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关怀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2024-04-10 13:35阮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关怀心理健康心理

阮筠

[摘           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发挥其发展育人作用,适应后疫情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以自我关怀为视角,围绕教学方式、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关    键   词]  自我关怀;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25-04

自我关怀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它关注的是带给我们痛苦的事物,用友善和包容的態度接受失败与不足,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遭遇是人类共有的经历。它提倡善待、理解、接纳自己。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它与消极情绪息息相关,自我关怀程度越高,心理弹性越大,抵抗消极情绪的能力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自2011年教育部正式下文以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构建了最直接的平台。后疫情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得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与大学生如影随形,因此,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探索自我关怀视域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将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课发挥其优势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关怀水平,增强心理素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尚未随之发生变革,仍然以重视心理问题解决为主,未能清晰地反映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性,正是缺乏时代性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不鲜活

近些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不断调整,选取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压力、恋爱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未能摆脱理论性强、操作性弱的困境,满足不了大学生想将所学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的需求,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集中授课的理论教学为主,尽管不少教师引入“体验式”“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但受到上课人数、教室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方式,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他们的课堂活跃程度一般,“不挂科”便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对此课程的终极目标。

(四)教学评价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以“平时表现+期末成绩”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尽管试卷的题型一直在改革,但仍然是以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目的,尚未形成科学体系,来考核学生是否会运用心理调节技能、是否提升了心理素质。正因为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评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了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评价方面进行创新,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达到既能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

二、自我关怀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路径的构想

(一)自我关怀的内涵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首次将自我关怀与心理学结合,随后它成为学界提倡的一种健康自我观。它接纳自身的不足与失败,包容痛苦,并将其视为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用善念对待自己,治愈自己。善待自己(以友爱而不是指责的方式理解自己)、共通人性(承认个体的不完满,是人类共同经历的组成部分)和正念(清醒、平衡地觉察个体的痛苦,既不忽视也不夸大)是三个核心部分。三者内在联系紧密,“善待自己能够让个体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是自我关怀的情感成分;共通人性能将个体与人类共有体验联系,拓宽个体视野,是自我关怀的认知成分;而正念则能在一个合适的范畴内调节自我友善和普遍人性感,是自我关怀的控制成分”。

学者们通过临床和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关怀对情绪有修复效应,与负面情绪的抵抗、缓冲、消解休戚相关。自我关怀度高的人能积极认知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降低其消极作用,从而减少个体的自我攻击,摆脱痛苦的情绪体验。

针对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将自我关怀引入学校,不仅要求专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增强自我关怀练习,结合防疫海报、防疫采写、GET新技能等比赛,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应对消极生活事件时的心理调节能力。

(二)基本框架

自我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三)具体措施

1.团队协作,促进教学方式关怀化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世界就是一个大联系体。每个个体都与外部有着各式各样的联系。自我关怀与环境息息相关,处在充满安全性、支持性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倾向于关爱自己与他人。一个亲密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自我关怀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团队,营造团队健康安全的氛围,让他们以共同体的方式去学习,以此提高自我关怀水平。在构建学习团队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个人特质

组建团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同质及异质性。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会使得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的特质。那么,在学习共同体的构成上,要通过问卷与访谈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情况,合理配置构成人员。团队中人数以5~7人为宜,(总数控制在奇数最佳)同质成员不宜多,2~3人为限,要注入一定的异质性成员,以便缩小团队内环境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距离,确保每个成员都可以分配到任务,发挥特长,获得成就感。

(2)师生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团队之间可能会发生摩擦,也可能会受到知识面等影响,使得学习受挫,产生不安感,因此,专业教师要观察团队氛围,把控学习进度。定期介入,与团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头脑风暴,既能为他们的学习注入新鲜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也能让他们体会到专属的关心。

2.以赛助学,促进教学内容关怀化

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增加,加剧了大学生的恐惧、愤怒、焦虑等负性情绪发生的频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实现大学生了解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重点在如何调节情绪。相关的研究已表明,自我关怀与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它被视为调适情绪的一种方法。因此比赛是以热点新闻事件为背景,以提升自我关怀三个核心内容为目的展开的。

(1)以采写大赛为平台,提高自我友善的能力

采写大赛主题设定为“我们在一起”,以文字为主。共分为消息类、评论类、专访类。采写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到因社会新闻信息而带来的情绪变化,学会用对待其他成员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宽容、友善地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消息类要求团队内的每位学生编辑自己印象深刻的社会信息并记录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评论类要求在团队内互相传阅此前完成的消息类作品,其他成员分别对此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专访类要求成员自行选择对象,就他的作品做进一步情感交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采访者及被访问者。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强调忌用批评的词语来点评他人情绪感受。

