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尚明瑞
摘要: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是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系统全面的发展理念以及城乡融合的发展策略。农村文化建设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422.6号文献标识码:A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4.01.010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ANG Bing, SHANG Mingrui
(School of Marxism,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re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s strengthening rur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exploring, and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embodies the people-oriented value orientation, complete content system,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coverage of metho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futur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a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and thus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Keywords:the new era;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rur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rur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文化興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与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乡风文明是保障”[2]。从以上不难看出,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梳理、研究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特点与时代价值,有助于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为适应新时代农村文化发展要求,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实际,正确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基于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需要[3](P8-10),深入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数量众多,是思想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推进农村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可以有效抵制封建落后思想,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4](P8)。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5](P60-7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使人民对其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业、农村、农民来说同样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坚持教育引导为主、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为辅;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载体,运用广大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二是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加快建设和谐新农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群众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思想是一种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意识,对个体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必须用先进文化巩固和引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一是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方法,根据农村特点,针对农村社会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农民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用先进文化滋养每个农民的精神世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在农村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效能也得到极大提升。
3.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重要内容,是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元素,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农村,倡导诚信道德规范要通过推进诚信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来开展。一是在推进诚信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农民集体意识、法律意识以及主体意识,建立农村信用制度体系,完善守信、失信奖惩机制;在农村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交往中秉持诚信意识,让人人做到诚信,促进农村社会文明。二是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实施方面,推进农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一体化同步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孝道,广泛开展有关“好儿女、公婆”“最美乡村教师、医生”“好人好事”等表彰活动,以先进模范引领农村的道德规范,提高农民个人道德素养,促进整个农村道德水平提升。推动诚信建设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广大农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了诚信对于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知晓率,在农村营造了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辅,全社会农民共同参与,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在农村形成良好的风气,具有非营利性与全民共享性的基本特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
1.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进程中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保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根本文化利益、促进乡风文明融入现代文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途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6](P7-12)。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硬件”与“软件”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硬件”与“软件”建设。在“硬件”方面,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倾斜,结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速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工程进村入户;依托“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立立体覆盖、线上线下互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软件”方面,重点加強历史文化特征鲜明的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统筹整合各类农民文艺资源,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不断创造和生产出有关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相关的优质文化产品,充分彰显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二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体系,采用外出观摩、集中学习等方式,对现有人才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把已有的人才培养好、利用好,从而提高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农村文化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例如,举办民间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活动中来,使他们逐渐远离封建迷信活动,提升生活品位。农村文化活动应立足本土,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创建文明农村为载体,丰富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三)挖掘、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因此,应充分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切实保护好乡土文化资源,培育乡土人才,留住乡愁记忆,赓续历史脉络,全面加强和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发挥其亲民、育民、富民、为民的重要作用。
1.弘扬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是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蕴含乡土特色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7]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在教化农民、约束农民行为、凝聚农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农耕文化,一是立足农村地域特色,弘扬和传承其独特的农耕文化,使农村地域拥有各具特色的精神风貌,做到“千村千貌”。二是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文明基因,传承农耕文明,如,耕读、勤俭、诚信、互助、谦和等优良传统,守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三是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节日为媒介,对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农村文化发展方式。如今,我国广大农村已培育出具有各地风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
2.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
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其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有效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但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性及地域限制性,制作、表演难度系数高,需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传授,而且对于被传承人的要求较高。一些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出现失传现象。新时代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手工艺者的物质和精神的保障,解决他们的困难,鼓励和支持他们继续弘扬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2018年中央颁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提高以手艺人为代表的‘高精尖缺技能人才的待遇”[8],为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者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大了对他们的资金倾斜。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继承人的培养。如,在学校加入农村优秀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等举措,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弘扬和传承农村优秀文化起到了宣传和保护作用。
