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良好家风的意义、原则和路径

2024-04-10 07:20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风培育家庭

邱 程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乡村治理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家风不仅是衡量乡村文明程度的核心指标,而且与乡村治理内在耦合,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互补融合角色”[1]。由此可见,良好家风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协同共进,二者间存在较强的内在逻辑关联。以良好家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铸牢文化之魂。目前,学术界关于家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家风的内涵意蕴、价值指向、实践路径研究;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研究;其三,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文化研究;其四,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其五,历史人物、名门望族、特殊地区的家风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家风和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推进原则和实践路径,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新时代家风的认知,有助于优化乡村基层治理,有助于剖析家风和乡村振兴的互动逻辑。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良好家风的意义

良好家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保障”[2],是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良好家风有助于构建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富裕”[3];其次,良好家风是优化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依托,有助于引导宗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健康向上的宗族文化,消除宗族势力侵蚀基层政权的风险;再次,良好家风是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归乡村、回报乡村、建设乡村的情感纽带,有助于破解乡村人才“只出不进”“只去不回”的现实困境,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最后,良好家风是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有助于让优秀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

(一)场域构建:良好家风是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关键因素

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诉求和双重维度,是衡量乡村文明程度的核心指标。良好家风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内核,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富裕创造条件,提升乡村文明程度。首先,良好家风和良好社会风气耦合关联。个人和家庭是沟通家风和社会风气的中介。在个人层面,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统一体。个人既是原子化的个体,又是组成社会的有机体,个人的内在品质影响社会机体的功能。良好家风真正扎根于个人的心灵,滋润个人的精神,规范个人的行为。良好家风通过塑造个人的方式,“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在家庭层面,家庭和社会构成双向互动的生活场域,是个人生活的双重指向。家庭伦理关系可以在社会层面产生溢出效应,社会伦理关系则在家庭内部产生约束效应。家风就是家庭伦理关系溢出效应的重要体现,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5]。良好家风的溢出效应是一种正向输出,有助于培育和谐、向善、和睦、团结的社会风气。良好家风可滋养淳朴民风,涵养文明乡风,带动乡村文明。其次,良好家风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家风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不良家风必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家风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可以推动经济基础发展。就实践层面而言,良好家风可以满足农民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激发农民群体的内生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大的空间,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二)势力消解:良好家风是优化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依托

乡村传统治理模式与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传统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性因素。新时代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水平的乡村治理。因此,构建一个现代化治理模式是现实之需、逻辑必然和目标追求。现代化治理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就治理主体层面而言,新时代乡村治理要形成农民群体、乡村精英、基层政府以及“两委”多元参与的模式。然而,在推进乡村治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宗族势力干预成为破坏基层治理体系、阻碍多元主体共治、制约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因子。202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6]党中央明确关注这一问题,说明家族宗族势力不仅存在,而且负面影响显著。不良家风是形成家族宗族势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双方构成深度嵌入的联合体。两者一般遵循“不良家风——家族宗族势力——不良家风——家族宗族势力”循环往复的演进规律。良好家风“可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7],是打破宗族势力的重要突破口。以公正、严明、守纪律的家风引导宗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健康向上的宗族文化,消除家族宗族势力侵蚀基层政权的风险,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创造现实可能,推动社会治理由“简单管事”向“协同治理”转变。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发挥农民群体、乡村精英、基层政府以及“两委”的功能与作用,打造吸引力强、发展空间广阔的乡村人才生态,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精神寄托:良好家风是吸引乡村人才回流的情感纽带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要“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8]。确保人才来到乡村、建设乡村、留在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空心化、农技人员短缺等一系列人才断代问题[9]。人才断代问题似乎成为乡村振兴的囚徒困境和逻辑悖论:乡村振兴要靠吸引人才,吸引人才又要靠乡村振兴。多重现实因素叠加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给不足。首先,城镇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失衡。城镇现代化速度快、程度高,“城市对乡村人口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10],大量农村劳动力跟随资本、产业、技术向城镇集聚,完成主体生存空间重塑,致使乡村地区出现人口结构失衡。其次,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失衡。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效益和生产率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偏高,农业生产风险偏大,农民收入偏低。在理性计算的驱动下,人才流失成为必然。这些问题既非一日之困,也难一蹴而解。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困境,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立体施策。因为理性计算在发挥作用,乡村很难吸引外来人才。理性认知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感性认知寻找更好的答案。从本乡村走出去的本土人才成为引才的主攻方向。良好家风可以成为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的情感纽带。为此,要加强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涵养人们的精神生活,培育人们的感恩之心,激发内心深处的乡情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积极性调动起来,渠道疏通了,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11]因此,要以良好家风为情感纽带,吸引本土人才回归乡村、回报乡村、建设乡村,突破乡村人才“只出不进”“只去不回”的现实困境,破解乡村振兴的囚徒困境和逻辑悖论。

