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2024-04-09 05:42陈敏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记生活化作文

陈敏

作文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感受、感悟、思考和認识的方式,也是升华自己的情感、思想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作文中出现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内容和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言语表述,这种情况源于学生对他人经历的“借鉴”和他人思想的参考,是一种伪生活作文现象,不仅会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会抑制学生写作思维的发散、情感的迸发、思路的畅通以及语言的锤炼,使其作文有形无神,有量无质,使其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长期处在低阶水平。鉴于此,笔者以生活为基础,深入分析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方法及对策,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联系生活,营造生活化写作氛围

1.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初中生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因而不能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突破教室束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感悟和思考,真正落实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

例如,进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引导学生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使学生情感在自然景色的催化下不断迸发和升华,为后续的生活化写作提供灵感和素材。在写作开始前,为保证写作效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写作引向深入。如教师提问:“大家最喜欢眼前的哪一处景色?”学生环顾一圈后会回答说:喜欢某一丛花,某一棵树或某一片云。此时教师可顺势再问为什么。这样循序渐进地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会开始观察自己喜欢的景物的结构、状态、特点等等细节,这样不仅可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也能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在写景状物时认真描摹、细致刻画的写作意识。除了校园外的风景,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各个角落的风景,将其作为学生生活化写作的蓝本。比如在写作课开始前,可以鼓励学生去校园中走一圈,并带上随笔本,将校园中自己有感触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即看即忘,还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参考借鉴,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生活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作文要求生活化,增强学生对生活化写作的认知

在以往生活化写作中,教师常会布置一些写身边人的题目,比如“我最敬爱的奶奶”“如山般强大的父亲”“我最好的朋友”等,这些作文题目确贴近生活,但是若每次生活化写作都是这种题材,将会影响学生对生活化写作的认知,缩小了生活化写作的范围,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进行生活化写作教学时,教师要着重拓展学生的生活化写作范围,让学生在主题丰富的生活化写作练习中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化写作——生活化素材包括哪些,生活化写作的作用和价值,生活化写作的技巧和特点等。

例如,进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何为“传记”以及传记的写作特点,学生知道,传记分自传和他传,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平事迹的记录,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问学生:“你们觉得生活化写作与传记有什么关联?”学生经过思考会回答说:“生活化写作是指与生活相关的写作,传记与生活相关,所以传记也是生活化写作”,由此就为学生奠定了生活化写作的第一个认知。教师可以另给出几个与生活化写作相关的主题,如身残志坚的霍金、乐于助人的韩红等,并告诉学生这些事情虽不是我们亲眼所见,但是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却比比皆是,即便这些人和事与我们个人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因生活常见的,也可作为生活类写作的范畴。只是要强调,写作内容要基于生活和相关资料,不能胡编乱造。在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写作题目时,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若要布置“学写传记”的写作练习,就可以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写谁”“如何写”“素材从哪来”,待学生思考完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行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发散思维。当然,教师要充当好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掌舵人,要对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等进行引导,尤其是发现有复制、模仿、抄袭的现象时,要予以制止,并提供正确的写作思路。

二、立足生活,重视点滴积累

1.放眼生活,丰富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推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生活和生活化感受写入作文中,使生活化写作更有意义。在平常,教师要督促学生多观察生活,不断思考生活,将真切的情感融入生活,进而产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写出更有新意的文章。

例如,进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写仿写”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当下的生活,问学生记不记得购物时的热闹场面和春节时的欢快场景,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主动观察事物的意识,所以脑海中多半只会呈现出一些片段,而没有细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仿写出真实且具有感染力的文章。所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市上商贩、行人的状态,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时间,带领学生走进春天的校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春天的校园万物争春,姹紫嫣红,当教师路过一树枯藤的时候,可以借此提问:“大家觉得春天校园的景色美吗?你们能从中观察到什么?”这时学生会各持己见,有的认为美,有的认为不美。认为不美的很快将目光投到了其它景色中,而认为美的则会深入观察,然后赞叹道:“这藤虽然死了,但它缠绕在大树上就好像为树穿了一件衣裳,是藤蔓帮助大树过了冬。”接着又有细心的学生发现藤蔓没有死,它在发出了小嫩芽。此时全班学生的目光被吸引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再次深入挖掘树与枯藤的紧密联系,如:“大家认得这是什么枯藤吗?想象一下这株枯藤变绿和开满花时的情景。”通过问答的形式,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为仿写练习奠定基础。

2.组织生活类活动,深化学生生活体验

情境教学是一种深化學生体验的学习模式,将生活化情景搬入课堂,应用常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想象力。

例如,进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与课文契合的音乐,组织学生闭眼倾听,在优美的旋律带动下发散自己的想象力。当音乐情境完成后,为学生展示《桃花源记》的对应情境,因为学生在之前已经有过对相关情境的想象,所以实际情境出来后,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反差感,这种反差会加深他们对实际情境的感受,进而提升与人物共情的意识和能力。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体验,写一篇桃花源游记,主题可以是“我的桃花源记”“我与陶渊明同游桃花源”。

三、拓展生活化体验模式,深化思想、情感与认知

想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首先要做的就是体验生活,这包括外在的感受体验和内心的感悟体验。感受体验是指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感悟体验则是指通过观察和思考对事物进行深入理解,产生某种深刻的认识。这两种体验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深化思想、情感与认知,提升我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和记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1.强化日常文本和网络阅读,间接体验生活

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生活化写作期间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写作素材与灵感的能力。

例如,进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期间也可为学生安排每日阅读目标,培养其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而后再循序渐进地拓展涉猎范围。不但如此,教师还要督促学生不断诵读、品味一些优秀的文章和词句,体会其中的真情真意,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写作技巧,最好是记录下来,仔细分析和探究,仿写和借鉴,并最终将其变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加之在多种文本的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和写作技巧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高质量的语言表达,会使学生对生活化写作更激情满满,更游刃有余。

2.注重言语的运用实践,加大写作能力培养力度

《读书作文谱》上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语言锻炼的平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表达与写作机会,让学生在与生活、与经典、与名家的对话中,在一次又一次文章的赏读中,逐渐领悟到写作的乐趣与精髓,熟练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进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写作”的写作练习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新闻类文章的写作,让其从自身的角度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介绍和评价。在写作中,教师要着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他们搜索信息、获取素材和提炼加工的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教师也要留下充足的时间,检查学生应用型文章的形式是否正确,语言表述是否客观、准确和真实。再如,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背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仿写背影中的某一段内容,在第一次仿写结束后,教师要一一检查仿写情况,依据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第二次仿写,在第二次仿写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仿写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避免学生仿写兴趣不高,教师评价期间要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赞扬和鼓励;对提升效果不明显的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地指导,帮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表达力。

猜你喜欢
传记生活化作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