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叙事: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与传播力建设浅析

2024-04-08 05:33崔珏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播力叙事

摘 要: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政治实践的伟大政治创造,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讲好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增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阐释能力,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制度发展、实现有效传播,增强软实力和话语权。对此而言,目前的短板可能不在“故事”而在“叙事”。本文拟从历史叙事、现实叙事、理论叙事、交流叙事等多维叙事视角,探讨推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与传播力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叙事;话语建构;传播力

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这一复杂的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推动,叙事是其中的一种语言手段。叙事理论是用来研究和分析故事结构、叙事方式和叙述效果的一种理论。它关注故事如何被构建、传达和接受并产生影响。政治叙事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叙事,政治叙事通过讲故事,描述、解释或证明某种事实,以塑造认同、赋予价值。增强对我国政治制度、政治发展道路的阐释能力,对中国民主实践作出系统思考和表述,不仅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意识形态博弈的需要,也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政治实践的伟大政治创造,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好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制度发展、实现有效传播,增强软实力和话语权。对此而言,目前的短板,可能不在“故事”而在“叙事”。讲好故事的要素既包括历史传统、现实绩效、核心概念,也包括交流话语、传播途径等。本文拟从历史叙事、现实叙事、理论叙事、交流叙事等多维叙事视角,探讨推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与传播力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一、历史叙事:以大历史观塑造政治认同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孕育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形成于协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政党政治百年演进的制度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成果。运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史迹在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对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历程的叙述,以增进政治共识,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成效。

历史传统教育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丰富的个体情感叙事和集体叙事。目前开展的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的活动,以历史叙事为主要形式。“讲故事是组织逻辑传达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中的个人往往根据其所听到的故事来引导自己的行为。”[1]为了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道路和制度特色,人民政协网组织各重点新闻网站开展“讲好中国新型政黨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人民政协报开设“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专栏展示采访成果。从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和政协文史馆到沈阳、西柏坡、北京等场景,回溯一个个重要的历史瞬间,凝望护送在港民主人士成功“北上”解放区的足迹,展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风雨同舟、合作前行,筹备新政协的过程,让人感受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光荣使命和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如在马叙伦孙女的讲述中,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马叙伦先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政治嘱托的深刻内涵。这种叙事仿佛推开历史之门,与先贤对话,从先辈故事中汲取智慧力量。

历史叙事中,“叙述是再现甚至是解释历史事件的有效模式”[2],当读者认识到历史叙事中的故事是特殊的故事,就已经理解了话语所产生的意义。例如,对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五一口号”发布的回顾和纪念,其叙事本身就带有意义,或者是建构意义。1948年4月30日,中共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五一口号”的目标下,迅速汇聚起各方面民主力量,积极筹备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是在两种命运的大决战面前,作出了支持中共政治纲领和路线的重大政治抉择。这一过程中的新政协筹备进一步推动各民主党派在领导权和革命道路方面形成了共识,从而为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70多年来,“五一口号”开启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对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意义非凡。新政协的召开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协商产生的民主联合政府,获得了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可以说,是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缔造政治合法性。协商建国的过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初步形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协商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民主相互补充,构成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民主形式和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每逢历史节点,重温“五一口号”发布的历史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历史叙事要有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观照现实,“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阐释清楚“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后找到的正确道路”[3]。 阐明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同样要把握历史方位,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各民主党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历程,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贯通起来。要把握重要历史节点阐释问题,把握好历史、现实、未来的内在联系以及制度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讲清楚中国政党政治实践和新型政党制度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新型政党制度对政党政治普遍规律的暗合、发展与贡献。

一直以来,新型政党制度历史叙事十分丰富,并开始采用新媒体形式,多样化呈现多党合作故事,初步形成包括内容、形式、目标等在内的叙事体系,是坚定制度自信、加强各民主党派政治思想建设的必要环节。存在的不足是叙事对象范围较窄,主要限于统一战线成员,而社会领域广大民众对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关注不足。

