发现[28-29],在实习阶段学历更高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反而更低,可能与实习过程中高学历护生对职业发展信心较低,职业地位与学历存在落差,以及操作能力相对更差有关。年龄和工龄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有较大影响,年龄及工龄越高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越高[30-31]。年龄及工龄越高的护士拥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技能、沟通能力和护理服务态度均得到了提升,对不同的情况均能处理得游刃有余,对患者疾病苦痛能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给予患者充分尊重与支持,因此有较好的人文关怀能力。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当注重对实习生和低年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带教中和新入职护士带教中,即应当注意向其传递人文关怀的信念和意识,使其能尽快将人文关怀知识融入临床工作实践中。
彭环等[24]和许雅芳等[32]的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人文关怀能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相对较强,考虑问题更容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非独生子女更愿意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患者的需求,所以关怀能力更好。有研究发现,儿科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科室[26,33]。儿科的护理对象多为低龄儿童和婴幼儿,需要耐心呵护,可能由此激发护士的爱心和母性,因此儿科护士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能力。管理者应当注重对独生子女护士的思想教育,鼓励其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其关怀他人的能力,同时可安排规培护士到儿科轮转,利用儿科人文关怀氛围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凸显儿科在临床人文关怀中的示范作用。
护士职业认同是指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积极态度和职业价值的肯定评价,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人在职业追求和态度上的表现。研究[34-35]显示,职业认同和职业价值观得分越高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越强,职业认同和职业价值观可以影响护士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利于护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而形成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但是对新入职护士的调查[36-37]发现,学历越高的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越差,但是职业价值感越高。此外,职业兴趣也是影响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较强的职业兴趣可以提高护士的学习和工作的动机,激发职业潜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提升护士人文关怀的意识和护理服务的质量[22,38]。因此,管理者应当在护士新入职时即为其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根据学历制定规培方案,按照其特长和兴趣安排岗位,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从而增强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进而帮助护士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人际关系的好坏对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护士与家人的关系、与护士长的关系及与同事间的关系。研究[22,27]显示,护士家庭关系越和睦,护士长对护士越关心,同事关系越和谐,则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越好,越容易形成“人文关怀传递链”。人文关怀行为需要护士本身所受到的关怀来激发,科室中同事间相互关怀的氛围,护士长对护士的关爱与尊重,家庭中家人的关心与支持,都能让护士将所受到的关怀转化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行为,因此良好的科室氛围和家庭环境对护士的关怀能力有重要影响。管理者应当与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友爱的科室氛围,促进护士之间的交流,合理安排科室工作,减少同事之间和家庭内部的矛盾,从而改善护士与他人的关系,促进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
研究[32,39]发现,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与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共情能力越强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越好。共情能力是从他人的角度理解其感受、处境、想法的能力,能促进人富有同情心,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别人[32]。共情能力较强的护士对患者有更强烈的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考虑患者的需求,准确地理解患者的情绪感受,从而能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让患者感觉受到关怀。因此共情能力强的护士也更容易得到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有更高的成就感,形成正向的循环。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管理者通过理论学习,护患事迹观看,共情技能演练以及患者角色体验等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
情绪智力是指评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能够调节情绪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可利用情绪来解决问题[40]。良好的情绪智力对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有着正向影响[40-41]。情绪智力较高的护士能从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中准确地感知患者的情绪变化,并能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调节患者的情绪,解决患者面临的问题,与患者更容易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因此情绪智力较高的护士也往往有更高的人文关怀能力。个人的情绪智力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和实践经验提高,管理者可以通过为护士提供专业的心理培训,提高护士的心理素养,使护士能洞悉患者的心理,增强沟通能力,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拥有更好的人文关怀能力。
调查[24,35]发现,接受过人文关怀培训的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显著高于未经过人文关怀培训的护士,这说明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通过培训及教育,护士可以了解护理人文关怀理论并得到实践指导,有利于其将人文关怀内化为自身信念及价值,并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践,因此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重视人文关怀教育和培训的价值[21,34]。
通过上文可知,众多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均有影响,男性、工作年限较低、学历较低、独生子女、未婚及离婚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较低。人口学特征无须复杂的测量,管理者容易掌握相关信息,因此管理者应当关注具有以上特征的护士,注重对其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鼓励提升学历,加强关心程度,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干预。
理论能体现学科的科学性,指导实践工作。我国的道德标准、文化信仰、历史背景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别,国外的理论未必完全适用于我国护士群体。护生与临床护士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可能较难以西方思维和思想理解其理论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难以将理论转化到临床实践,患者在接受诸理论指导的人文关怀时可能存在“水土不服”,因此应开展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人文关怀理论研究,使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与临床。目前国内缺乏本土的理论研究,较成熟的有柏晓玲等[42]提出的基于儒家思想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以“仁礼信和”为主题阐述了儒家思想和护理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依据该理论建立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东方思想,需要国内学者对中国人文关怀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关怀理论,从而推进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一步发展,推广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模式的人文关怀护理服务来促使护士在实践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模式是指指导人文关怀实施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可以帮助人文关怀理论落实于临床实践中,保证人文关怀措施能够规范和科学的实施[43]。基于各种人文关怀理论可以构建不同的护理人文关怀模式,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院基于Swanson 关怀理论构建了Carolina照护模型,该模型成功降低了患者压疮发生率[44];王佳等[45]结合Watson关怀理论构建了“五心”关怀模式,有效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我国对护理人文关怀模式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者应当结合各种理论进一步探索不同模式的人文关怀护理对患者的作用,为不同患者人文关怀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推进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在临床实践中落地。
人文关怀是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仍存在课程设置不足、授课模式单一、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知识等问题,中国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总体低于国外水平。目前国外在护理教育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叙事教育、网络在线关怀教育、情景剧等[46]。因此应当学习国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种类、注重人文知识的教育。护士工作后人文关怀培训对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临床护士的继续教育仍主要以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为主,对护士人文关怀的培训仍不够关注,这也导致护士对人文关怀的忽视。因此除了技能培训,护理管理者也当增加人文关怀培训。在护生和护士的学习培训中,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注重在临床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中融入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作为技能考察的指标,使护士认识到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在临床工作中将人文关怀意识贯穿始终,以此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不同于其他的医学专业,护理专业既要求护士掌握各种护理技能,又要求护士具有人文精神。但是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医疗资源的紧张,一度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局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护士的人文关怀再次得到了重视,人文关怀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本研究提示,护士的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较多,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可以针对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此外,我国护士的人文关怀仍需要护理学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人文关怀理论,以期为干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