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像中的历史让课前活动多姿多彩

2024-04-10 03:40潘奕含王雪鑫彭薇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历史

潘奕含 王雪鑫 彭薇

摘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出,要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每个学科的优势,以不同的视角对知识点进行解释和分析。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歌曲、绘画、雕塑、影视作品、影音资料等艺术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艺术元素与历史学科相融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及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融合;课前活动;艺术与历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融合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艺术元素与历史学科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立体的学习体验。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文化载体,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引入多种艺术元素,实现艺术与历史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歌曲、绘画、影音作品等艺术形式进行探讨,寻求艺术作品与历史学科课前活动相融合的有效路径,将艺术元素植入历史课前3分钟以期点亮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课程内容,打造出富有温度、广度、深度的历史课堂。

一、聆听“历史”的歌声,感受时代情怀

歌曲是一种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是学生最喜爱的放松方式之一。歌曲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融合了历史背景与艺术创作,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课前3分钟播放或演唱一首具有历史背景的歌曲,并营造出相应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涉及很多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史具有积极作用。如第2课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第12课中的《爱我中华》、第14课中的《望大陆》;还有的歌曲则作为知识的拓展被编排在课后活动部分,如第13课的《七子之歌》、第18课的《歌唱祖国》《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等,这些课程资源丰富又宝贵,既反映了歌曲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原因,又给学生带来视听上的享受。

课前活动中可以播放一些广为人知的歌曲邀请学生一起合唱,如《歌唱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一些内向的学生可能会稍显拘谨,但在其他学生的带动下,他们会逐渐融入活动中来,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从课间的轻松状态逐渐进入到上课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歌曲设计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吗?你们能感受到这首歌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吗?这种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下自行整理课后活动中相关歌曲的创作背景,在下节课的课前3分钟活动中,在班级进行一个简短的介绍。以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为例,学生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在课前进行介绍:“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是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歌曲创作于1965年,是纪录片《今日西藏》的主题曲。这首歌曲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广大藏族人民对当家作主的喜悦、幸福心情的表达,反映了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抒发了藏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与感激之情。”通过对歌曲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热爱祖国、忠于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瞬间被点燃,家国情怀悄然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听一首歌曲,回顾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情怀,就是有声的歌曲与无声的历史最好的结合。

二、欣赏“历史”的画作,感受社会变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一幅幅画卷、一座座雕塑,这些闪耀着璀璨光华的艺术精品是学生智育、美育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赏析名画中的历史元素来展开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述北宋经济的繁荣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见图1),并从专业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北宋东京城街头独特的繁华氛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有效地补充和深化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认知。

历史在艺术的映照下得以重生,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着其独特之处。例如,在讲述“文艺复兴”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见图2)的相关知识,在课前活动中进行交流。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对画中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出了各种解读,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本课的主题,即为何这一时期的人物作品散发出“情感”的魅力。

《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那是一个提倡展示和表达人性的时代,资本主义最核心的精神在这幅画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取代了“以神为本”,真实的人性以及个人主义得到肯定[2]。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探索这个全新的时代。通过赏析艺术作品,能够将原本晦涩且难以理解的一段史实内容解析得更加清晰易懂。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利用课前3分钟将艺术元素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智育还是美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跨界思维和跨学科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观历史影像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影像资料是一种集视听效果于一体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真实的历史纪录片、录音,也包括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影视资料来辅助教学,通过声音和影像为学生带来真实感的历史学习体验[3]。在历史课前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一些方式来丰富和扩展活动内容,如制作微课和截取影像作品内容。

在讲述“太平天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太平天国背景、主要人物以及重要史实制作成微课,在课前播放,還可以将影视剧《太平天国》的片段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到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盛极一时,可与清朝分庭抗礼,但由于领导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革命失败的历史事件。这段预先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可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序曲。此外,该视频还可以作为学生课下复习的资料,学生在学习了基本史实后,再次观看视频,解读历史,能够获得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时,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走向共和》片段,随后进入本课的教学,并在探讨为何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将课前所观看的影视资料与课程内容进行对比,得出“弱国无外交”的深刻启示。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可以选择电影《甲午风云》中签署马关条约的片段供学生观看,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深刻铭记这段屈辱历史,激发了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情与决心,既达到了传授历史知识的目的,又巧妙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情怀,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讲授“新中国外交事业”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中日内瓦会议的相关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外交历史中蕴含的民族外交精神、理念与原则。影视作品能够从多角度还原历史事件,为学生在枯燥的历史学习中提供了新的学习动力和动机。

从融合意义的角度来看,艺术元素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将艺术元素融入历史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这种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合适的素材、恰当的时间节点,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用艺术之光点燃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黄伟.优美课堂:课堂教学质量观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

[2]王鑫.基于历史叙述的世界名画成因及衍变探析:以《蒙娜丽莎》为例[J].艺术百家,2022,38(1).

[3]王苏.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历史教学,2002(6).

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初中历史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