二、现实叙事:以实践成果诠释制度优势

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4] 如果说历史叙事重在塑造认同、观照现实,那么立足实践前沿的现实叙事,以实践成果诠释制度优势,则能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注入生命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前言部分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5]新型政党制度的“新”之所在及其独特优势,只有从多党合作的新气象、参政党的新作为中体现出来,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彰显出来,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认同,进而让人自觉增强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目标任务有着团结、民主、治理三大指向:通过统一战线实现各政党组织和政治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共同目标凝心聚力;通过协商民主方式,引导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着眼治理现代化要求,形成各方参与、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政治领域,政治协商已实现制度化程序化。每逢重大决策出台前,中共都会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协商座谈,交换意见。中共在人民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也在有效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85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2次,就重大问题同党外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全国政协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召开18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0次专题协商会、14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16次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51 次专家协商会,协商方式和平台载体不断创新完善[6]。这些高层次的协商活动通过全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关于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成果也比较丰硕。各民主党派中央长期以来持续开展“大调研”,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战略实施提出意见建议千余件,一批重要建议已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八个民主党派中央2016年首次对国家重大战略进行专项监督,即对口8个脱贫任务较重的中西部省份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自2021年起,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继续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通过组织实地监督调研,已向中共中央报送专报、向对口省份党委政府反馈意见和建议数百份。各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地方的履职活动,是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重要体现,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现实叙事不仅要呈现多党合作要闻、人物风采、相关数据,还需要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对协商内容和程序、监督方式和效果、参政议政的声音和影响进行多层面反映,着力书写多党合作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积极作用。要看到“民主黨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不仅是政策制定科学性的需要,而且是整合消解派别政治、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7]。人民政协网开展的“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报道了贵州大方县一所小学和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培养、教育质量方面的改善,生动呈现农工党中央在当地30年教育帮扶的显著成效,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新型政党制度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超越了传统政党制度功能范畴。这样的现实叙事有助于人们认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理解“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8]。新型政党制度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只有对其运行情况、制度效能进行多重书写,才能充分彰显其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独特优势。

现实叙事基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逻辑,事实胜于雄辩,成就赢得尊重。社会发展与制度运行都是动态的过程,现实叙事既要彰显制度运行中的创新和成效,也要回应存在问题和时代新要求,进而使新型政党制度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理论叙事:凝练核心概念增强解释力

一般的“讲故事”不一定是学术话题,但“讲好中国故事”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是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基于自我认知进行自我描述和自我表达,是关于道路、制度、价值、形象等的问题,因而成为学术话题。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历史叙事,需要立足实践前沿的生动诠释,还要有自主知识体系和学理支撑,才能增强解释力,使叙事令人信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制度发展和演进自然不是靠沿用西方政党理论;西方政党理论也不能很好解释中国政党活动。新型政党制度蕴含领导核心、民主参与、合作共治等价值,以独特的政党治理逻辑,丰富了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政党政治的新形态。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叙事,重在凝练核心概念和基本价值,用基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场景的理论框架讲述执政党的领导制度和多党合作的协商机制。

政治概念在知识体系创造、知识交流和传播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者发现,“要形成关于政治世界的知识,不能只靠观察,还要开发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概念”[9]。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项伟大政治创造,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话语构建出学术话语,不能自己界定出概念内涵,不能在知识生产层面展开与全球学术界的对话,就很难将中国制度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很难讲好讲清中国故事。“新型政党制度”这一理论概括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了“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分类标准,赋予政党政治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不同于西方叙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百年大党,而且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不仅是纲领性政党,而且是使命型政党;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叙事,要讲清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新型执政党,还要讲述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以及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政党是政党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深化对多党合作中领导党、执政党、参政党内涵的认识,其理论意义是通过梳理和归纳中国政治现实中的事实性概念,为政党制度理论创新奠定基础。”[10]过去我们关于政党、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体系一直处于外向型学习的过程,新型政党制度以理论形态出场,要求对政党的概念作进一步界定,以解决研究、交流、传播中的困难。

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叙事,需要基于制度运行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表述,构建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政治协商”概念由来已久,成为比较成熟的政治参与形式,并且嵌入中国政治体系运行过程,实践中展现了明显的增量轨迹。政治协商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独有的现象,应该成为标识性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如何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其中的逻辑性?这就要充分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根基恰恰在于如何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将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视作具有同样属性和作用的多元主义政党制度的结构倾向引入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11]。加强政党理论研究是深刻揭示中国道路发展规律、中国之治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把握中国政党制度内在特质、世界政党政治演进趋势、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潮流的现实需要。无论是以大历史观系统审视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基本历程,还是以全球史观整体把握世界各国政党政治实践及其经验教训,政党理论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切口、线索和领域,以政党理论研究为视角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思想史、运动史、制度史以及话语史的融合。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才能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世界政党政治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有机统一,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因此,阐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核心理念是重要的理论问题。”[12]民主有其共性,即基本的价值取向,如主权在民、多数原则、平等基础上的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等。但基于现实的民主实践是多样的,人们对民主模式的探索远没有终结。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民主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理念的结合,又要实现发扬民主与整合社会的统一,还要做到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协调。中国政治发展只能循着自主的、渐进的方向发展。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没有民主不行,没有有序的民主也不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既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坚持以中国问题和中国叙事框架为底色的同时,也不应排斥西方经验和西方知识体系,要坚持交流互鉴。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先进国际传播经验和成熟知识成果,有助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