(2)以海报设计为依托,提升共通人性的能力

结合授课班级的专业特色,开展“一往无前”的线上海报设计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视角新颖,作品独具特色,能清晰地传达关爱、互助的情感。此活动意在以专业技能为支撑,以积极的方式与外界发生联结,传递正能量,深刻体会,情绪体验是人类共同的经历,社会良性关系是抗击情绪压力的重要动力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容易因创意发生分歧,因此,教师要参与小组内头脑风暴,在成员们各抒己见之后,帮助他们梳理想法,确定主题,坚持以质量为上和以特长为主的原则,协助他们完成分工,明确各自职责,确保作品的完成。最后借助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完成线上展示环节。

(3)以GET新技能为手段,提升静观自我的能力

大学生生活中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有些学生可能作息不规律,有些学生会选择宅在寝室,线上线下课切换也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消极情绪出现的概率。“解锁新技能”活动正是利用这段自由时光,挖掘大学生的潜藏技能,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有意识觉察所体验的事情,不对消极情绪产生过度反应,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静观能力,增加愉快与轻松的情绪。具体操作如下:活动不指定具体技能,以VLOG形式参与,作品要弘扬正能量;团队内成员每人提供一个自己想掌握的技能,组内成员互相监督完成,接着团队内选出代表作品,进行组间比拼,最终的结果由网上投票产生。教师在活动中要扮演好監督员角色,一要监督学习共同体完成的技能是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发泄;二要督促学习共同体合理制定技能打卡公约。

3.模拟情境,促进教学评价关怀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归于实践性,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调节。运用时下受年轻人喜爱的剪映、巧影、快剪辑等软件拍摄心理微电影,还原现实生活场景,让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对接,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每个团队围绕教学内容自拟微电影主题,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扮演编剧、演员、导演、宣传等不同角色,分别负责剧本—场景—演出—后期剪辑—作品解说等不同内容,教师应该在模拟情境中扮演电影投资方一角,观察每个团队的前期讨论,角色布置,以及成员在各自角色上的表现,结合日常考勤、团队内的协作、作品的完成程度、心理知识的运用情况等进行成绩考核。

三、基于自我关怀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困惑及效果

(一)自我关怀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是公共必修课,上课人数因授课班级不同而不同,多则100人以上,少则30~40人。学生人数直接影响共同体的组建,人数过多增加了组建的难度。学习共同体的组成人员或是总数量都不宜多,前者不利于团队内健康安全氛围营造以及成员学习的良性循环,后者影响教师对所有小组学习情况的把控,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二)自我关怀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1.教学内容更突出正面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人潜能发展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也愈发需要凸显发展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目标落实的基础和核心,它的选择和编排不仅应包括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技巧,还要突出促进大学生潜力开发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性教育内容。自我关怀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将友善、包容的健康自我观与心理知识结合,加快了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内化进程,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提升了自我关怀的水平,优化了心理品质。

2.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

据一项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乐于课堂互动,而不是被“灌输”知识。他们更喜欢情境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相比之下,专题讨论(8.6%)、反思(8.2%)和讲授法(6.8%)等则不太受到学生的欢迎。基于自我关怀理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采用了受大学生喜爱的综合教学方法,再借助时下流行的App软件,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展开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其更有热情地自主学习,获取心理知识。另外,团队内的健康安全氛围、教师的积极关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3.教学考核更趋于动态

自我关怀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考核以健康自我观为指导,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建立动态化教学考核体系,从心理理论知识、心理现象分析、心理技能的运用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察。教师考核学生不再局限于试卷或论文评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以及学习共同体配合完成任务的程度,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给予课程成绩。动态化的教学考核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灵活运用心理知识的能力,也为教师获得教学水平反馈提供了便利。

(三)自我关怀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建议

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此过程要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重视融入自我关怀,全面建设课程体系,加强教师自我关怀意识与能力,科学开展多样化活动,从而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1.推进自我关怀教育课程建设

将自我关怀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自我关怀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可以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自我关怀的专题内容,例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身心健康发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关怀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同时,可以开设与自我关怀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心理学、心理辅导与治疗、心理韧性等,以增强学生对自我关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增强教师自我关怀意识与能力

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利于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全面引导,教师的自我关怀意识提高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提高自我关怀能力,科学地开展有效辅导工作。通过提升教师自我关怀意识,打造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授课能力,也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自我关怀意识的认识。此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全面实践自我关怀,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3.开展多样化的自我关怀实践活动

除了课程教学之外,还应该开展多样化的自我关怀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冥想、呼吸操、瑜伽等自我关怀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可以举办心理影片展映、心理小说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关爱自我;可以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我关怀支持和帮助。

总之,自我关怀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关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推进自我关怀教育课程建设,增强教师自我关怀意识与能力,开展多样化的自我关怀实践活动等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自我关怀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方式、内容、考核进行一系列改革,契合了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育人的特点,弥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鸿沟,提升了学生自我关怀水平,提高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华,刘聪慧,董研.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872-1881.

[2]崔民日,王丽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究:基于“消极”与积极心理学整合的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6):93-98.

[3]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9):98-101.

[4]石彩虹,田爱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菏泽学院学报,2020(2):66-68.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关怀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