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让学生亲近鲁迅的文字以及这个人,为以后阅读更多的鲁迅作品,深入了解其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抓住与学生对话的契机,开展一次“鲁迅周边文创展”活动。好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现智慧。好的语文活动,应该能够反過来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和提炼,并很好地呈现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提炼、整合、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文创;语文活动
一、 缘起: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活动
一直以来,学生有“三怕”的说法流传甚广,“周树人”便是其中之一“怕”。作为语文教师,一想到我的学生可能会在未来七年的时间里,满怀抵触、愁眉苦脸地学习《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纪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我就觉得,这是我的失职。
统编初中(五·四学制)语文教材中首次出现鲁迅及其作品,是在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编入了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周晔的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我为这个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亲近鲁迅的文字以及这个人,为以后阅读更多的鲁迅作品,深入了解其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设计怎样的活动,需要动动脑筋。
我起初的设想是,学完本单元课文,并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专题探究,比如,“鲁迅读过的那些书”“鲁迅的父子关系”“鲁迅与美术”“鲁迅与动物”等。但是,这样的探究活动需要大量的阅读,也要花费很多精力。学生只有两周的学习时间,能够阅读的文本有限,之前的阅读基础也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成这样的探究活动。另外,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无非做成小报或小册子。从小学到现在经常被要求做各种小报,学生早已审美疲劳。怎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兴趣并真正投入其中呢?正当我苦思冥想的时候,机会来了。
一天下班,有个学生与我同行,他看着我的帆布袋(鲁迅主题)说:“老师,‘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我知道,是鲁迅小说《故乡》里的最后一段,我印象很深。我家里有一本鲁迅的小说集,都快被我翻烂了。”
我说:“我的另一个帆布袋上也有鲁迅说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你知道吗?”他摇头。于是我便告诉他,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他一听很惊讶,表示回去要读一下《狂人日记》。我们聊了一路,这个学生还告诉我,他一直对我袋子上那个鲁迅的小像很感兴趣,索性自己画了一个,做成立牌放在书桌上,每天看着,觉得很有趣。
回想我与学生的对话,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教完这个单元,可以开展一次“鲁迅周边文创展”活动,把“鲁迅元素”融入日常用品,特别是学生常用的文具中。我猜想,他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比做小报更感兴趣。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当我征询学生意见的时候,他们立刻兴奋地讨论起来,怎样做“鲁迅名言”的书桌立牌,或者把鲁迅的肖像画成漫画,加上他的名言,做成一套书签……我给他们出主意,说你们还可以想象,邀请鲁迅先生来家里吃饭,并为此拟一份菜单。他们都笑起来。我说:“你们可以去翻鲁迅日记,可以去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鲁迅先生喜欢吃什么,经常吃什么。‘迅哥儿是个宝藏,你们读他的作品越多,越会发现这一点。”
他们若有所思。
二、 课堂呈现:从展示到义卖
本学期最后一节语文课,“鲁迅周边文创展”活动如期开始。
有美术特长的筱悠同学设计制作了一套“鲁迅亲友团”书签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文件夹。她介绍说,设计书签的灵感源于鲁迅身边的人或小说里的人物,比如祖母、周福清(爷爷)、鲁瑞(母亲)、阿长(长妈妈)、周作人(弟弟)、祥林嫂(《祝福》中的人物)、寿镜吾(鲁迅儿时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之一)、龙师傅(鲁迅幼年时的师傅)等。为了区分,她还把书签分成两组,一组是鲁迅的亲人,另一组是鲁迅身边亲近的人(如图1所示),在搭配书签穗的时候,亲人一组用红色,亲近的人一组用蓝色。
晓安同学展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树人”书签与“新青年”蝴蝶结。她的书签以鲁迅原名“周树人”为灵感,画了一个将自己伪装成一棵树的迅哥。书签下方有开口,方便夹在书页上。当它夹在书页上时,看上去就像一个装成一棵树,从书里悄悄探出个脑袋的鲁迅,十分可爱,书签是被塑封过的,不用担心会坏。
至于“新青年”蝴蝶结,她说,她了解到,鲁迅的一些小说,最早都是发表在《新青年》这本杂志上的,同时,鲁迅也是当时的一位“新青年”,他弃医从文,写文章启蒙社会。后来,他也帮助了很多新青年。她很喜欢这三个字,所以,把它们绣在了蝴蝶结发饰上。她还介绍了制作过程:
书签制作过程不算太难。我是先在平板上画好设想,再在铅画纸上将迅哥儿画下来,上色。最后让妈妈帮忙塑封,将塑封好的书签用小刀划开一道缝,就完成咯!
蝴蝶结的制作过程可比书签难多了!首先,同样在平板上画出设想。其次,挑选布料。我用的是已经不能穿的衣服,也算废物利用。然后,按预设大小裁剪布料,再绣上字、缝合。缝合的过程是漫长的,这也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急,急了就会扎到自己……最后,用丙烯笔画上一些装饰,再装上发夹,就好啦!