四、交流叙事:通过交流对话提升传播力

交流叙事是经验的分享与共享。人们发现,在同一文化环境中,大家形成的共同知识背景会成为交流的共同基础,交流比较顺畅。而跨文化交流,则会因为细节、观念、制度等各方面差异,出现难以理解甚至交流无力的困境。我国一直强调尊重差异文化主体地位,在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的同时,需要“建构具有对话性的中国形象”[13]。在政党交流方面,近年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政党论坛等活动为各国政党增进信任、加强交流与合作开辟了良好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论述现代化进程中政党责任,提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蕴,传播了新理念,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获得了广泛赞誉,赢得了更多理解。一些国外政要认为,“政党高层对话会为世界各国政党分享治国治党经验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14]。

交流叙事要解决好“传-受”偏差问题。在交流叙事中,叙述者希望获得积极的交流效果,而接收者在理解叙述内容和意图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做出相反或偏离性反应,从而使交流不能获得应有预期。在涉及中国政党制度的国际传播方面,由于西方社会对民主、政党政治话语权的垄断,以及我们对政治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叙述意识和能力,总是面临如何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式民主和政党制度的难题。从我们自身的角度,需要在叙事方式上加以改进。过去我们习惯“晓之以理”,但中西方毕竟存在意识形态以及价值体系的巨大差异,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误解、误读,使西方受众对中国故事接受程度有限,传播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如果我们更多地通过“动之以情”,以形象塑造和情节勾连展开叙事,既有大视野也有小切口,既有宏大主题也结合一人一事一物,能够让中外受众听得懂、能接受,则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价值认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结构、价值、功能等方面不同于西方多党制,其政治优势既要由执政党讲述也需由参政党讲述,讲清楚中国政党制度是一党执政但并非一党制,是一党领导但有多方参与。要支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各种平台、各个渠道正面发声,讲述多党合作好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国际舆论氛围。

交流叙事应展现开放态度和对话姿态。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探索中外交流叙事的新模式,着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是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我国自2013年开始举办具有智库特色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旨在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会议主题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到“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参与者包括世界各国政界、学界、商界代表。通过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的发展。2021年推出的《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融媒体产品,探索主流媒体“自我叙事”与在华外国人“他者叙事”的共现,并在Youtube、Twitter等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同步投放,拉近了与海外受众之间的距离,影响外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态度,提升了传播效果。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从不同视角了解中国、记录中国、传播中国,更多人从观察、记录中理解了中国人的情感、中国的制度和中国的发展,沟通效果发生着良性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国政党制度领域话语多重性比较突出,既有政策语言、政治语言,也有学术语言,存在政策领域、研究领域、实际工作领域各说各话的情况。基于这样的现状,如能加强系统性建设,将多元主体以多种叙事方式在不同场域的表达通过传播战略整合为复调叙事话语,将有助于形成广泛参与的传播新格局。以多元叙事主体、多元叙事载体破解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单一、刻板印象,新型政党制度的传播也能从政界、学界、业界关注的话题走向“破圈”,吸纳多维圈层、多个领域参与,在增强主体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同时,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张容南.叙事的自我:我们如何以叙事的方式理解自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97.

[2] 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董立河,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54.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2-02(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5]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6]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彰显独特优势[N].人民日报,2022-08-17(2).

[7] 张惠康.参政党功能与落实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1.

[8]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及相关党内法规学习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109.

[9] 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5.

[10] 崔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概念与政党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5):36.

[11] 柴宝勇,石春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建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71.

[12] 《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發布 第二届“世界政党政治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学院举行[EB/OL].(2023-12-10).https://www.eol.cn/zhejiang/

zhejiang_news/202312/t20231210_2547745.shtml.

[13] 张毓强,于运全.从形象到战略:中国国际传播观察新视角[M].北京:朝华出版社,2022:48.

[14] 海外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EB/OL].(2017-12-03).http://news.

cctv.com/2017/12/03/ARTIRMTbuAlZeixdx5 ZJb6fY171203.

shtml.

责任编辑:王天海

收稿日期:2023-12-16

作者简介:崔珏,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背景下参政党建设的新态势和新问题研究”(ZK202002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力叙事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苍梧晚报》:多元跨界的空间与效益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