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桂芳:新中国“女飞行员1号”

2024-04-10 13:39裘伟廷
名人传记 2024年3期
关键词:女飞行员蓝天飞机

裘伟廷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空军航空兵部队,尤其是运输机部队中,几乎无人不知秦桂芳。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飞行员,她曾在执行抗美援朝,战备空运、空降、空投任务和支援建设、抢险救灾、科学试验、驾驶现代客机以及培训飞行员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她飞行技术拔尖,叱咤蓝天十六年,人们称她为新中国“女飞行员1号”。

踏上叱咤蓝天飞行之路

秦桂芳祖籍广东番禺,1933年出生于广州一户农民家庭。因生活贫困,她曾两度随父母逃难到香港,父亲在一家兵工厂做工,母亲给服役的印度兵做军衣,每天拼死拼活地干到深夜。在香港期间,受一位亲戚的影响,小小年纪的秦桂芳开始参加社会进步活动。1945年8月日寇投降时,在九龙港桥学校读书的她,与全体师生一同欢欣鼓舞。在香港的这段童年生活,深深激发了秦桂芳的爱国之心,她在十五岁时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8月,秦桂芳从香港回到广州,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广州执信女子中学,读高中三年级。秦桂芳觉得,新中国刚刚成立,各个地方都需要年轻人去建设,便立志“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因为“去建设祖国是最光荣的事”。

1951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招收女飞行员,秦桂芳有幸入选。她先被分到武汉的空军预科总队,几个月的基础理论学习后,于这年4月来到位于东北牡丹江的空军第七航校学习飞行,成为第一批十四名女飞行学员中的一员,而且是年纪最小的。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秦桂芳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学习飞行生活。

当时训练条件差,没有地面设备,秦桂芳就与同伴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互相纠正“拉杆”“蹬舵”动作。找不到同伴时,她就一个人利用扫帚、凳子来练习,晚上睡觉前也会用床架练一会儿。有时,她还站在不同的高处练习目测,站在行驶的车上观察地面参照物的远近变化,晚上在被窝里也要比画一下。白天练,晚上练,连星期天也不放过。就这样,秦桂芳每天坚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利用各种机会练习飞行动作。在自己不飞的时候,只要有可能,她都找机会上飞机给同伴“压座”,以观察别人的飞行动作。

学习期间,秦桂芳几乎每一项考核成绩都名列第一。当时,飞行员的学习班大多是“速成班”,没有人知道秦桂芳究竟悄悄付出了多少努力。每次飞行后讲评,她对自己飞行的不足之处从不放过,并且追根究源。凭着毅力、信心、决心和勇敢,她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飞行水平逐步提高。八个月后,秦桂芳在全部学员中以综合考试第一的成绩毕业。

1951年12月中旬,秦桂芳等十四位姑娘告别航校,来到四川某运输机部队。她们被分在某团新成立的三大队,该大队装备的是此前不久从苏联新进口的里-2型运输机。航校的特优生到部队后如鱼得水,有了施展飞行才华的大舞台。她是中国第一个独立执行任务的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位女机长。

1952年3月8日上午,朱德、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和首都各界代表共七千多人,还有五十多位驻华外交官,来到北京西郊机场,观看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开飞典礼。随着绿色信号弹射向天空,秦桂芳和同伴们驾驶里-2型飞机,一架接着一架起飞,以单机跟进的严整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由于秦桂芳飞行技术拔尖,领导安排她作为机长,驾驶最后一架飞机压阵。这是因为在最后要保持好队形,相对会困难一些。

秦桂芳和其他姐妹沉浸在飞行成功后的欢乐气氛中,而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更是把她们的幸福快乐推向高潮。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十四位女飞行员。谈笑间,毛主席问在场的刘亚楼:“她们都成器了吗?”刘亚楼说她们都“能够独立执行飞行任务了”。毛主席表示满意,并语重心长地说:“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训练成表演员。”

就在秦桂芳她们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接见的同时,香港《大公报》刊登了秦桂芳参加“三八”飞行表演的消息,并配发了她身着飞行服的照片。秦桂芳在香港的父母看到这张照片后,禁不住老泪纵横。后来,他们把这份报纸剪下镶在镜框里,一直珍藏着。

“蓝天女闯将”

