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
河南辛亥革命老人任芝铭是清末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六个女儿和女婿以及孙辈中,人才济济。家族众人的交往圈里多是著名人物,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不少重大事件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因此其家族史被人戏称为“半部中国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任芝铭
任芝铭1869年出生在河南新蔡县城,十八岁中秀才,三十四岁时中举,后任新蔡县立高级小学校长,是新蔡县的文化名人。
尽管任芝铭从小受的是旧式教育,但思想却非常开明。他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都相继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女子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在当地传为美谈。
任芝铭于1907年在友人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同年,新蔡县单独成立了同盟会新蔡县支部,任芝铭担任支部理事长。不久,新蔡同盟会会员阎子固被清政府逮捕,任芝铭等人组织了上千人,冲进县衙,成功开展“救阎行动”。此案轰动朝野,也导致他被清政府革除举人功名并被通缉,他只得流亡至东北教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芝铭秘密入关,在京津地区从事革命活动。他还命二女儿任锐加入黄以镛等革命党人组织的暗杀团,他们曾计划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后因埋藏炸弹时被发现而告败。之后,任芝铭与从日本回国的阎子固在家乡共同组织起反清武装“淮上军”,先后攻克商城、固始等地,响应武昌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芝铭加入国民党,主持新蔡县国民党党务。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后,他又参加反袁斗争,被袁世凯下令通缉,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开始。彼时任芝铭身在开封,他和当地共产党人合作,组建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出任妇女部长,并派人到广州与国民党中央取得联系。次年,任芝铭赴武汉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八师秘书。不料蒋介石竟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此过程中,任芝铭的二女婿孙炳文不幸被害。受此打击,失望不已的任芝铭在思想上更倾向共产党。
1928年,十八师受命“剿共”,愤慨不已的任芝铭辞职回到新蔡,创办了今是小学和今是中学。之后两校合并,统称“今是学校”,成了新蔡中共党组织地下工作的主要据点。多次掩护共产党、拒绝国民党任命的他受到迫害,在1929年正式脱离国民党。1932年,任芝铭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河南省通志馆任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芝铭先后出任豫北师管区司令部参议、国民革命军十三军后方留守处主任。他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回新蔡动员进步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并为他们提供保护。1938年,六十九岁的任芝铭还亲自护送小女儿任均奔赴延安,毛泽东特地设宴招待了他。
此后几年间,任芝铭继续在新蔡参与掩护中共地下党的各种活动。1947年,新蔡县城解放,解放大军继续南下后,当地的国民党组织土匪武装,准备攻占县城。七十八岁的任芝铭出任城防委员会负责人,带领群众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进行坚决斗争。无奈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军队最终卷土重来,任芝铭在新蔡无法立足,遂前往重庆去大女儿任馥坤家暂住。其间,他经常和新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张轸通信,劝其弃暗投明,后张轸在中共多方的争取下,终于在1949年5月率部起义。
再次回到家乡的任芝铭获悉二女儿任锐已经病逝。6月,他前往北平,住在三女儿任载坤和女婿冯友兰家中,并与六女儿任均一家团聚,还见到了刚失去母亲的外孙女孙维世(二女儿任锐之女)。
1950年,任芝铭出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后历任河南土改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和民革河南省主任委员。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周恩来夫妇都要到他的住处看望他。三年困难时期,九十岁高龄的任芝铭写信给周恩来,如实报告河南农村饥苦的情况。到北京出席政协会议时,他又专门同邓颖超谈论这一问题。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一生革命、年已九十七岁的任芝铭竟然被揪斗,他的六女儿任均在回忆录中写道:“他问身边跟随他多年的老彭:‘是不是政变了?”
