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雨
国学大师冯友兰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9月,冯友兰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在苏州站,一个小伙子上车后坐在冯友兰的对面。小伙子主动和冯友兰打招呼:“你……你好,你也是去北……北京求学的吗?”
听到小伙子的问话,冯友兰看着他,却没有开口,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小伙子脸微微发红,继续对冯友兰说道:“我在北……北京大……大学,你在……在……哪读……读书呢?”
冯友兰仍然微笑点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冯友兰的不配合有些尴尬,小伙子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为了打破尴尬局面,冯文兰从包中掏出一个笔记本在上面写下这样一段话:同学,我叫冯友兰,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新生。请原谅我刚才的失礼,因为我患有严重的口吃,而且越想说好,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不和你搭话,是不想让你误会,以为我在学你说话,嘲笑你。
写完后,冯友兰从笔记本上撕下此页递给了小伙子,小伙子看完朝冯友兰笑了笑,心中一阵感动。
一年后,小伙子从北大预科班考入北大哲学系,成为冯友兰的学弟,并经常与冯友兰讨论哲学问题。这位小伙子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
后来谈起火车上的经历,顾颉刚说:“在交往中,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有时候一些看似无礼的举动,可能恰恰是对你最好的尊重。”
冯友兰看似无礼的举动,实则是他为顾颉刚着想的一种善良。明代大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肯替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天下第一等学问”就是修持涵养,怀有善良之心,是一种体谅和理解别人的高情商。心中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不成功都难,可谓常思他人即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