堉鑫同学用乐高搭出了一枚“鲁迅”的印章,他用视频从不同侧面展示这几枚印章,并说明了制作的过程。他说自己读的鲁迅作品其实并不多,为了参加这个“文创展”,他在网上查阅了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偶然发现,鲁迅曾为一本名为《蜕龛印存》的书做过序,这是一本有关篆刻的书。这个信息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他只知道鲁迅写过很多杂文、小说,并没有听说过鲁迅还会篆刻。经过一番查阅,他才知道,原来鲁迅也非常喜欢篆刻,现存遗印56枚。于是,他便决定做一个和“印章”有关的文创。由于他擅长乐高搭建,所以就用乐高复制了一个刻有“鲁迅”的印章,接着又做了一个印章形状的盒子,用来放置一些小物件。为了使盒子更贴切主题,他还在上面分别贴了三段文字,介绍了一些鲁迅生前亲手篆刻的印章。
堉鑫同学独特的关注点和创意让全班同学为之赞叹。我趁机把自己最近到乌镇木心美术馆看“鲁迅特展”的照片分享给他们,并介绍了鲁迅对于推广国外版画的成就,还告诉他们,鲁迅有不少著作或譯著都是自己设计并手绘封面的。这些介绍,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小刘同学展示了三组鲁迅的大头贴,其中一组写着“认真学习”。我问她,如果要把这几组大头贴送给班级里的同学,会送给谁。她想了一下,拿出“认真学习”的一组送给了学习偷懒的学生,说希望他接下去努力一点,改变自己,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这个小男孩刚拿到两门学科补考通知单,正在郁闷,突然得到同学的祝福,很开心地把大头贴戴在了头上,说要鲁迅先生保佑自己一定过关。大家都善意地笑,并为他鼓掌。我原本有点担心他被同学的举动伤害,但是,看到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我觉得他已经领会了同学的善意。
小许同学拿着一张手绘的“报纸”上台,大家一看到他就哄笑起来,因为他曾经因为自编报纸散播同学的八卦而被班主任批评。但是,这一次他编的是关于“鲁迅趣事”的报纸,包括“鲁迅的感情史”。他说自己对编报纸有着特别的兴趣,将来他要当一个报纸主编,他认为这次也算“发挥了特长”。我说,希望你的报纸办得更有深度。大家又会心地笑了。
小黄同学设计制作了一套“鲁迅作品”台历,每一页上都手抄了一段鲁迅作品中的名句。他告诉大家,为了制作这份台历,他专门查阅了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将每一篇文字的写作时间都与本月份对应。我赞叹他的有心,不过,也表示有点小遗憾。因为他不会画画,台历上只有文字,显得有些简陋。我建议他找班级会画画的同学合作,请她帮忙设计一个封面,再给每一页上加一幅插图。我的建议让两人很开心地成了一对搭档。一个人总有做不到的事,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善于跟其他人合作,取长补短,这种合作意识将对他们有益。
小乌同学拎了个大袋子上台,不停地往外掏东西,好像他的袋子是个聚宝盆似的。大家都被他的动作逗笑了。不一会儿,讲台上就摆了五六把扇子,每一把上都有他自己用毛笔抄写的鲁迅名言,他介绍完之后,大家都鼓掌。我说:“你这扇面写得这么好,可以直接拿来卖了。”他满脸不可置信。此时,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喊:“你的扇子多少钱一把?我想买!”
我说:“你看,你的书法很有市场吧?自己出个价,不妨搞一个竞拍。”
他自己也笑了,拿起其中一把,犹豫地叫出“一块钱”,立刻有人喊:
“两块!”
“五块!”
“十块!”
不一会儿,他的几把扇子都卖掉了。
接下来,原本的“展示会”就变成了作品拍卖会。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作品竟然很有市场,大为惊喜。这也是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得到认可的一种方式。
热闹的竞拍之后,我很认真地问学生拍卖作品得到的钱打算怎么用。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可以用这些钱买一些跟鲁迅有关的图书,捐给偏远地区的小朋友。
三、 我的反思:好的语文活动是什么样子
这次活动让我思考:好的语文活动是什么样子,后面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好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好的语文活动,应该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和提炼,并很好地呈现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提炼、整合、表达的能力。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展现和提升。
后面,我还要考虑设计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该逐步提高。如这节课后请学生把自己课堂的发言写下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这也是让思想有条理,使认知更清晰、更深化的过程。
也可以让学生给鲁迅写一封信,说说当下发生的事,并说说哪些话题能够引起他的兴趣,促使学生在阅读之后去思考鲁迅作品中关注的重要问题,如对“人”的关注。
还可以借助阅读鲁迅,关注他在文化界的“朋友圈”“论敌圈”,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史上其他重要作家的作品的兴趣,等等。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原点作家”,鲁迅的思想、艺术成就,都是不能忽视的,正如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所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鲁迅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而是值得“亲而近之”的,从而主动去阅读其作品,了解其人,懂得“敬重爱惜”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思想大家,值得我们持续思考。
(殷会荻,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