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的内外矛盾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2024-04-10 03:40:17周尧尧粟斌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赤壁赋背影写作教学

周尧尧 粟斌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皆存在着内外矛盾。以《背影》《赤壁赋》两篇文章为例,《背影》文内父子情深,文外父子失和,但冲突之中,作者仍不舍对伦理的尊重和亲情的牵挂;《赤壁赋》文内乐观旷达,文外多重痛苦,但痛苦之时,作者仍不舍对释怀人生的价值追求。教师从经典文章中认识这类矛盾可在写作教学中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写作价值取向,也有利于学生积累详略处理、问答式结构等写作经验。

关键词:《背影》;《赤壁赋》;内外矛盾;写作教学

写作是反映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写作能反映出社会的各个方面,更能折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中学生由于心智不够成熟,易对不完美的家庭关系和存在挫折的生活充满抱怨,反映到写作中便是写作取向的负面化,这使中学生的作文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运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对学生进行写作取向的正面引导就十分必要。《背影》在不完美的家庭关系中仍极力表现父子亲情,《赤壁赋》在充满挫折的生活之中仍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因此本文选择《背影》与《赤壁赋》两文论述文章内外矛盾,以期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学生写作价值取向模糊、缺乏写作手法的运用经验等问题,因此中学生如何进行写作是一个教学难点。在中学写作教学中以《背影》和《赤壁赋》为例充分认识经典文章中的内外矛盾,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价值取向,还能帮助学生习得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一、文内场景与文外生活之间的矛盾

1.《背影》:文内父子情深,文外父子失和

对于朱自清的《背影》,普遍认为是歌颂父子亲情的佳作,而《背影》的情感表达也逐渐在文中一些白描式的父子交流中固定下来。文中最感人的片段莫过于父亲为“我”翻过月台买橘子的场景,生动再现了父亲为“我”买橘的艰难。此时“我”不禁流下眼泪,而父子情深的感情基调也随着作者的书写达到高潮。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若站在时空的坐标上去看待朱自清与其父亲的父子关系,便会发现作者文内对父子交流进行的白描式的书写屏蔽了作者本人家道中落后的巨大情感落差、对应为家庭没落负主要责任的父亲的怨恨以及作者成长中的痛苦体验。对于这类痛苦的体验,朱自清在文中采取了省略的叙事方式,在语言上用词点到为止,并未过多展开。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二者背后的原因《背影》文内并未说明。文章背后的故事是朱自清父亲朱鸿钧因生活作风问题以及贪污行为,最终被罢免。朱鸿钧母亲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和变故,一病不起,最后离世。失业后债台高筑的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更在朱自清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1]。由于父亲生活中的无理行为对家庭和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朱自清心中对父亲的怨恨与日俱增,最终选择逃离父亲的掌控。结合文本内外来看,《背影》文内父子情深的场景屏蔽了父子失和的事实,这是此篇文章的内外矛盾之所在。

2.《赤壁赋》:文内乐观旷达,文外多重痛苦

《赤壁赋》是表现苏轼乐观旷达的名篇之一。文内的乐观旷达首先体现在针对“客”提出的“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悲哀,苏轼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次,当“客”因理想没有实现而苦闷之时,苏轼回答道:“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之与子之所共适。”但殊不知,苏轼文内的这份乐观旷达竟伴随着文外的多重痛苦。

《赤壁赋》作于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期间。这一时期的苏轼承受着多重痛苦,在政治上,他壮志难酬;在生活上,远离家人,孤独凄凉。苏轼具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抱负,1074年他曾言“至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赤壁赋》文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也体现了苏轼为国效力的愿望。可是“乌台诗案”使苏轼被关进乌台监狱遭受了严刑拷打,几乎丢掉性命,随后被贬至黄州,报国无门。由于被贬黄州,他被迫与亲人分离,在1080年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发出“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西江月》)的叹息,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黄州缺少友人相伴,孤独凄凉之感。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后,年华逝去、归期无望,于是感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联系文内外来看,苏轼身处逆境、身心俱疲,在渴望建功立业之时壮志难酬,在胸怀大志之时却觉年华已逝,在人生苦痛之时书写的却是乐观旷达之心,可见《赤壁赋》文内与文外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文外情感体验与文内价值追求的矛盾

1.《背影》:文外父子失和的痛苦体验与文内对伦理亲情的价值追求

创作《背影》之前,朱自清父子二人之间尽管存在许多矛盾冲突,但这些矛盾冲突并没有消磨父子之间的爱与亲情。父子关系的日渐疏远对尊重伦理、渴求亲情的朱自清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煎熬,使他感到痛苦与自责。1925年,朱自清收到一封父亲寄来的家信,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信深深地触动了朱自清,父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使他不由得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含着泪水,基于对伦理的尊重和亲情的追求创作出了字字体现父子情深的《背影》。因为朱自清写《背影》的目的是回应父亲和解的信号,所以他在文中刻意一笔带过父子几年的失和,省略了父子之间关系破裂的时期,回忆起当时父亲送“我”去火车站、嘱咐茶房多照顾自己、翻过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温馨的画面。回忆起这些父子之间的温情,朱自清不禁在结尾感叹道:“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显然,此刻的朱自清对这段几近破裂的父子关系已然释怀,并渴望再度与父亲相见。