1969年1月,重病缠身的任芝铭在郑州逝世,享年一百岁。
任芝铭与妻子张梦吉育有六个女儿,除了四女儿和五女儿早逝外,其余四个女儿、女婿及他们的后代投身各行各业,其中名人辈出。
大女儿任馥坤及其丈夫——中国最早的华人矿长黄志烜
任芝铭的大女儿任馥坤出生于1890年,从小入私塾,成年后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芝铭夫妇从小就给任馥坤定了亲,然而,受了高等教育的任馥坤极力反对旧式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式婚姻,思想开明的任芝铭对此未加反对。
大学毕业后,任馥坤在当时还是二妹任锐男友的孙炳文介绍下,认识了黄志烜。黄志烜和孙炳文是四川南溪老乡,二人于1908年一同考上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黄志烜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的采矿工程专业。
据任馥坤的六妹任均在回忆录《我这九十年》中说,黄志烜“先在开滦煤矿实习,以后在平绥铁路做过工程师,在鸡鸣山煤矿、井陉煤矿等早期北方大矿当过矿长兼总工程师。那之前,中国的矿业是外国专家当矿长,黄志烜是中国最早期的中国专家矿长,是中国早期的煤矿工程师”。
任馥坤和黄志烜结婚后,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黄志烜在政治上深受好友孙炳文的影响,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参加过反清活动。1922年,孙炳文与朱德出國留学前,黄志烜特意把他们接到家中,热情招待了一番。当时他在鸡鸣山煤矿任职,便带领孙炳文与朱德参观煤矿,还派人陪同他们到大同云冈石窟等地游览。
北伐战争后期,任馥坤支持丈夫黄志烜到广州找孙炳文,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未料孙炳文离开广州北上,又在上海中转时被捕遇害。黄志烜悲伤至极,他辗转前往武汉,找到妻妹任锐,提出想收养孙炳文与任锐年仅几个月的小女儿孙新世(后改名为黄粤生)。
抗日战争爆发前,黄志烜在他的老师——中国地质界的泰斗,历任清华大学地质学系主任、代理校长,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长翁文灏的命令下,出任资源委员会委员,参与管理中国采矿业。抗战全面爆发后,任馥坤带着孩子们跟随黄志烜到了大后方的四川,黄志烜先后出任湖南湘潭煤矿矿长、彭县铜矿矿长、四川嘉阳煤矿矿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重庆天府煤矿公司总经理。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地下党请黄志烜帮助,希望用金条买通国民党有关人员,营救渣滓洞监狱中的中共党员出狱,可惜行动晚了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志烜担任了西南煤矿管理局总工程师,负责西南几省国营煤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任馥坤与黄志烜分别于1965年和1986年去世。他们把四个亲生儿子和养女孙新世都培养成才。特别是待孙新世长大成人后,黄志烜便对她如实讲述了她的身世,希望她能回到生母任锐身边,做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人。孙新世历经万难到达北平,回到了亲姐姐孙维世身边,遗憾的是母亲任锐在三个多月前已经去世。很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怀下,孙新世在多所大学学习,专修俄语和俄罗斯文学,此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工作。
革命家二女儿任锐、二女婿孙炳文
任锐出生于1891年,原名任纬坤,幼年时被父亲任芝铭送到尉氏首富、辛亥女侠刘青霞创办的华英女校就读。从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肄业后,1910年她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锐经常扮成富贵人家的闺秀,带着华丽的箱子往来京津地区运输炸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13年,二十二岁的任锐和孙炳文在北京结婚,他们的证婚人是老同盟会会员、中山大学教授刘云门(知名作家刘心武的祖父)。孙炳文与任锐一样,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是同盟會会员。二人在同盟会创办的《民国日报》编辑部长期共事,志趣相投之下结为终身伴侣。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当时也是他们的同事之一。
