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

2024-04-10 06:07李春峰,陈雨珠,王一波
关键词:守正创新文化自信

李春峰,陈雨珠,王一波

摘要: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实践的坚强支撑;秉持开放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通古今中外、与时俱进的显著特质;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永葆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突出文化主体性,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号文献标识码:A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4.01.002

Cultural Confiden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Uphold and Innovatio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LI Chunfeng, CHEN Yuzhu, WANG Yibo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As a scientific system of though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a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adherence to 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strong support for guiding cultural practi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adherence to 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are the inexhaustible driving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Deeply grasping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will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point out the way forward for taking up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in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cultur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and doing a good job of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Key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oretical character; cultural confiden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uphold and innovation

文化是一個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基因,关乎国本国运。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实践都离不开正确思想的科学引领。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次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内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与阐发,高屋建瓴、精辟深邃、恰逢其时。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深刻把握这种理论品格,是理解、阐发、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密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突出文化主体性,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试从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主体性出发,从对待自身、其他文化的态度与文化思想形成运行角度,简要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理论品格。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实践的坚强支撑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个人对自我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与坚定信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源于自我的文化认同,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担负文化使命与文化责任。

(一)坚定文化自信,源于自我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只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2](P10)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绵延至今,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基因。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近代以来,西方入侵引发中国社会各方面变革,出现否定中国文化价值甚至“全盘西化”的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潮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加强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认同的思想结晶。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批判、纠正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文化生命和标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性。只有以自身文化为根本性,构建以“我”为“体”的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才会有根本依托,才能形塑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实现文化主体的独立自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种持久、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文化主体性。

近代以来,西方的入侵使中华文明陷入被动挨打的屈辱境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中国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自成立伊始即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的使命型政党。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P1516)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性,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坚持从“两个结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观照,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道理,提升中国理论,指导文化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当前“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面临更加复杂、困难的新考题,迫切需要坚定文化主体性,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以宽广视野、长远眼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与正确走向,发挥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交出合格的答卷。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强有力体现。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这种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性,深深嵌入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内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不断巩固,使中国人民具有更为主动的精神源泉,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跃升,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担负文化使命与文化责任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承担文化使命与文化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5](P44)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职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即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文化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秉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精粹。毛泽东在1940年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6](P663),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6](P708-70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P10)这一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明了文化实践的方向。

从“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是中国共产党因应时代变化作出的文化战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构建新文化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中,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明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秉持开放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通古今中外、与时俱进的显著特质

如何对待古今文化与中外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一)文化交流互鉴视域下,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2](P10)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形成博大气象,得益于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自古以来,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交流过程中,就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早在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与其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很多国家,甚至抵达非洲的肯尼亚,促进了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7](P9)中华文明彰显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得益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科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的原则,为客观、科学、辩证地认识、对待古今、中外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戰。”[8]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开放性特质,秉持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在文化交流互鉴视域下,形成了内涵丰富、全面完整的思想体系,造就了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遵循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原则,加强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断汲取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坚持共同发展,增强文化多样性,激活文化创造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新时代新征程中,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文化连绵不绝,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2](P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理论宣传、文艺、网信、新闻、思政、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等领域,深入阐述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十四个强调”,强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价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从而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为新时代履行文化使命、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既蕴含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正是在这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时而生,且不断发展、演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时代前沿,以全球视野谋划全局,把握未来世界发展规律,洞察当今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新趋势与新变化,科学判断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新的历史方位,对“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怎样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文化战略问题作出全方位解答。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必将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社会历史变革以及新时代的文化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永葆发展的不竭动力

守正创新是科学理论永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P11)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的理论成果。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之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守正,为恪守正道,既是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亦是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9]守正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即是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与精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的百年进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就是要承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重大战略部署层面,首次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根本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0](P43)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构建文化发展的新格局,系统把握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与方法论运用。

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是坚守好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精华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对于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11](P10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丰富的养分。

从文明的连续性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通之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与相互成就。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体现“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传统古典语句,运用娴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例如,征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借鉴“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阐述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强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创新,为革故鼎新,深刻内化在“两个结合”中,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结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2](P11)创新是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是僵死的教条,坚守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挖掘、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因子,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根据时代发展补充、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文化精髓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中国形式、中国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只有二者融会贯通,由自发的彼此契合转化为自觉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塑造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才能坚定文化自信,真正立得住、行得远,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P6)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也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時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过程中,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对待文化问题,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国情,做到“明体达用”与“体用贯通”,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律性认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在实现“两个结合”的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具备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是新时代党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新高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与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0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的文化情怀[N].人民日报,2022-05-12(0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9]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N].人民日报,2023-10-16(01).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文化自信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