在《背影》出版之后,朱自清又特地委托出版社送了一本散文集到扬州老家,以示与父亲重归于好的态度。当朱自清父亲读到这篇文章时:“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背影》让關系几近冰点的父子终于前嫌尽释、重归于好[2]。文外的冲突与失和是作者生活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文内对父亲的感动和愧疚是朱自清对伦理亲情的难以割舍。尽管文外的情感体验与文内的价值追求存在矛盾,但正是因为作者在冲突之中仍不舍对伦理的尊重和亲情的追求,才得以创作出了《背影》这一篇经典美文。

2.《赤壁赋》:文外壮志难酬的痛苦体验与文内释怀人生的价值追求

苏轼年少得志,二十岁时赴京赶考,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名震京师。后来苏轼又参加直言极谏科考试,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3]。但后来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接连贬官、被捕入狱,在官场上深受打击。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之后,虽然这一壮志难酬的痛苦体验因爱人不在、亲友遥远、知己难觅而加重,但苏轼在《赤壁赋》文内仍不舍释怀人生的价值追求。面对一系列挫折,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游赤壁、赏美景,又在这景中对自己的理想追求进行了审视,面对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苦恼,苏轼以曹操为例反思自己:人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之中渺小得犹如沙粒一样,一代枭雄尚且如此,自己也不过是茫茫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尘,终将随着大江东去。

面对生命短暂、年华易逝的苦恼,苏轼以水和月为例,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于“变”而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刻都未停止运动和变化;于“不变”而言,“物与我皆无尽也”,万事万物皆静止不变。无论是“变”,亦或是“不变”,“我”与“长江”皆无所不同,那“又何羡乎”?苏轼在哲学层面上探讨了生命“须臾”的烦恼,并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作者文外壮志难酬的痛苦体验与文内释怀人生的价值追求虽然存在矛盾,但正因如此,苏轼的这份乐观旷达才显得尤为可贵。

三、经典文章的内外矛盾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启示

1.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写作价值取向

不清楚如何处理非正向的情感、将非正向的价值观念表达出来是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挖掘经典文章的内外矛盾有利于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思想进行积极的转换,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写作价值取向。《背影》一文对学生来说是表现父子亲情的典范,学生在学习了《背影》一文之后,能夠重新思考生活中的家庭境遇、亲子关系,进而留在学生笔下的家庭亲情才更有深度、更有价值。《赤壁赋》的意义不仅是要让初中生了解苏轼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更要明白充满挫折的人生应持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表达与交流时要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4]。形成积极健康的写作价值取向的目的不仅使学生的写作内容符合社会的价值主旋律,还让学生擅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便是写作价值取向积极正面的意义。

2.帮助学生学习经典文章内的写作特色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5]。《背影》和《赤壁赋》之所以能经典永流传,除了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意蕴深深打动读者之外,还在于其值得借鉴学习的写作特色。

《背影》写作内容上的详略处理也值得大家品鉴。详写能够凸显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而略写则可以烘托主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背影》文内总共提到了四次父亲的背影,但并不是每一次的背影都运用了同等的笔墨来描写,有三次都是略写,仅有一次详写。详写之处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父亲的外貌以及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一个饱含深情的背影、一个对儿子充满关爱的父亲形象。这一处的背影描写所占篇幅较多,是作者对亲情细节的留恋及放大,主要目的是通过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表现父子情深,突出文章主旨。而第一处、第三处以及文章最后提及的背影皆为略写。除背影外,“子不言父过”的伦理追求使得作者在文中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等短短几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由此可见,略写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做了必要的铺垫,也奠定了文章凄凉感伤的氛围。在写作教学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抓住能够凸显文章主旨的主要情节进行详写,对其他次要的情节进行略写,使文章主旨鲜明、情节连贯、思路清晰。

《赤壁赋》赋体问答式的写作方式同样值得大家探讨。《赤壁赋》中赋体问答式的写作方式是对汉代散体大赋中主客问答形式的继承,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从写作角度而言,《赤壁赋》中的“客”可被视为另一个有如此痛苦情感体验的自己,以便于直观地展现苏轼内心的情感矛盾变化。首先,客以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的感叹,也蕴含着壮志难酬、年华易逝的苦闷情绪。随后苏子针对客的感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展开了一场饱含哲学的辩论。苏子的回答充满了乐观的精神,最后主客二人达成共识,以乐结尾。全文的哲理蕴含于主与客的矛盾和对话中,通过主与客的矛盾心理和对话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这种主客问答形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打破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固有看法,从事物两两相对、并行不悖的辩证视角去注意对立思想之间的关系[6]。同时,这种主客问答形式不仅有利于阐述哲理,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使文章内容更具有生动性和艺术性。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对《赤壁赋》中主客问答式的写作方式的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以哲学的方式来思考相对的事物,拓展写作的思维,增强写作的艺术性。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借助经典文章以认识其内外矛盾不仅有利于学生定位积极正向的写作价值取向,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经典文章中的写作特色,从而将优质的写作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此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如《背影》《赤壁赋》这样的经典文章都为学生在写作的价值取向和写作手法上提供了可借鉴的写作范式,值得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应海.《背影》背后的故事[J].读写月报,2018(Z2).

[2]朱国华.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N].人民政协报,1988-10-25.

[3]曾重标.论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J].试题与研究,2020(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6]宁登国,赵立伟.《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J].语文建设,2009(6).

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赤壁赋背影写作教学
明 董其昌 草书櫽括前赤壁赋册
中国书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草堂(2022年6期)2022-07-19 08:21:22
两个背影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6
背影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0
背影
当代工人(2020年12期)2020-07-23 11:44:04
苏东坡《前赤壁赋》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38:13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4:52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3:26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