3.保护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扎根于农村地区,具体包括独特的文化遗产、古代建筑、传统村落等,以及精神观念、风俗习惯等。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且珍贵的乡土文化基因,是农村文化的根脉。由于受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我国传统村落大幅减少,古代建筑、历史遗迹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坏,严重影响了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对于持续弘扬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农村文化根基、赓续乡村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起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保护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划定农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好现存文化遗产、古代建筑、传统村落等,为保护我国乡土文化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全方位搭建农村文化产业博物馆、博览会等平台媒介,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与农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使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培育乡土文化人才
乡土文化人才扎根于农村,是新时代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文化人才大批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文化传承链断裂。因此,当前农村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完备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一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能力强的新时代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截至2020年,我国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2 254万人[9](P50-53)。利用互联网新兴媒介对农民进行线上培训和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搭建起“一对一”帮扶平台,充分挖掘农民的潜力和技能,加快培育出一批新时代乡土文化人才。二是通过制定政策以及资金倾斜,加大乡土文化人才福利保障力度,提高乡土文化人才的薪资待遇与生活环境。鼓励和吸引乡土文化人才返鄉,充分发挥其文化带动和引领作用,在农村培育起良好的乡风文明。
二、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时代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总结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特点,明晰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对于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P4)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目标是“以农民群众为根本,发展为核心,兼具培育文明乡风、繁荣兴盛乡村文化”[11](P30-34)。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特点,即农村文化建设一切为了农民、主体依靠农民和成果反哺农民。
1.农村文化建设一切为了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切实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作为根本要求。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充分收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把“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终极目标,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2.农村文化建设主体依靠农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一切文化的创造者。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是在坚持农村文化建设主体依靠农民的前提下,从农民实际出发,以维护好农民利益为根本,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自主性,使农民群众成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把农村文化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
3.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反哺农民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使广大农民共享建设与发展的文明成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和风俗观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转变落后观念,逐步向文明靠近。简而言之,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要从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出发,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系统全面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内容系统完整、方式多样、全面覆盖,反映了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1.内容系统完整
农村文化建设内容系统完整、体系完备,涵盖了思想道德建设、挖掘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和推进农村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认同感。在挖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在对现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汲取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对其创新发展,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软件”建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体育设施在农村实现全面覆盖;加快推动农村公共数字网络文化工程实施,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服务。
2.方式多样
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民俗文化差异性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方式的多样性。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在充分审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差异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采取全面多样的方式进行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依据不同农村的特点,推动农村基层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依据不同农村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紧密结合农村特色文化符号,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乡镇、特色村等,推动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工艺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最后,通过广泛开展好人好事以及先锋模范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3.全面覆盖
不断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覆盖,主要体现在农村实用人才、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以及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全面覆盖。首先,在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完善了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了农村实用人才全面覆盖。其次,在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方面,我国相继推动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重大工程以及农村数字化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基本实现全覆盖。最后,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2 82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 384个[12],数字化农家书屋12.5万家[13],农村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7%、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5%[14],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三)城乡文化融合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城乡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各种文化要素在城乡间平等自由的流动,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1.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与互动
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前提。我国文化建设既要吸收城市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又要尊重农村文化的乡土性、多样性,力求城乡文化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互补、共存,促进城乡文化要素平等地自由交换,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均衡发展。
2.加快推动城乡文化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城乡统筹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健全城乡文化融合体制机制。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城乡统筹联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15](P4-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加快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依据农村实际,对新时代农村文化现状进行科学研判,不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也为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范畴,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反抗资本主义抽象化、工具化的理性和获取真正理性的革命性潜能”[16](P137)。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作用,能够为我国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和精神保障,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践性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指导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7](P56)。同样,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科学指导着文化建设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引领文化实践,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文化氛围不断削弱,加之农村文化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大多农民更倾向于被动获取文化信息,对于各种农村文化活动漠然视之,甚至以作壁上观的消极态度来对待。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践性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实践。具体来说,一是要将先进文化与农村的风俗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灯谜竞猜和民舞、民歌比赛等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活跃农村的精神生活。二是要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将先进文化融入戏曲、电影、歌曲以及小品中,宣传和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创新农村文化传播形式。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媒介,以广大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载体,如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进行文化传播。