1916年,经友人介绍,孙炳文与朱德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朱德自述》中记述:“从1916年护国军时候,孙炳文就和我在一起,他给我的影响很大……他从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和李大钊、陈独秀都认识。”1922年,孙炳文还和朱德一起赴欧洲留学,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孙、朱又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孙炳文回国后,即介绍任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孙炳文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任锐带着儿女们继续待在北京。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四十七人惨死,李大钊等近两百人受伤,怀有身孕的任锐也参加了游行,被军警用铁棍打倒在地。孙炳文闻讯后将妻儿接到了广州。
1927年4月,孙炳文接到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调令,准备从广州起程,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旅途中,他不知道蒋介石已经发动了政变。在上海一下船,孙炳文就被拘捕了,很快英勇就义,年仅四十三岁。
孙炳文遇害二十天后,朱德写信给任锐:“鉴闻浚明(孙炳文,字浚明)凶耗传来,吾脑皆裂,顿失知觉。死者已矣,我辈责任更加,德本日出发抚州,誓与此贼辈战,取得蒋逆头,以报浚明。”
失去丈夫时,任锐最小的女儿才几个月大,她艰难担负起抚养子女的责任。后来为了孩子的生存,她不得不把最小的女儿送给大姐任馥坤、大姐夫黄志烜夫妇抚养。在白色恐怖下,任锐多次与组织失去联系,经历了近十年的困苦生活,足迹遍布南溪、桐城、北平、开封、上海等地,但革命斗志始终不渝。
抗战全面爆发后,任锐在郑州组织妇女救护队,不久和大儿子孙泱、女儿孙维世在周恩来与朱德的帮助下,先后到了延安。任锐与女儿孙维世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主义学院都是同学,在延安被传为佳话,“妈妈同志”的称号也是尽人皆知,连毛主席给任锐写信时,也在信中随大家称她为“妈妈同志”。
1939年后,任锐服从组织分配,先后到壁山儿童保育院、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1941年,组织上考虑到她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将她调回延安。1949年4月,五十八岁的任锐病逝于天津。灵柩运到北平后,林伯渠、李维汉等人参加了公祭,周恩来亲自为她写了墓碑:“任锐同志之墓。”《人民日报》 称任锐为“女革命家”。
任锐、孙炳文的儿女中,长子孙泱曾任朱德总司令的秘书、人大副校长,在“文革”中身亡;次子孙济世曾任四川省旅游局局长;三子孙名世在1946年不幸牺牲于东北战场;次女孙新世早早被大姐任馥坤收养;最有名的当数长女孙维世。
孙维世与小姨任均年龄相仿,关系甚好,曾同在开封上学,之后又一起到上海的话剧社学习。1937年,孙维世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不久前往延安。周恩来和邓颖超为缅怀好友孙炳文,把孙维世收作养女。1939年,大学毕业的孙维世陪同周恩来去苏联治疗手臂,同时在苏联学习戏剧。当年和孙维世同在苏联的林伯渠三女儿林利,在《往事琐记》一书中记录了在苏联时,林彪追求孙维世一事:“林彪经常到我和维世住的红色救济会大楼来。我不以为奇,把他当作一位领导同志兼长辈,不料这时他却在追求孙维世。”1946年,林利和孙维世经东北回国时途经哈尔滨,林利在回忆录中写道,她和孙维世到哈尔滨后,主政东北的林彪请她们吃了饭,林彪的妻子叶群知道后到处哭哭啼啼。不过,孙维世和林利很快便离开哈尔滨回到延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维世和著名演员金山结了婚。孙维世是新中国戏剧奠基人、新中国三大导演之一,不幸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6年,金山与孙维世的妹妹、时年五十岁的孙新世步入婚姻殿堂。
三女儿任载坤和三女婿冯友兰
任载坤是任芝铭的三女儿,出生于1894年,和大姐、二姐一样,也考入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1914年,任载坤在父亲一位学生的介绍下,认识了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比自己小一岁的冯友兰,两人在双方父母的同意下订了婚。1918年夏天,任载坤和冯友兰分别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双双拿到两所高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后回开封结婚。
婚后,任载坤在开封的河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冯友兰则任教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冯于次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执教于多所大学,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有了孩子后,任载坤回归家庭。二姐夫孙炳文被害后,任载坤夫妇在经济上大力资助二姐任锐和她的孩子们。任芝铭的六女儿任均说:“抗战前,芝生兄(冯友兰,字芝生)帮助二姐任锐办北辰中学,资助二姐的儿子孙泱在北京上学、去日本留学,又资助二姐的女儿孙维世上北京的贝满中学。维世读贝满时,常回到我三姐家过周末。”