(四)传统维系:良好家风是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

民俗文化是世世代代相传的生活样式和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个体的文化样式和思维方式。民俗文化既不是法律法规,也不是规章制度,而是引导、评价人们行为的隐性规范,是源于人民,传承于人民,深藏于人民行为、语言和观念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有效的经验、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生存智慧。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12]等四个方面。从古代到现代,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塑造良好的民俗文化,正如古人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1)出自《荀子·王霸》。;“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2)出自东汉著名学者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在中华民族视域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民俗文化和家风之间是全集和子集的关系,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民俗文化包含着家风,范围远大于家风。从本质上看,家风是民俗文化的最重要表现形态,是传承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二者具有相同的内在规定性。家风和民俗文化始终处在双向奔走的状态,互相制约着对方的走向。“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13]。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凝聚民心、启迪民智、教化民众、净化民风,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生产方式变革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乡村传统社会关系逐渐重构,乡村传统社会形态逐渐解体,众多乡村优秀民俗文化逐渐消逝,乡村原有的历史印记、文化注脚被遮蔽。在新时代,以培育良好家风为突破口,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让乡村优秀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良好家风的原则

新时代,培育良好家风必须有效克服“规制性体系的失衡、规范性体系的紊乱及文化认知性体系失调”[14]等现实问题。厘清政治与治理、引导与融合、私域与公域、跟进与回归的关系,把基层党建作为核心保障,把主流价值作为培育目标,把家庭伦理作为基本单元,把现实的人作为根本归宿。具体而言,要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夯实家风建设的政治基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创新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伦理规范;完成技术跟进和超越。通过塑造新时代良好家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一)政治与治理:把基层党建作为核心保障

从政治和治理两个维度夯实家风建设的政治基础和核心保障,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其一,确立政治方向。基层党组织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引,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振兴举措落到实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要提升基层群众的思想认知,消除广大百姓的心理疑惑,团结农民群体,聚合乡村各类群体的战斗力。其二,解决利益冲突。培育良好家风要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全面考验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能力。基层党组织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广泛听取群众诉求,统筹协调好政策、人才、资本、技术等一系列社会资源,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营造健康向上、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其三,践行群众路线。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核心力量,要以问题为导向,身先士卒、真抓实干,亲自参与家风培育的每个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和实效分析评估,不断强化工作效能。其四,引导社会风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 “坚决查处家风不正等问题”[15],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底线,严于律己、廉洁从政,营造清正廉洁的组织风气。以组织风气引导社会风气,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基本道德素质。其五,重视自身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两委”干部队伍是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的骨干力量。当前,“两委”面临人才储备不足、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绝对权力”[16]等现实窘境,要完善“两委”“一肩挑”制度,强化“两委”的组织领导,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引导和融合:把主流价值作为培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之魂。家风具有稳定性、时代性、多样性和传承性等特征。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浓缩,是世代传承的精神瑰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共生和相融”[17],二者在文化根源、演变规律、行为主体、价值指向、核心内容、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新时代,培育良好家风“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18]。首先,培养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9]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党、国家、民族、家庭、人民是辩证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培育新时代良好家风要灌输爱国主义观念,引导和教育个人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党、爱国、爱家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次,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向上向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充分体现,也是新时代家庭美德的必然要求。家庭是人们灵魂深处最温馨的港湾,是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个人要通过向上向善的躬行实践为他人树立学习榜样,为培养善良、向上、阳光、自信的下一代奠定扎实基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3)出自《孟子·离娄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确保良好家风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实现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民族梦助力。

(三)私域和公域:把家庭伦理作为基本单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农耕文明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生产组织。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严明优良的家风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20]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4)出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就传统生活习惯而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善用家庭环境塑造个人品格,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家庭组织是承载着情感维系功能和伦理规范功能的共同体[21]。培育良好的家风就是乡村伦理系统循环和重构的过程。当前,培育良好家风需要重构家庭私人生活,让其成为沟通社会公共伦理规范和个人私域生活的纽带。以社会公德塑造家庭美德,以家庭美德凝聚社会公德。在家庭生活中,培育公共理性、公共认知、公共责任、公共情感,“力求实现对家庭道德人格的立体塑造”[22]。在社会生活中,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农村家庭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基本单元,只有每个家庭都重视家风建设,整个乡村才能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从而创新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伦理规范,塑造新时代的良好家风。

