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芳
摘要:歷史学科在跨学科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诗文里的历史不仅展现了历史的风貌,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诗文中的历史创设历史情境,将其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科融合实现知识迁移,从而在诗文与历史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融合;诗文中的历史;知识迁移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方法,是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是人类对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1]。而诗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传递着人类文明的重要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入诗文,将历史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实践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诗文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的大胆尝试和实践,通过学科整合实现学科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离不开古诗文,古诗文更是历史的重要佐证。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移”到历史课堂中,并将其融合在不同课节的课前活动中进行诵读,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在“原始的传说”一课融汇《愚公移山》、在“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中融汇诗经《关雎》《蒹葭》《子衿》《式微》、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融汇《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在“百家争鸣”一课中融汇《论语十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三国鼎立”一课中融汇《诫子书》《观沧海》《出师表》《赤壁》等名篇佳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相关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课前吟诵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并落实新课标关于跨学科教学对知识的延展要求。
历史小课堂,诗文大舞台,通过合理取舍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这样的学科整合让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收获文史知识的大迁移,从而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所谓“超级联想”就是根据教师层层出示的诗文提示,猜测本课重点内容或者是重点人物的名字,其灵感来源于一个娱乐节目———“你说我猜”,将其以合适的形式引入课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一节妙不可言的历史课。
在教授“远古的传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超级联想”的活动方式来揭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请从以下不断出现的诗句中,猜一个神话人物(教师一句一句地出示以下诗句):
九霄风静夜沉沉,
玉宇谁怜万里心。
广寒宫里丛生桂,
白兔捣药秋复春。
这样的猜想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层层递进的难度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他们在诗文一句句不断出现的过程中,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是“嫦娥”。这个答案很好地契合了课文的内容,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历史与诗文巧妙结合[2]。
在教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也可以采用“超级联想”的活动方式:
请你根据教师出示的四句古诗来说出这是怎样的一件喜事:
眼看鱼变辞凡水,
记得蟾宫桂一枝。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举成名天下知。
现在请你根据提示说出这是什么事件,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开始猜测,有的说是当官了,有的说是挣钱了,还有人说是做状元了。确实,这件喜事就是科举中第,猜中的学生非常开心,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那科举制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课前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效果开门红。
在教授“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出示四句古诗词:
宝髻巧梳金翡翠,
脸红眉黛入时妆。
照日裙裾石榴色,
迎风帔子郁金香。
请大家猜测这是()朝代的贵妇?
A.魏晋B.唐代C.宋代D.明代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和想象,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是B。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诗文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使教材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机结合,培养其多角度、多方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诗文线索情境描述即教师根据人物或事件的特点设计的描述语言,学生通过描述猜测正确的事件或者人物,其灵感来自于一个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目的是加深印象,突出人物和事件本身。
例如,在讲授“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通过“线索式情境描述”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猜出这是哪部历史文化典籍?
线索一:元稹读过它,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
线索二:苏轼读过它,写出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线索三:文天祥读过它,写出了“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线索四:你也一定读过它,所以明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猜出这部文化典籍是《孟子》。这几条线索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将分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知识上横通的时空观念,也让课前3分钟的学习活动大有研究,耐人寻味。
在講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时,也适合采用“线索式情景描述”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教师为大家出示的词句,猜猜他们都是谁?
线索一:他是毛泽东笔下“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英雄,但他却是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神。
线索二:他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圣明君主,在位期间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
线索三:他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的作者。
根据线索,学生很快猜出对应的历史人物,即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教师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三位历史人物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去感受元朝历史的发展状况。
再如,讲授“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时,同样可以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猜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帝王?
线索一:他鼻梁高挺,须髯俊美。
线索二:他咏过飞鸿,也咏过风。
线索三:他的功业:“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线索四:他的对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在层层提示的内容中,学生最终能够根据线索猜出这位帝王是刘邦,从而引出教材的第一个子目“西汉的建立”。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这里不仅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还有对人物诗歌创作的表述,最后通过人物的对手引出答案,其高明之处在于借助文史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材料,教师在备课中对相关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就成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道“美味佳肴”。
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选择什么样的课前活动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呢?这个问题笔者纠结了很久,最终选择了名人名言。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匈牙利)裴多菲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通过朗读这些名人名言,你有什么感悟?学生能够慢慢自悟到:爱国是一个国人永远的行为准则。通过这样的情境资料,让学生非常明确的获取历史信息,快速地进入课堂。
再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材料分析活动同样适用,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承上启下。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李鸿章为什么说练兵和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3]?
这段材料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不经过深入的思考很难回答,通过这段文言材料,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提升了思考能力。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3分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借助历史资源和语文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维度、多感官、多领域的学习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迁移等综合能力,从而让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成长性有机融合为一体,最终促进学生共通性素养的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洁.略谈《历史的观念》对历史学学习的启发[C].北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298.
[2]王娅琳.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J].初中生辅导,2021(9).
[3]李海艳.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2(2).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