抗战全面爆发后,冯友兰出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教授们的生活都非常困难。任载坤丝毫不计较教授夫人的面子,自己在路旁架起油锅,炸麻花卖,补贴家用。冯友蘭因此得以安心埋头研究学问,完成了“贞元六书”,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抗战胜利后,冯友兰赴美任客座教授,一年后归国。1948年12月,蒋介石派飞机到北平,接胡适和冯友兰等文化界名人到台湾,冯友兰坚决留在大陆,后出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冯友兰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相夫教子多年的任载坤也当上了北大校园居委会主任,成天坐一辆三轮车在校园内检查各处卫生,还经常在家中召开居委会会议。
从1950年起,哲学界展开了对冯友兰和他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不过由于冯友兰特殊的学术地位,他依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文革”期间,冯友兰被关入牛棚,任载坤天天站在路边眺望,盼他回来。1968年1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我们只懂得唯物主义,不懂得唯心主义, 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找他。”冯友兰因此得以离开牛棚。恢复自由后,他把夫人任载坤每天守候他的地方戏称为“望夫石”。
1977年任载坤去世,伤痛不已的冯友兰写了一副挽联送别自己的妻子:“同荣辱,共安危,出入相扶持,碧落黄泉君先去;斩名关,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
1979年,八十四岁的冯友兰获准参加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并开始发表文章。1990年,冯友兰病逝,享年九十五岁。
任载坤和冯友兰育有四个孩子,个个皆有所成:长女冯钟琏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成为教师;次女冯钟璞(宗璞)知名度最高,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长篇小说《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长子冯钟辽是工业锅炉专家;次子冯钟越是航天专家。
“延安梅兰芳”:最小的女儿任均
任芝铭最小的女儿任均,原名任平坤,出生于1920年。她出生的那年任芝铭已经五十一岁了,大姐任馥坤比她足足大了三十岁。
任均和二姐任锐的女儿孙维世一起长大,她只比外甥女孙维世大一岁,但孙维世还是从小叫她“六姨”。孙炳文牺牲后,任均和孙维世一起在开封上小学,晚上就睡在一张床上。1935年,任均和孙维世到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东方话剧社学习。两人化名李露、李琳,扮作姐妹,经常与崔嵬、王莹和舒绣文等知名人物见面,蓝萍(后改名为江青)也给她们上过课,还送过她们带有自己签名的照片。
1938年,任均在父亲任芝铭的护送下奔赴延安,考进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均在鲁艺学的是话剧,后来却演起了京剧。她与崔嵬、阿甲、华君武、刘炽等人成了好朋友。1940年,延安上演了第一场京剧《法门寺》,天天满场,任均扮演女主角宋巧姣。《法门寺》连演四天,毛主席也连看了四天。同年,任均从鲁艺毕业。只要有演出,毛主席都会来看,有时还和任均及其他演员座谈。江青那时对任均也很热情,经常来看她的演出。
1942年,被同志们戏称为“延安梅兰芳”、在延安平剧院工作的任均和鲁艺的同学王一达结婚。1949年,任均到北平参加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后历任天津市文化艺术工会宣传部部长兼文艺工会业余学校校长、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二等秘书、北方昆曲剧院第二队队长、北京戏剧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等职,1983年离休。
任均和丈夫王一达育有五个子女,分别从事青少年教育、地球物理研究、公益事业、文化事业等。离休后的任均致力于家史著述。她与王一达合撰《任芝铭传略》等文章,指导儿子王克明整理出版了《任芝铭存稿》。2010年,任均的回忆录《我这九十年》公开出版,她在书中记录他们家族和毛泽东、江青、康生、胡耀邦、安子文、杨之华(瞿秋白夫人)、于陆琳(陈云姨妹)及许多文艺界名人的交往,引起很大的反响。
2022年任均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成为任家六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