无论天上地上,秦桂芳都有一股牛劲,在天上一般人不敢飞的课目她敢飞,不敢去的机场她敢去,不敢承担的任务她敢承担;在地面的运动场上她也是多面手,样样皆能,特别是在篮球场上,光着脚和男同胞拼抢,谁都畏她三分。因她“胆大包天”,勇猛泼辣,有股牛脾气,因此大伙儿都叫她“蓝天女闯将”。她也给自己起了个小名“牛牛”。

1952年9月29日这一天,秦桂芳终生难忘。刚刚飞完本场起落的她,还在回味着每一个飞行动作,大队长带给她一个喜讯:“秦桂芳,明天你与周映芝带一个机组去石家庄。”通常,女飞行员毕业分配到空军航空兵运输部队时,都是副驾驶员身份,执行任务时仍然由男驾驶员帶飞。而这一次男驾驶员不去,由秦桂芳和周映芝单独执行任务(送氧气瓶),秦桂芳飞左座,是机长。

大队长叮嘱秦桂芳她们,回头找教员帮助她们好好准备一下。随后,教员叫她俩准备航线。当秦桂芳把航图展开时,教员在一旁细心地查看她俩计算的每一个数据,并在每个细节上进行了飞行问答考核,还提出了气象等许多意外情况,让她们作特殊处置考虑。最后,教员指着航图特别嘱咐她俩:“明天飞行时,你们要注意下面这条河和这条公路。”

翌日,精神抖擞的秦桂芳驾驶着“银鹰”,迎着曙光起飞了。航行中,她俩充分运用所学的飞行技术和积累的航行经验,准确无误地做着每一个操纵动作,准时将飞机降落在目的地机场,顺利地把氧气瓶送到石家庄,完成了首次飞行任务。秦桂芳开创了新中国女飞行员单独执行任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历史,也开启了她飞重要专机的航道。

此后,作为新中国的“女飞行员1号”,每当有救灾飞行等任务,秦桂芳总是争着去,总想为抢救国家财产和挽救人民生命多做一些事。抗美援朝时期,秦桂芳单独执行任务不久,便被派到一线机场。她接到的任务是将空军副司令员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送往丹东前线。当飞机抵达丹东机场上空时,地面突然通知有敌情,要求紧急迫降。秦桂芳遇到的难题是:既要安全降落,又不能被敌机发现,还不能影响我方战斗机随时起飞,所有的不利因素都集中起来了。她当机立断,迅速下降,精准地从机场北面的两山腰之间“钻”过。接着,飞机又是一个急转弯,之后直接对着跑道方向落地。至此,秦桂芳圆满完成了此次飞行任务。

其实,每当出现大的灾情需要空军救援时,她们这批女飞行员总是冲在最前面,抗击各种重大灾害斗争的功劳簿上都留有她们的芳名。用秦桂芳的话说:“抢险救灾是女飞行员的职责,是回报人民哺育之恩的时候,也是体现女飞行员价值的时候。”秦桂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将炮击金门密令送往前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盘踞在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不断骚扰大陆沿海地区。1958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福建前线部队,于8月23日开始,对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警告性炮击。由于这是绝对军事机密,命令不能用通信设备传达,必須用飞机准时送到前线指挥员手里。

8月22日上午10时,飞行团接到这项任务后,几位领导在研究机长人选时,一致认为非秦桂芳莫属。无论飞行技术、航行经验、处置能力、胆略才智、心理素质、身体条件等方面,她都是最优秀的。因此,领导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秦桂芳机组,要他们当天下午5时前必须送到,并且于当晚赶回。

这天下午,经过简短的准备,已是中队长的秦桂芳,在总部押送文件(放在小型金属密码箱里)的保密员登上飞机后,立即奉命驾机起飞。于是,一架银灰色的里-2型运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直向福建前线飞去。

飞机刚过济南,就发现前方有一锋面正从西向东移动,面积很大,一直延伸到海边。里-2型运输机不是密封座舱,最高升限只有五千多米,遇到浓厚云层,无法飞越。为了将命令准时送到,只能从云层中穿越。飞进云层之后,飞机就好似航行在十二级风浪之中的一叶小舟,时而被高高地抛向浪尖,时而被低低地压下波谷,飞机左右摇摆达四十到五十度。