2.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性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创新是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力量,文化建设也要依照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调整和革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依据农村实际情况,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充分彰显农村文化成果的时代精神,不断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了当代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当前,为了加快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要堅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首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农村文化资源,特别是富含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文化资源等,打造一批农村文化品牌,从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其次,营造良好的农村市场环境,丰富农村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多元资金流入农村文化市场。最后,创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调动农村文化人才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吸引更多文化人才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3.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放性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因此,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放性为引领,在与外来先进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品质。应坚持“文化互通”,对待外来文化应采取开放包容、平等互鉴的态度,在结合自身历史发展和本土特色文化前提下,批判地接受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二)积极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1.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
弘扬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培育新型民间艺人团体和新乡贤等,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是要培育新型民间艺人团体。新型民间艺人不同于传统民间艺人,不仅要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见解且掌握独特的传统技能,同时兼备现代文化知识,并能使两者相融合。培育新型民间艺人,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民间艺人的文化知识教育,使其能够将文化知识融入传统技能中去,创新传统技能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民间艺人的物质保障力度,提高民间艺人的薪资待遇与生活水平,让其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二是要大力培育新乡贤。新乡贤一般是指“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18](P3)。因此,应加快培育一大批新乡贤来发挥他们的文化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给予新乡贤一定的薪资待遇与社会地位,鼓励和引导新乡贤返乡,助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时,要对当地德高望重且了解本地实际状况的传统乡贤进行培训教育,引导他们向新乡贤转变。
2.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若想获得持续的影响,已无法避免新媒介方式的介入[19](P6)。因此,应充分运用传播广、互动性强、融合度高的传播媒介,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搭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如,创建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直播平台,传播和输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文章等,加深人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利用短视频APP,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拍摄情节丰富、体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视频、微电影等,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使人们多维度、多方位了解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最后,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国风音乐、动漫艺术相融合,吸引青少年收听和观看,向广大青少年群体传递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3.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传统村落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技艺等)。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珍贵的乡土文化基因,是农村文化的根脉,对于持续弘扬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乡村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不断减少,古代建筑、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受损严重。多元文化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降低了人们对民间工艺、技艺等的关注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境遇。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相继推出了有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但还要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在保护农村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是创新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专门的农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和相关专家给予文化遗产科学专业的保护。二是设立农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实施。三是创新农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机制。运用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监督体制,增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是提升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通过搭建文化大舞台,组织开展民间艺术、技艺表演等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了解。二是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倾斜力度和民间艺人的物质保障,鼓励更多人学习民间工艺、技艺,从而传承和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于农村实际,在继承历代党的领导集体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创新发展而来,是指导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对于推动我国农村文化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力。新时代加快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全面深入研究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含义,方能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要求乡村实现“五个振兴”[EB/OL].(2018-07-16).http://news.china.com.cn/2018-07/16/content_57279152.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马文哲.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8.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雷家军.习近平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论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8(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J].中國农民合作社,2020(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二○二二年一月四日)[EB/OL].(2022-01-0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8065.htm.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EB/OL].(2018-03-22).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3/22/content_5276686.htm.
[9]杨晓冬.汇聚起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J].中国人才,2021(7).
[10]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孙全芬.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10-31).http://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107/t20210705_926206.html.
[13]全国数字化农家书屋达到12.5万家[EB/OL].(2021-06-30).http://m.xinhuanet.com/zj/2021-06/30/c_1124690076.htm.
[14]2020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EB/OL].(2021-10-31).http://www.nrta.gov.cn/art/2021/4/19/art_113_55837.html.
[1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4(2).
[16]林雅华.克拉考尔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以魏玛写作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吴晓杰.新农村呼唤新乡贤[N].光明日报,2016-03-13(01).
[19]柯马丁.仪式中国[M].陈致,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