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微课题研究已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功,很多教师都在微课题研究上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径。我也是微课题研究这一幸福道路上的探求者。在不断地探索中,使我逐步把微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融合起来,助力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提升。
根据我的探索经验,做好微课题研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首先是选题有“精度”,教师的微课题要想和自身教学紧密结合,最好的路径就是从自身的教学问题出发,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观念,即“教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正如,我目前正在参与一项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之所以选择做这个课题,是因为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恰好带毕业年级,如何在此背景下合理安排学生作业是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于是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指导自身的日常教学。
其次,成果要有“深度”,很多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基于理论和理想课堂的意义构建,并没有经历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要想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研究过程就必须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进行大量教育实验。同样以上文提到的课题为例,在研究过程中,我在班级中布置了“造物作业”“统计作业”“社交作业”“远程作业”等一系列新形态作业,既发挥了“跨学科任务群”的引导作用,又实践了“五育融合”的教育主张,使日常教学与课题研究过程融为一体。
最后,迭代要有“力度”,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研究成果多用于评奖、职评而非一线教学,这是对微课题研究的敷衍,也是对日常教学的失责。微课题研究的选题来自真实问题,研究过程即教学过程,研究成果即教育智慧的凝结,將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科研价值,并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再次解决问题,就是微课题研究成果不断迭代的过程;也只有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此外,微课题成果的运用也不拘泥于微课题的主持者或参与者,可将其推广到全校乃至更大的区域,使微课题成果价值最大化。这才是对一线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目的最有力的支持。
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目前微课题研究也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课题研究本该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去探索和实践,但也会因各种因素导致“纸上科研”“空想化教研”等现象。还有在研究中,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自身做课题研究的能力欠缺,导致选题和研究过程不能准确定位,从而使课题研究产生的实效性不大;二是缺少学校及相关单位的支持。针对我们当地现状而言,课题研究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学校及相关教研部门对教师做课题的指导和支持不足;三是完成微课题的过程和微课题研究结果缺少实验、推广和应用。课题成果大多只是消化在个人身上,微课题成果几乎无共享,也没有交流氛围;四是没有机会承担较高层次的课题研究,从而缺乏相应的技能积累,导致课题研究能力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