与此同时,道道电光好似条条金蛇,在飞机玻璃窗上乱窜,强烈的雷电波将通信员头上戴的耳机都震掉了。秦桂芳咬着牙,硬着头皮坚持了五分多钟之后,感到不对劲:可能要进入雷雨云!那是绝对不能进的,轻者飞机会被雷电击伤,重者飞机将被劈碎烧毁。千钧一发之际,她果断掉转机头,想尽快脱离云层。又经过十五分钟的搏斗,飞机终于飞出了乌云。

可是,刚离“狼窝”,又入“虎穴”,秦桂芳还没来得及舒口气,又被前方的景象惊呆了。前面已发展成波纹形的浓积云和积雨云连成了一片。要是执行其他任务,遇到这种特殊天气可以返航,或到就近机场降落。可是这次任务特殊,既不能返航,也不能备降,只有继续飞行这一个选择。

秦桂芳和机组成员分析了当时的天气特点,检查了油量,决定向西绕飞。她根据飞行经验判断,我国的锋面雷雨一般都是由西向东移动,向西绕飞,有可能绕到强锋面雷雨的尾部,较早地避开。于是秦桂芳驾驶着“战鹰”,贴着云层的边沿向西飞行,直到河南开封境内,才躲过雷雨云。而后再改向东南方向,朝着目的地飞去。当天傍晚,秦桂芳机组准时将密令送达福建前线的连城机场。办好交接手续后,他们谢绝前线指挥首长的挽留,遵照命令,披着星光,胜利返航回京。

第二天下午5时30分,震惊世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事件发生了。解放军万炮齐鸣,而当时秦桂芳却不知道运送的是什么文件,事后大队领导才告诉她,“你将毛主席亲自签发下令炮击金门、马祖的绝密作战命令安全送达。……你在险恶的天气情况下出色完成了任务,向你表示祝贺”。秦桂芳这才知道,炮击金门的最高指令,就是自己冒着恶劣天气,用飞机送达的。

在林海雪原中救助人马

1958年11月的一天,大兴安岭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由一百多名工人与几百匹骡马组成的铁路筑路队,被困在林海雪原中,且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有关部门请求空军支援,部队领导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秦桂芳所在的飞行大队。大队长领受任务后,心中清楚,这次任务时间长、难度大,不是所有机长都能胜任的。虽然有“空中闯将”之称的秦桂芳能够完成任务,但这次任务多在野外,脱离部队时间太长,她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女同志多有不便。但大队长与政委反复考虑,还是将这一重担压在了秦桂芳的肩上。

秦桂芳机组经过认真的航线、飞机、物资准备之后,驾驶里-2型运输机向着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飞去,他们要以该机场为基地,长时间执行林海救援任务。此时,东北的凌晨寒气逼人,最低气温达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里-2型运输机的左右机翼上,各装有一台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如果要在低温情况下启动,必须用加温炉加热。因此,秦桂芳带领机组成员,每天三四点钟起床,顶着凛冽的寒风和刺骨的寒气,赶到机场给露天停放的飞机发动机加温,做起飞前的各种准备。

早晨,秦桂芳驾驶满载着粮食、衣物和饲料的飞机,迎着朝阳起飞。头上是蓝湛湛的苍穹,脚下是白茫茫的原野,秦桂芳无心欣赏这难得一见的北国风光,一心只想将救援物资尽快送到被困工人手中。按预定的航线与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应到达目标上空了。但机组人员看不到任何地标地物,更没有发现被困的工人与骡马。秦桂芳一边盘旋一边搜寻,六圈过去了,仍没发现半个人影、一丝马迹(后来查明是地图有误差)。

“怎么办?返航,还是继续搜寻?”秦桂芳作为机长,必须在两者之间迅速做出选择。返航显然不行,她不能置一百多名工人兄弟的生命于不顾。可是总这么在空中转圈,油用完了也发现不了目标。她决定扩大搜寻范围,降低飞行高度。她毅然一推机头,飞机从两千多米的中空下降到一百多米的低空,并勇敢地冲进狭窄的山谷。在林海雪原中超低空飞行,极易产生错觉,稍有不慎就会坠机。然而,秦桂芳一方面是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是救人心切,因此才冒险将飞行高度降至最低。