(四)跟进与回归:把现实的人作为根本归宿

时代变迁总是与技术革新相生相随,每个时代都有与之对应的新技术,人类总是在“历史时代和后历史时代边界上徘徊”[23]。培育良好家风既要在时代的限度内跟进最新技术,又要依靠技术超越突破时代的限度。其一,技术跟进。毫无疑问,培育良好家风必须跟进现代化进程,回应时代之需,借助现代技术。否则,家风就可能变成新时代禁锢人们思想的陈规陋习。在数字化时代,要具备与数字技术相适应的知觉能力和应用能力,针对乡村社会的主客关系特征、信息获取特征、叙事方式特征、人际对话特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良好家风培育。其二,回归现实的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技术始终是时代的产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家风始终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人始终是最根本归宿,所以,必须在现实世界的维度中关注人的教育问题。在培育良好家风的过程中,人既是现实依靠,也是终极指向。所以,务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做出重大决策部署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推进重大项目之时,必须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在评价最终效果时,必须服从人民群众的口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基层干部要拿出决心和勇气,立志成为民生幸福的“贴心人”、凝聚群众力量的“主心骨”、为民代言的“传声筒”,要坚持“眼睛向下”,“民生”跟着“民声”走,集聚众智,汇聚民意,把谋求民生凝聚成一种共识,一种前进的步调,让良好家风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民百姓,保障乡村振兴道路行稳致远,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有、让农业更发达。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良好家风的路径

培育良好家风需要从组织之维、主体之维、技术之维、文化之维协同发力。基层政府是组织推力,要充分重视乡风、家风、民风建设,把三者视作统一体。农民群体是内在依靠,是培育良好家风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具有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乡土人才是共同挖掘当地家风文化资源智力支撑。此外,培育良好家风还需要营造物理环境和舆论环境,以良好的家风促进淳朴民风,助力乡村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一)组织之维:基层政府是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推力

基层政府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者,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者,是农民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基层政府作为乡村治理多元主体之一,需要推进“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型,消除“越位”“缺位”等现象,充分重视乡风、家风、民风建设,把三者视作统一体。首先,优化基层治理,化解基层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4]在推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基层政府面临诸多难点、重点问题,承担着巨大责任和压力。基层政府要激发家庭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潜能,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源头化解矛盾。其次,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基层政府要为乡村提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实现乡村治理专业化、智慧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基层政府要“扮演‘服务者’角色”[25],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交通等各项服务,“完善乡村数字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农民群体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主体之维:农民群体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内在依靠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大国。数千年的劳作赋予农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踏实本分的农业生产精神,确立了农民群体的主人翁地位。乡村振兴要激发农民群体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主体性的表达”[26],积极培育良好家风。农民群体是培育良好家风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群体参与家风建设具备重要优势。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还体现在生产方式创新、权利维护以及公共精神培育方面。首先,农民群体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农民群体更加关心、关注自我家庭建设。而家风正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家庭是‘本’,家教为‘术’,家风乃‘魂’”[27]。要让农民群体意识到良好家风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从内心深处认同家风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硬约束”增强农民群体培育良好家风的意志力,例如,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也可以通过“软引导”增强农民群体培育良好家风的自觉性。例如,开展家风评比,选树模范家庭并给予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在比较、认可、追赶中,激发农民群体参与家风培育的动力。其次,农民群体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9]提高农民群体素质最基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育良好家风。良好家风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群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技术之维:乡土人才是培育良好家风的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28]因此,培育良好家风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共同挖掘当地家风文化资源。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需求,又是乡村人才发展的现实要求。人才队伍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基层社会中具有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社会优势的群体。各类人才通常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重要角色,具备技术、知识、资金、团队等。要善于利用人才队伍的资源,让他们为家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首先,培育良好家风要注重发挥本土人才的力量。鼓励农村年轻党员、后备干部、村“两委”成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精英、社会工作者、“农业经理人”[29]等以身作则,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次,培育良好家风要注重发挥组织机构的力量。鼓励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研究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和组织,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主动参与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乡村各界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后,培育良好家风不可忽视学校师生的力量。学校德育与家风“是强关联的有机整体”[30],目的同一,价值同归。学校要更新育人理念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实现理论教育与言传身教相结合,助力家风培育。

(四)文化之维:环境氛围是培育良好家风的现实语境

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引导村民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以良好家风塑造淳朴民风和乡风,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环境氛围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舆论环境两个部分。首先,培育良好家风要加强物理环境建设。在新时代,要深度挖掘家风文化,推动家风关联性产业的发展,整理、保护好祠堂、牌坊、家谱、古籍、家训、书画、书信等古迹,在原址重建楼堂场馆,打造教育展示基地,开发家风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展馆、主题街区、本土化教材、主题文创产品,形成“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画皆育人”的良好环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空间中接受宣传教育。其次,培育良好家风要加强舆论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统媒体、数字媒体、橱窗展架的作用,用广大群众听得懂、易接受、学得会的方式阐释中华民族优秀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宣传文化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妇女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政府机构和群团组织应密切配合、协同联动,积极组织开展孝亲敬老、文明书香、热心公益、清正廉洁等道德模范评选和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树立先进典型,讲述感人事迹,引导广大群众比、学、赶、超。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1]家庭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场域,是塑造家风的基本单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促进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实现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培育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塑造淳朴民风和乡风,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猜你喜欢
家风培育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