飞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雪野的寂静,被围困的铁路工人闻声后跑出山谷,在一块宽敞的雪地上,用红色被面铺成一个“T”字,为机组标明空投场。看到这红色的“T”字和振臂欢呼的人群,秦桂芳比看到救星的工人们还高兴,很少流泪的“空中闯将”眼里满含泪水。她驾驶着飞机,一次次从“T”字布上空飞过,一次次按响空投的信号铃,一包包装满党和人民深情厚意的救援物资,准确地落在“T”字布周围,落到饥寒交迫、濒临绝境的工人手中。

由于被困的人马太多,飞机载重量有限,为了维持工人和骡马的生存,秦桂芳和战友们一道,在异常寒冷的条件下,每天起早贪黑,连续工作十五个小时左右。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地飞行了四十多天,一百多名筑路工人和几百匹牲畜得救了。尽管经历了危险、劳累、寒冷,她却乐在其中,因为她真正感受到了一名飞行員的社会价值。在此她创造的三项世界之最,即女飞行员连续救援时间最长、飞行量最大、飞行环境最恶劣,至今无人打破。

“我人不能飞了,可我的心一直在飞”

在飞行生涯中,秦桂芳飞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首都飞到边陲,从最北端飞到南大门,从东部沿海飞到西部沙漠。在寒冬酷暑,在白天黑夜,接送过党政军领导、外宾,把防汛器材、救灾物资投送到灾区,把武器弹药运送到边防前线,把各种物资送到国家急需的地方……秦桂芳热爱飞行事业,她和其他姐妹一样,没有一个不把自己的空中飞行看作自己的骄傲,她们认为能在祖国的天空飞行是最大的幸福,愿意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的飞行事业。

至于秦桂芳为什么能够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在十六年的飞行生涯中实现零事故,后来她在回忆时这样说道:飞行是要胆大,但更要心细。胆大就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心细就是要周密准备,要多从困难方面着想。“如果你们一定要我总结经验,那么我只能坦率地说,我最喜欢动脑筋,我在飞行中从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遗憾的是,就在秦桂芳尽情翱翔在大江南北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因为有“海外关系”,1967年9月,已是副大队长、安全飞行十六年、累计在蓝天翱翔四千多小时、为祖国飞行事业立下赫赫功绩的她,告别了她无限热爱的飞行事业和祖国蓝天。

停飞时,秦桂芳年仅三十四岁。告别蓝天后,秦桂芳依然保持着战斗的豪情,“我人不能飞了,可我的心一直在飞,我还要让更多的姐妹飞起来”。她来到空军二航校,拿起教鞭,当了一名飞行教员。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这位有着中国“女飞行员1号”之称的飞行战士没有气馁,全心全意地投入培养女飞行员的教育事业中。

在飞行部队时,她亲自带飞过一部分第二、三批女飞行员;在航校当教员时,她亲手培养了第四、五批女飞行员。在训练中,她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她的学生,大胆放手让她们实践,连降落时最危险的“一米平飞”,她都坚持不“插手”。起初,有人担心秦桂芳这样的教法会出问题,但她教了二十五年,没有出过一起事故。

最令秦桂芳自豪的是,她的学生遍军营,每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驾驶飞机翱翔蓝天时,就感到特别欣慰和快乐,就像当年自己在蓝天飞行一样高兴。“当教员很光荣!”秦桂芳后来回忆说,“我带教出来的许多学生,她们到了部队、民航,还经常同我联系。”1986年底,秦桂芳离休后,还被返聘一段时间,继续做教员工作。直到1992年之后,她才开始了轻松而愉快的老年生活。离休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秦桂芳由衷披露心声:“我爱蓝天,我爱飞翔,如果祖国需要,我还能驾机飞上蓝天!”

这就是秦桂芳,一位终生爱蓝天、爱飞翔的“蓝天战士”的情怀,她不愧为新中国“女飞行员1号”。

猜你喜欢
女飞行员蓝天飞机
飞机失踪
炫舞蓝天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拥抱蓝天
乘坐飞机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这波老姐贼稳”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女飞行员
余旭 烈士走好
壮阔蓝天绽放铿锵玫瑰
神奇飞机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